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三姐文化从壮族口头流传的故事转化为现代文化品牌和文化资本,实现从文学文本到彩调剧、电影等形式的转变,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出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从最初的彩调剧《刘三姐》到张艺谋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清晰地展示出壮族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两难抉择。而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只有以积极方式实现民族文化在传承、转型、重构中与现代元素的和谐共融。
关键词:《印象·刘三姐》 彩调《刘三姐》 民族原生态文化 时尚元素
刘三姐最初出现在壮族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传说中,后经历史文献查证,至1956年肖甘牛创作出文学文本《刘三姐》的民间故事,该人物形象不断被丰富。1959年基于肖甘牛《刘三姐》文学文本创造出彩调剧《刘三姐》,在彩调剧《刘三姐》中,以往民间流传的刘三姐传说、故事被做了系统性地提炼、升华、浓缩。随后出现电影和歌剧《刘三姐》。2004年3月20日,由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三人执导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集唯一性、艺术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的艺术魅力在桂林阳朔一炮打响,从而创造出刘三姐文化传播和发展新模式。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这一变迁为生态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转型与重构提供新的范例及参考。
一、彩调剧《刘三姐》的民族文化原生态魅力
彩调剧是一种起源于康熙初年、在广西城乡广泛流传的地方灯戏,经由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来,又称调子、彩灯、彩调等。彩调剧在内容题材上以积极反映普通民众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为主,通常不关注社会上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不涉及上流社会官场斗争。彩调剧群众基础较为广泛,这主要是与该剧本身以赞颂下层民众真善美来批判社会上假恶丑现象的主题性有关。彩调剧往往集中对下层小人物的智慧及喜忧的表现,因此大多形式短小、风格轻灵,有着浓郁的乡土和民族气息。经过长时期的演变,现阶段彩调剧已形成一批著名的传统经典曲目,比如《王三打鸟》、《二女争夫》、《双推磨》、《王小二过年》等。而彩调剧《刘三姐》的正式推出,一方面彰显出彩调剧发展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还将壮族原生态文化全盘展出,极大促进壮族文化及彩调剧的传承与发展。
(一)体现出壮族传统风俗
壮族人民传统风俗之一便是擅长山歌,不管是和生产劳动、居家生活,还是谈情说爱、交友聚会等,都离不开山歌。壮族人民自幼年开始便生活在浓郁的山歌氛围中,至青年怀春时期,更是以歌传情,对歌择偶。而刘三姐在壮族人民心中是歌仙、女神,尤擅山歌。在彩调剧《刘三姐》中,存在众多体现出壮族人民生活与山歌相融的场景。比如中秋时期青年男女对歌、刘三姐与李小牛、秀才的对歌等。在该彩调剧中,山歌演唱多于对白,且随着剧情的演变而迎来山歌演唱高潮。彩调剧《刘三姐》中大约有160首山歌,这些山歌是编剧们在数十万首壮族山歌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深受人们喜爱。通过这些山歌的演唱,为人们生动地展现出了壮族人在山歌中的原生态生活气息。
(二)体现出壮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彩调剧《刘三姐》的山歌还体现出壮族人民对生命自由与快乐的追求,比如“三姐从小爱唱歌,唱歌就是姐的命,天生爱唱莫奈何”、“穷人嘴巴封不住,要禁山歌万不能”、“壮家本来爱唱歌,唱得情和意也和”等。此外还体现出壮族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比如“你是山中画眉鸟,我是游山打猎人,利箭扣在弓弦上,叫你有翅难飞行”、“刀砍杉树不死根,火烧芭蕉不死心,刀砍人头滚下地,滚上几滚唱几声”等。还体现壮族人民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追求,比如“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有心结交不用媒……唱起山歌牵手回”等。另外还有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均有表现。
(三)体现出壮族人民聪明智慧
在壮族人民看来,可通过一个人山歌演唱来判断他的聪明智慧和知识水平,这种演唱方式通常是一问一答,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若歌手反应迟钝,知识面不够,就会输给对手。比如在彩调剧《刘三姐》中便有这种对歌“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等,据统计,这种对歌形式大约有24个来回,场面精彩、风趣、诙谐,深受观众喜爱。
(四)体现出广西浓厚的地域风情
