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元活动的开展,训练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通过多样的文本研读,增强对“桥文化”内涵的理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整理与“桥文化”有关的资料,完成“积累卡”;
2.阅读预学散文《桥》,完成相关思考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猜谜。
谜面:“年年月月立水中,不怕雨来不怕风。只为方便大家走,坚持日夜不收工。”
(明确:桥)
2.揭题。
本节课,我们进行专题《说不尽的桥》的学习。
3.定义。
什么是“桥”呢?
(明确:“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新华字典》)
二、新授
板块一:交流·积累
师:桥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物,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自古至今,形成了丰富的“桥文化”。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积累相关资料,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围绕“桥文化积累卡”,请学生逐项汇报交流与“桥”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对联、诗句、故事、歌曲及电影)
板块二:研讨·学用
师:老师也搜集整理了一些“桥”的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讨学习。
(一)看新闻
1.PPT出示下述新闻,要求学生阅读后,将其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在班级发布。
河南商报8月4日讯 想想站在离谷底300米的玻璃桥上,是不是感觉腿都软了?昨天,在于郑州举行的张家界旅游交流座谈会上,记者获悉,今年年底,该玻璃桥将正式对游客开放。
据了解,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内,总长430米,宽6米,桥面距谷底约300米,可站800人。桥面全部采用透明玻璃铺设,整个工程无钢筋支架,是一种全玻璃结构的桥梁。据悉,玻璃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并创下世界最高最长玻璃桥等多项世界之最。
2.PPT展示玻璃桥效果图,让学生直观感知其效果。
3.结语。
师:如此梦幻般的玻璃桥,晶莹、奇崛,可谓别具匠心,大家有没有涌起“到此一游”的冲动?
(二)观影片
1.播放《啊朋友再见》歌曲,引入南斯拉夫电影《桥》,PPT出示其内容简介。
1944年,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投入重兵守卫南斯拉夫境内的一座大桥,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处心积虑地防止南游击队的攻击。与此同时,南斯拉夫游击队少校“老虎”接到上级命令:为阻止德军汇合,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建桥工程师,将桥炸毁。“老虎”与爆破专家扎瓦多尼等人组成了一支行动小队。他们从盖世太保手中救出建桥工程师,在接近大桥的过程中与德国护卫军队发生激战,有队友献出了生命。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2.播放电影《桥》结尾视频,组织学生观看。(约5分钟)
3.PPT出示剧中敌我双方代表人物说的台词,组织学生品味其表达意味的异同。
纳粹军官:可惜,真是一座好桥!
游击队员:可惜,真是一座好桥!
4.结语。
师: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让我们一起祈祷战争远离,和平永驻!
(三)诵诗歌
1.PPT出示一首唐诗,指名诵读。
洛桥晚望
[唐]孟郊
天津桥①下冰初结,洛阳陌上②人行绝。
榆柳萧疏③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④雪。
【注释】①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②陌上:路上。③萧疏:形容树木叶落。④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五岳中的中岳。
2.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围绕下述问题研讨: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哪一个字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
3.指导朗读,力求读出诗情和诗味。
4.过渡:在《洛城晚望》中,“桥”起着怎样的作用?(明确:是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伫立桥上,很是适合凭栏观景;有时候,观景的人和桥一起,会不知不觉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PPT出示卞之琳的诗作《断章》,学生齐读,说说从中获得的启迪。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结语。
师:让我们做一个“装饰别人梦”的人,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四)读美文
1.阅读潘国本的散文《桥》。(文本略)
2.提问课前预学的思考题,逐步完成对该美文的解读。
(1)作者在文中赞美了谁?(2)文中的“桥”有何作用?
3.品味文中生动的句子,引导学生作比较辨析:以下两句话都写桥,其表意有何相同之处?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之处?
“总是在流水与大地顶牛、赌气的时候,或者在山险水急、山和水互不买账的时候,桥就来了。桥将身子趴下,手搭牢这边,脚踏实那边,此时,争强两方便不由得笑了,气也全消了。世间总有磕碰,有了桥,不知少了多少疙疙瘩瘩。”——《桥》
“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新华字典》
4.聚焦文中精警之句(“桥是大地的良心”),PPT出示有关照片,进行拓展迁移。
在某边远山区,由于洪水冲断了学生每天过往的小木桥,一位中年山村教师趴在河中,把自己的脊背当作桥梁给学生踩,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到对岸。
5.结语。
师:“人桥”——中国的“良心”,民族的脊梁!
