广西彩调剧从原生态到融入时尚元素之变迁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qian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三姐文化从壮族口头流传的故事转化为现代文化品牌和文化资本,实现从文学文本到彩调剧、电影等形式的转变,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出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从最初的彩调剧《刘三姐》到张艺谋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清晰地展示出壮族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两难抉择。而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只有以积极方式实现民族文化在传承、转型、重构中与现代元素的和谐共融。
  关键词:《印象·刘三姐》 彩调《刘三姐》 民族原生态文化 时尚元素
  刘三姐最初出现在壮族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传说中,后经历史文献查证,至1956年肖甘牛创作出文学文本《刘三姐》的民间故事,该人物形象不断被丰富。1959年基于肖甘牛《刘三姐》文学文本创造出彩调剧《刘三姐》,在彩调剧《刘三姐》中,以往民间流传的刘三姐传说、故事被做了系统性地提炼、升华、浓缩。随后出现电影和歌剧《刘三姐》。2004年3月20日,由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三人执导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集唯一性、艺术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的艺术魅力在桂林阳朔一炮打响,从而创造出刘三姐文化传播和发展新模式。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这一变迁为生态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转型与重构提供新的范例及参考。
  一、彩调剧《刘三姐》的民族文化原生态魅力
  彩调剧是一种起源于康熙初年、在广西城乡广泛流传的地方灯戏,经由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来,又称调子、彩灯、彩调等。彩调剧在内容题材上以积极反映普通民众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为主,通常不关注社会上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不涉及上流社会官场斗争。彩调剧群众基础较为广泛,这主要是与该剧本身以赞颂下层民众真善美来批判社会上假恶丑现象的主题性有关。彩调剧往往集中对下层小人物的智慧及喜忧的表现,因此大多形式短小、风格轻灵,有着浓郁的乡土和民族气息。经过长时期的演变,现阶段彩调剧已形成一批著名的传统经典曲目,比如《王三打鸟》、《二女争夫》、《双推磨》、《王小二过年》等。而彩调剧《刘三姐》的正式推出,一方面彰显出彩调剧发展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还将壮族原生态文化全盘展出,极大促进壮族文化及彩调剧的传承与发展。
  (一)体现出壮族传统风俗
  壮族人民传统风俗之一便是擅长山歌,不管是和生产劳动、居家生活,还是谈情说爱、交友聚会等,都离不开山歌。壮族人民自幼年开始便生活在浓郁的山歌氛围中,至青年怀春时期,更是以歌传情,对歌择偶。而刘三姐在壮族人民心中是歌仙、女神,尤擅山歌。在彩调剧《刘三姐》中,存在众多体现出壮族人民生活与山歌相融的场景。比如中秋时期青年男女对歌、刘三姐与李小牛、秀才的对歌等。在该彩调剧中,山歌演唱多于对白,且随着剧情的演变而迎来山歌演唱高潮。彩调剧《刘三姐》中大约有160首山歌,这些山歌是编剧们在数十万首壮族山歌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深受人们喜爱。通过这些山歌的演唱,为人们生动地展现出了壮族人在山歌中的原生态生活气息。
  (二)体现出壮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彩调剧《刘三姐》的山歌还体现出壮族人民对生命自由与快乐的追求,比如“三姐从小爱唱歌,唱歌就是姐的命,天生爱唱莫奈何”、“穷人嘴巴封不住,要禁山歌万不能”、“壮家本来爱唱歌,唱得情和意也和”等。此外还体现出壮族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比如“你是山中画眉鸟,我是游山打猎人,利箭扣在弓弦上,叫你有翅难飞行”、“刀砍杉树不死根,火烧芭蕉不死心,刀砍人头滚下地,滚上几滚唱几声”等。还体现壮族人民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追求,比如“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有心结交不用媒……唱起山歌牵手回”等。另外还有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均有表现。
  (三)体现出壮族人民聪明智慧
  在壮族人民看来,可通过一个人山歌演唱来判断他的聪明智慧和知识水平,这种演唱方式通常是一问一答,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若歌手反应迟钝,知识面不够,就会输给对手。比如在彩调剧《刘三姐》中便有这种对歌“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等,据统计,这种对歌形式大约有24个来回,场面精彩、风趣、诙谐,深受观众喜爱。
  (四)体现出广西浓厚的地域风情
  彩调剧《刘三姐》中的道白和演唱多使用桂柳话(西南官话),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无疑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并且,剧中一些对白和山歌充分利用比兴修辞手法和谐音的语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广西浓厚的地域风情。比如刘三姐怒骂财主莫老爷:“葫芦装的什么药,狐狸跑来修鸡窝;任你尾巴挟得紧,哪个不识狼外婆”等。这些山歌被广泛传唱,成为经典歌曲。
  二、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现代时尚元素
  《印象·刘三姐》作为中国第一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在舞台、音乐、灯光、创意、表演理念上开创出新的模式,演出既有传统文化的展现和原生态理念的激活,还将先进科技创新理念和现代时尚元素融入其中,使其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一度被称为演艺界的一场重大革命。