彩调剧《刘三姐》中的道白和演唱多使用桂柳话(西南官话),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无疑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并且,剧中一些对白和山歌充分利用比兴修辞手法和谐音的语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广西浓厚的地域风情。比如刘三姐怒骂财主莫老爷:“葫芦装的什么药,狐狸跑来修鸡窝;任你尾巴挟得紧,哪个不识狼外婆”等。这些山歌被广泛传唱,成为经典歌曲。
二、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现代时尚元素
《印象·刘三姐》作为中国第一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在舞台、音乐、灯光、创意、表演理念上开创出新的模式,演出既有传统文化的展现和原生态理念的激活,还将先进科技创新理念和现代时尚元素融入其中,使其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一度被称为演艺界的一场重大革命。
(一)表演理念和演出创意的革新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具有创新的时尚创意,主要表现在:打破“三堵墙一个空间”的传统舞台格局,创造性地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将演出设置在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上,整个剧场由12座山峰组成,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山水剧场和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导演还设计多角度和多视点的欣赏原则,实现观众180度视角观赏的需求,极大增加表演立体感,以真山水留给观众观赏心态上的革新。在表演模式和演员构成上,创造性地将张艺谋艺术学校、刘三姐春光彩调艺术团和当地渔民结合起来,展现出最普遍的日常生活,在音乐、夜空、灯光等的配合下,形成一幅诗情画意的精美图画。演员身上的民族服饰更为独特,在衣服上搭配有能在黑夜中闪闪发光的小灯泡,随着演员队形的不断转换,为观众呈现一幕幕美轮美奂的图画。在音乐上,《印象·刘三姐》将传统、现代、古典、流行、民族的音乐元素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搭配世界流行音乐共性元素,体现出原生态和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此外,在舞蹈、灯光及彩色设计上都展现出众多创新,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巧用名人效应
现代社会中名人效应较为广泛,特别是在演艺界,合理利用名人效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票房。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创作团队上可谓名人云集,单单是导演部分便涉及世界顶级的导演张艺谋,而该演出的总策划人更是国内著名导演梅帅元,另外还有王潮歌、樊跃等国内著名导演。在音乐策划及创作上更有中国乐坛众多歌星支持,如孟可、窦唯、刘彤、程池等。在演唱者上,更有国内著名歌唱团队,集刘欢、梁宁、齐秦及阿里郎等为一体。这种各界名人云集的大型演出,必然博得世界观众的眼球,自然地利用名人效应造足声势。
(三)现代营销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和大众媒体普及,在此背景下《印象·刘三姐》做出诸多现代营销策略。比如利用张艺谋等创作团队的名人效应造足声势;《印象·刘三姐》足有创意的广告宣传语,利用简明扼要的数字展现出该演出的独特性及高成本、高水平特点,引起观众好奇心;此外,还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造足了舆论声势,在该演出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在各地开展多次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宣传《印象·刘三姐》的创作进展,吊足观众胃口;最后,使用多渠道、全民参与的营销策略,《印象·刘三姐》的演出票销售通道多样,包括剧场固定销售、网络销售、让利销售等,吸引广大民众观看演出。
(四)凸显现代自然、环保时尚理念
《印象·刘三姐》时尚概念和广告宣传的一大特点便是“环保”,这主要是为适应现代社会中普及的环保理念和健康意识。首先,《印象·刘三姐》的舞台布置上,创造性地使用竹排进行舞台搭建,大大节省舞台布置时间和劳力,白天无演出时可将竹排进行拆除,不会影响和损害漓江景观、水质及河床。其次,在演出效果上采用环境灯光工程和烟雾效果工程,坚持不污染环境,漓江独特的上水更是为舞台效果锦上添花。最后,剧场以大自然为背景,观众席为梯田式,在欣赏时能领略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完美融合在一起。
三、刘三姐民族文化转型与重构的思考
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实现民族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和谐共融,中国民族文化的这种转型和重构,使其更具时代性、国际性和创新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刘三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重构中,应该注意到本质性的问题。比如必须严格处理好民族文化传承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刘三姐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壮族山歌文化和她自身的聪明智慧,山歌在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现代化脚步加快,现代多元文化对山歌造成巨大冲击,歌圩活动日益减少。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是人,因此如何实现传承人对刘三姐山歌的传承与再创造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在面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市场时,一来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会对民族文化传承带来积极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也会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一定负面影响。通常情况下,投放进市场的民族文化均是依据观众喜好,虽市场需求而变化。在《印象·刘三姐》中,为迎合观众口味,甚至在初期设计中加入部分西方审美元素,比如裸体模特等,后考虑到中国人的保守性而删除。另外,在《印象·刘三姐》中,作品重点突出的是壮族的文化元素,但在其中我们不难找出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比如苗、瑶族等,观众极易将这些民族文化元素误认为是壮族的。现代舞蹈将原本只蕴含功能性质的图腾舞、祭祀舞、战争舞搬上舞台,赋予其艺术性和商业化意味,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另外,《印象·刘三姐》中,并没有将刘三姐的故事、山歌、形象展示给观众,它留给观众的,只是一幕幕美丽的山水画面,还有电影中一个刘三姐的影像。可以说,若名称没有出现刘三姐,其品牌效应和广告号召力无疑会大打折扣。
四、结语
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张艺谋大型山水演出《印象·刘三姐》,体现的是现代随着时代变化而呈现的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审美愉悦和时尚元素,因此民族传统文化在转型和重构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时尚和大众口味,而应该将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文化元素与现代社会中一些时尚元素和谐共融。
参考文献:
[1]粟巧兰.“印象刘三姐”原生态民族文化开发的成功典范[J].现代商业,2013,(30).
[2]沈勇.构建民族文化艺术传播传承和发展的新理念——《印象·刘三姐》的传播生态与启迪[J].大众科技,2013,(11).
[3]欧阳英姿.“印象刘三姐”民族文化传递与艺术创新[J].大众文艺,2014,(02).
[4]杨宁宁.原生态与时尚元素的两难抉择——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5]陈贻琳,滕志朋.走向下龙湾和吴哥的“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发展个案研究引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04)
关键词:《印象·刘三姐》 彩调《刘三姐》 民族原生态文化 时尚元素
刘三姐最初出现在壮族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传说中,后经历史文献查证,至1956年肖甘牛创作出文学文本《刘三姐》的民间故事,该人物形象不断被丰富。1959年基于肖甘牛《刘三姐》文学文本创造出彩调剧《刘三姐》,在彩调剧《刘三姐》中,以往民间流传的刘三姐传说、故事被做了系统性地提炼、升华、浓缩。随后出现电影和歌剧《刘三姐》。2004年3月20日,由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三人执导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集唯一性、艺术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的艺术魅力在桂林阳朔一炮打响,从而创造出刘三姐文化传播和发展新模式。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这一变迁为生态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转型与重构提供新的范例及参考。
一、彩调剧《刘三姐》的民族文化原生态魅力
彩调剧是一种起源于康熙初年、在广西城乡广泛流传的地方灯戏,经由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来,又称调子、彩灯、彩调等。彩调剧在内容题材上以积极反映普通民众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为主,通常不关注社会上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不涉及上流社会官场斗争。彩调剧群众基础较为广泛,这主要是与该剧本身以赞颂下层民众真善美来批判社会上假恶丑现象的主题性有关。彩调剧往往集中对下层小人物的智慧及喜忧的表现,因此大多形式短小、风格轻灵,有着浓郁的乡土和民族气息。经过长时期的演变,现阶段彩调剧已形成一批著名的传统经典曲目,比如《王三打鸟》、《二女争夫》、《双推磨》、《王小二过年》等。而彩调剧《刘三姐》的正式推出,一方面彰显出彩调剧发展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还将壮族原生态文化全盘展出,极大促进壮族文化及彩调剧的传承与发展。
(一)体现出壮族传统风俗