  (一)表演理念和演出创意的革新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具有创新的时尚创意,主要表现在:打破“三堵墙一个空间”的传统舞台格局,创造性地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将演出设置在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上,整个剧场由12座山峰组成,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山水剧场和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导演还设计多角度和多视点的欣赏原则,实现观众180度视角观赏的需求,极大增加表演立体感,以真山水留给观众观赏心态上的革新。在表演模式和演员构成上,创造性地将张艺谋艺术学校、刘三姐春光彩调艺术团和当地渔民结合起来,展现出最普遍的日常生活,在音乐、夜空、灯光等的配合下,形成一幅诗情画意的精美图画。演员身上的民族服饰更为独特,在衣服上搭配有能在黑夜中闪闪发光的小灯泡,随着演员队形的不断转换,为观众呈现一幕幕美轮美奂的图画。在音乐上,《印象·刘三姐》将传统、现代、古典、流行、民族的音乐元素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搭配世界流行音乐共性元素,体现出原生态和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此外,在舞蹈、灯光及彩色设计上都展现出众多创新,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巧用名人效应
  现代社会中名人效应较为广泛,特别是在演艺界,合理利用名人效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票房。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创作团队上可谓名人云集,单单是导演部分便涉及世界顶级的导演张艺谋,而该演出的总策划人更是国内著名导演梅帅元,另外还有王潮歌、樊跃等国内著名导演。在音乐策划及创作上更有中国乐坛众多歌星支持,如孟可、窦唯、刘彤、程池等。在演唱者上,更有国内著名歌唱团队,集刘欢、梁宁、齐秦及阿里郎等为一体。这种各界名人云集的大型演出,必然博得世界观众的眼球,自然地利用名人效应造足声势。
  (三)现代营销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和大众媒体普及,在此背景下《印象·刘三姐》做出诸多现代营销策略。比如利用张艺谋等创作团队的名人效应造足声势;《印象·刘三姐》足有创意的广告宣传语,利用简明扼要的数字展现出该演出的独特性及高成本、高水平特点,引起观众好奇心;此外,还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造足了舆论声势,在该演出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在各地开展多次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宣传《印象·刘三姐》的创作进展,吊足观众胃口;最后,使用多渠道、全民参与的营销策略,《印象·刘三姐》的演出票销售通道多样,包括剧场固定销售、网络销售、让利销售等,吸引广大民众观看演出。
  (四)凸显现代自然、环保时尚理念
  《印象·刘三姐》时尚概念和广告宣传的一大特点便是“环保”,这主要是为适应现代社会中普及的环保理念和健康意识。首先,《印象·刘三姐》的舞台布置上,创造性地使用竹排进行舞台搭建,大大节省舞台布置时间和劳力,白天无演出时可将竹排进行拆除,不会影响和损害漓江景观、水质及河床。其次,在演出效果上采用环境灯光工程和烟雾效果工程,坚持不污染环境,漓江独特的上水更是为舞台效果锦上添花。最后,剧场以大自然为背景,观众席为梯田式,在欣赏时能领略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完美融合在一起。
  三、刘三姐民族文化转型与重构的思考
  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实现民族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和谐共融,中国民族文化的这种转型和重构,使其更具时代性、国际性和创新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刘三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重构中,应该注意到本质性的问题。比如必须严格处理好民族文化传承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刘三姐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壮族山歌文化和她自身的聪明智慧,山歌在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现代化脚步加快,现代多元文化对山歌造成巨大冲击,歌圩活动日益减少。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是人,因此如何实现传承人对刘三姐山歌的传承与再创造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在面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市场时,一来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会对民族文化传承带来积极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也会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一定负面影响。通常情况下,投放进市场的民族文化均是依据观众喜好,虽市场需求而变化。在《印象·刘三姐》中,为迎合观众口味,甚至在初期设计中加入部分西方审美元素,比如裸体模特等,后考虑到中国人的保守性而删除。另外,在《印象·刘三姐》中,作品重点突出的是壮族的文化元素,但在其中我们不难找出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比如苗、瑶族等,观众极易将这些民族文化元素误认为是壮族的。现代舞蹈将原本只蕴含功能性质的图腾舞、祭祀舞、战争舞搬上舞台,赋予其艺术性和商业化意味,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另外,《印象·刘三姐》中,并没有将刘三姐的故事、山歌、形象展示给观众,它留给观众的,只是一幕幕美丽的山水画面,还有电影中一个刘三姐的影像。可以说,若名称没有出现刘三姐,其品牌效应和广告号召力无疑会大打折扣。
  四、结语
  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张艺谋大型山水演出《印象·刘三姐》,体现的是现代随着时代变化而呈现的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审美愉悦和时尚元素,因此民族传统文化在转型和重构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时尚和大众口味,而应该将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文化元素与现代社会中一些时尚元素和谐共融。
  参考文献:
  [1]粟巧兰.“印象刘三姐”原生态民族文化开发的成功典范[J].现代商业,2013,(30).