壮族人民传统风俗之一便是擅长山歌,不管是和生产劳动、居家生活,还是谈情说爱、交友聚会等,都离不开山歌。壮族人民自幼年开始便生活在浓郁的山歌氛围中,至青年怀春时期,更是以歌传情,对歌择偶。而刘三姐在壮族人民心中是歌仙、女神,尤擅山歌。在彩调剧《刘三姐》中,存在众多体现出壮族人民生活与山歌相融的场景。比如中秋时期青年男女对歌、刘三姐与李小牛、秀才的对歌等。在该彩调剧中,山歌演唱多于对白,且随着剧情的演变而迎来山歌演唱高潮。彩调剧《刘三姐》中大约有160首山歌,这些山歌是编剧们在数十万首壮族山歌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深受人们喜爱。通过这些山歌的演唱,为人们生动地展现出了壮族人在山歌中的原生态生活气息。
(二)体现出壮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彩调剧《刘三姐》的山歌还体现出壮族人民对生命自由与快乐的追求,比如“三姐从小爱唱歌,唱歌就是姐的命,天生爱唱莫奈何”、“穷人嘴巴封不住,要禁山歌万不能”、“壮家本来爱唱歌,唱得情和意也和”等。此外还体现出壮族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比如“你是山中画眉鸟,我是游山打猎人,利箭扣在弓弦上,叫你有翅难飞行”、“刀砍杉树不死根,火烧芭蕉不死心,刀砍人头滚下地,滚上几滚唱几声”等。还体现壮族人民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追求,比如“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有心结交不用媒……唱起山歌牵手回”等。另外还有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均有表现。
(三)体现出壮族人民聪明智慧
在壮族人民看来,可通过一个人山歌演唱来判断他的聪明智慧和知识水平,这种演唱方式通常是一问一答,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若歌手反应迟钝,知识面不够,就会输给对手。比如在彩调剧《刘三姐》中便有这种对歌“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等,据统计,这种对歌形式大约有24个来回,场面精彩、风趣、诙谐,深受观众喜爱。
(四)体现出广西浓厚的地域风情
彩调剧《刘三姐》中的道白和演唱多使用桂柳话(西南官话),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无疑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并且,剧中一些对白和山歌充分利用比兴修辞手法和谐音的语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广西浓厚的地域风情。比如刘三姐怒骂财主莫老爷:“葫芦装的什么药,狐狸跑来修鸡窝;任你尾巴挟得紧,哪个不识狼外婆”等。这些山歌被广泛传唱,成为经典歌曲。
二、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现代时尚元素
《印象·刘三姐》作为中国第一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在舞台、音乐、灯光、创意、表演理念上开创出新的模式,演出既有传统文化的展现和原生态理念的激活,还将先进科技创新理念和现代时尚元素融入其中,使其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一度被称为演艺界的一场重大革命。
(一)表演理念和演出创意的革新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具有创新的时尚创意,主要表现在:打破“三堵墙一个空间”的传统舞台格局,创造性地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将演出设置在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上,整个剧场由12座山峰组成,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山水剧场和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导演还设计多角度和多视点的欣赏原则,实现观众180度视角观赏的需求,极大增加表演立体感,以真山水留给观众观赏心态上的革新。在表演模式和演员构成上,创造性地将张艺谋艺术学校、刘三姐春光彩调艺术团和当地渔民结合起来,展现出最普遍的日常生活,在音乐、夜空、灯光等的配合下,形成一幅诗情画意的精美图画。演员身上的民族服饰更为独特,在衣服上搭配有能在黑夜中闪闪发光的小灯泡,随着演员队形的不断转换,为观众呈现一幕幕美轮美奂的图画。在音乐上,《印象·刘三姐》将传统、现代、古典、流行、民族的音乐元素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搭配世界流行音乐共性元素,体现出原生态和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此外,在舞蹈、灯光及彩色设计上都展现出众多创新,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巧用名人效应
现代社会中名人效应较为广泛,特别是在演艺界,合理利用名人效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票房。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创作团队上可谓名人云集,单单是导演部分便涉及世界顶级的导演张艺谋,而该演出的总策划人更是国内著名导演梅帅元,另外还有王潮歌、樊跃等国内著名导演。在音乐策划及创作上更有中国乐坛众多歌星支持,如孟可、窦唯、刘彤、程池等。在演唱者上,更有国内著名歌唱团队,集刘欢、梁宁、齐秦及阿里郎等为一体。这种各界名人云集的大型演出,必然博得世界观众的眼球,自然地利用名人效应造足声势。