  [2]沈勇.构建民族文化艺术传播传承和发展的新理念——《印象·刘三姐》的传播生态与启迪[J].大众科技,2013,(11).
  [3]欧阳英姿.“印象刘三姐”民族文化传递与艺术创新[J].大众文艺,2014,(02).
  [4]杨宁宁.原生态与时尚元素的两难抉择——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5]陈贻琳,滕志朋.走向下龙湾和吴哥的“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发展个案研究引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04)
其他文献
摘要:桂南采茶戏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以来倍受各界关注,文字著述众多。纵观各种文献记述,关于其形成时期目前存在“明末说”﹑“清中叶说”和“清末说”这三种说法,观点不一,叫人难辨正误。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比较、分析,以及赣南采茶音乐传至桂南后的传承与演变历程的研究,我们发现桂南采茶戏形成的“明末说”和“清中叶说”与历史相悖,对其提出质疑,并阐述了一己之见——“清末说”及其依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钢琴演奏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管教师如何进行乐理或是视唱方面的教学,最终还是会落到演奏这个环节。而演奏的环节必定会涉及到手上各个关节及肌肉的联动配合要求。本文针对其中一个重要的过程环节,即手腕与手掌两处关节的运动展开,试图寻找出这二者之间的关联。运用“跷跷板”这一日常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杠杆理论,延伸到钢琴演奏之中,以阐明手腕与手掌这两处关节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交互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是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于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和分析,谈谈如何在理工科院校优化音乐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从而美化心灵,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促进美育的发展,以及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音乐课堂 优化教学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期刊
摘要:为了不让高职高专音乐学习过程既单调又枯燥,这就要求声乐教师既要做学生的严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热情帮助学生点燃声乐学习的信心和自信,并给予持之以恒的鼓励和支持。  关键词:声乐 教学 学生  高职高专表演专业开设有声乐、舞蹈、表演三门核心课程。这三门核心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表演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为
期刊
摘要:上好一堂音乐课,首先要做好对音乐教材的解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去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能力。本文通过对当前音乐课堂教学目标重点不明确的现状分析,引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重点来设计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 目标定位 有效性  每一首音乐作品,作曲者在编写的时候都有他特定的风格特征与表现手法。所以要让学生真正明白
期刊
摘要: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开展相关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体验式 小学 音乐教学 高效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是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希望认真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这一问题展开相关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一、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必要性  (一)小学生音乐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体验式的
期刊
插图
期刊
摘要:偶然一次机会,有幸欣赏到《十分钟年华老去》这部影片,又在这部电影中聆听到阿沃·派尔特的音乐《镜中镜》,他的音乐能够给予我们一种非凡力量,让笔者体会到了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信仰,让人们可以脱离世俗的喧闹繁杂,使得笔者能够在心灵深处欣赏音乐。本文通过对影片和电影配乐的欣赏与理解,将用音乐感化世人这部作品介绍给大家。  关键词:《十分钟年华老去》 戈达尔 《镜中镜》 阿沃·派尔特  很久前就听说过《
期刊
摘要:中世纪基督教仪式性、功用性的音乐观念限制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形式,产生了强烈限制性的宗教特殊音乐形态。然而即使宗教不断遏制音乐中的情感因素与技艺因素,其仍然以隐蔽的形式逐渐渗透宗教音乐的发展,并对西方艺术音乐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宗教音乐 世俗因素 圣咏 经文歌  一、宗教统治背景下的音乐  自公元八世纪欧洲的全面基督教化以来,基督教信仰成为中世纪最为坚实的精神支柱统治着人类的思想。一
期刊
摘要:青主的《我住长江头》是中国早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结构严谨,格调优雅,感情真挚,诗境与乐境完美契合,相得益彰,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珍品。本文从诗乐结合的角度分析其创作特征和艺术价值,并探讨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我住长江头》 青主 古诗词艺术歌曲 诗意 乐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进步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挣脱封建桎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