(三)现代营销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和大众媒体普及,在此背景下《印象·刘三姐》做出诸多现代营销策略。比如利用张艺谋等创作团队的名人效应造足声势;《印象·刘三姐》足有创意的广告宣传语,利用简明扼要的数字展现出该演出的独特性及高成本、高水平特点,引起观众好奇心;此外,还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造足了舆论声势,在该演出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在各地开展多次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宣传《印象·刘三姐》的创作进展,吊足观众胃口;最后,使用多渠道、全民参与的营销策略,《印象·刘三姐》的演出票销售通道多样,包括剧场固定销售、网络销售、让利销售等,吸引广大民众观看演出。
(四)凸显现代自然、环保时尚理念
《印象·刘三姐》时尚概念和广告宣传的一大特点便是“环保”,这主要是为适应现代社会中普及的环保理念和健康意识。首先,《印象·刘三姐》的舞台布置上,创造性地使用竹排进行舞台搭建,大大节省舞台布置时间和劳力,白天无演出时可将竹排进行拆除,不会影响和损害漓江景观、水质及河床。其次,在演出效果上采用环境灯光工程和烟雾效果工程,坚持不污染环境,漓江独特的上水更是为舞台效果锦上添花。最后,剧场以大自然为背景,观众席为梯田式,在欣赏时能领略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完美融合在一起。
三、刘三姐民族文化转型与重构的思考
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实现民族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和谐共融,中国民族文化的这种转型和重构,使其更具时代性、国际性和创新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刘三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重构中,应该注意到本质性的问题。比如必须严格处理好民族文化传承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刘三姐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壮族山歌文化和她自身的聪明智慧,山歌在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现代化脚步加快,现代多元文化对山歌造成巨大冲击,歌圩活动日益减少。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是人,因此如何实现传承人对刘三姐山歌的传承与再创造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在面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市场时,一来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会对民族文化传承带来积极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也会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一定负面影响。通常情况下,投放进市场的民族文化均是依据观众喜好,虽市场需求而变化。在《印象·刘三姐》中,为迎合观众口味,甚至在初期设计中加入部分西方审美元素,比如裸体模特等,后考虑到中国人的保守性而删除。另外,在《印象·刘三姐》中,作品重点突出的是壮族的文化元素,但在其中我们不难找出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比如苗、瑶族等,观众极易将这些民族文化元素误认为是壮族的。现代舞蹈将原本只蕴含功能性质的图腾舞、祭祀舞、战争舞搬上舞台,赋予其艺术性和商业化意味,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另外,《印象·刘三姐》中,并没有将刘三姐的故事、山歌、形象展示给观众,它留给观众的,只是一幕幕美丽的山水画面,还有电影中一个刘三姐的影像。可以说,若名称没有出现刘三姐,其品牌效应和广告号召力无疑会大打折扣。
四、结语
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张艺谋大型山水演出《印象·刘三姐》,体现的是现代随着时代变化而呈现的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审美愉悦和时尚元素,因此民族传统文化在转型和重构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时尚和大众口味,而应该将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文化元素与现代社会中一些时尚元素和谐共融。
参考文献:
[1]粟巧兰.“印象刘三姐”原生态民族文化开发的成功典范[J].现代商业,2013,(30).
[2]沈勇.构建民族文化艺术传播传承和发展的新理念——《印象·刘三姐》的传播生态与启迪[J].大众科技,2013,(11).
[3]欧阳英姿.“印象刘三姐”民族文化传递与艺术创新[J].大众文艺,2014,(02).
[4]杨宁宁.原生态与时尚元素的两难抉择——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5]陈贻琳,滕志朋.走向下龙湾和吴哥的“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发展个案研究引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