三、结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桥文化”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
(PPT出示贝聿铭先生的话:“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小结本课。
(PPT出示:桥,彰显革新创造;桥,见证战争硝烟;桥,充溢诗情画意;桥,象征美好情操……)
四、作业
1.以“××桥”的形式造一个新词(如“知识桥”),并对其比喻义进行恰当诠释。
2.结合本节课学习,以“在桥一方”为题,写一篇习作,可以讲述故事,可以描写景物,也可以抒发情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教学反思】
这节专题课,笔者在以下方面寻求了一些突破:
一是资源开发的广度。首先,在“文字资源”的援引方面煞费苦心。整堂课,先后选用了消息、电影简介、唐诗、现代诗歌、当代散文等文本供学生解读探究;其次,在“媒体资源”的使用方面,精彩平添。在教学的相关环节,穿插使用了图片、歌曲以及电影视频等资源,增添了此专题课学习的“生活味”和“情趣性”。
二是素养提升的效度。全课紧扣“语言文字”这一核心,努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精心组织一些高品位的语文活动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扎实训练各种语文能力。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是人文浸润的深度。首先,通过多样文本的研读,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一份审美的愉悦,而且增强了对“桥文化”内涵的理解;其次,在“研讨·学用”部分,每一项语文活动中,都隐含着一种人文要素,如创造、和平、乐施、奉献等,这些“动情点”与语言学用有机融合,悄悄浸润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心中植下了向美向善的种子。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中学)
1.通过多元活动的开展,训练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通过多样的文本研读,增强对“桥文化”内涵的理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整理与“桥文化”有关的资料,完成“积累卡”;
2.阅读预学散文《桥》,完成相关思考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猜谜。
谜面:“年年月月立水中,不怕雨来不怕风。只为方便大家走,坚持日夜不收工。”
(明确:桥)
2.揭题。
本节课,我们进行专题《说不尽的桥》的学习。
3.定义。
什么是“桥”呢?
(明确:“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新华字典》)
二、新授
板块一:交流·积累
师:桥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物,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自古至今,形成了丰富的“桥文化”。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积累相关资料,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围绕“桥文化积累卡”,请学生逐项汇报交流与“桥”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对联、诗句、故事、歌曲及电影)
板块二:研讨·学用
师:老师也搜集整理了一些“桥”的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讨学习。
(一)看新闻
1.PPT出示下述新闻,要求学生阅读后,将其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在班级发布。
河南商报8月4日讯 想想站在离谷底300米的玻璃桥上,是不是感觉腿都软了?昨天,在于郑州举行的张家界旅游交流座谈会上,记者获悉,今年年底,该玻璃桥将正式对游客开放。
据了解,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内,总长430米,宽6米,桥面距谷底约300米,可站800人。桥面全部采用透明玻璃铺设,整个工程无钢筋支架,是一种全玻璃结构的桥梁。据悉,玻璃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并创下世界最高最长玻璃桥等多项世界之最。
2.PPT展示玻璃桥效果图,让学生直观感知其效果。
3.结语。
师:如此梦幻般的玻璃桥,晶莹、奇崛,可谓别具匠心,大家有没有涌起“到此一游”的冲动?
(二)观影片
1.播放《啊朋友再见》歌曲,引入南斯拉夫电影《桥》,PPT出示其内容简介。
1944年,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投入重兵守卫南斯拉夫境内的一座大桥,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处心积虑地防止南游击队的攻击。与此同时,南斯拉夫游击队少校“老虎”接到上级命令:为阻止德军汇合,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建桥工程师,将桥炸毁。“老虎”与爆破专家扎瓦多尼等人组成了一支行动小队。他们从盖世太保手中救出建桥工程师,在接近大桥的过程中与德国护卫军队发生激战,有队友献出了生命。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2.播放电影《桥》结尾视频,组织学生观看。(约5分钟)
3.PPT出示剧中敌我双方代表人物说的台词,组织学生品味其表达意味的异同。
纳粹军官:可惜,真是一座好桥!
游击队员:可惜,真是一座好桥!
4.结语。
师: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让我们一起祈祷战争远离,和平永驻!
(三)诵诗歌
1.PPT出示一首唐诗,指名诵读。
洛桥晚望
[唐]孟郊
天津桥①下冰初结,洛阳陌上②人行绝。
榆柳萧疏③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④雪。
【注释】①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②陌上:路上。③萧疏:形容树木叶落。④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五岳中的中岳。
2.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围绕下述问题研讨: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哪一个字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
3.指导朗读,力求读出诗情和诗味。
4.过渡:在《洛城晚望》中,“桥”起着怎样的作用?(明确:是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伫立桥上,很是适合凭栏观景;有时候,观景的人和桥一起,会不知不觉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PPT出示卞之琳的诗作《断章》,学生齐读,说说从中获得的启迪。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结语。
师:让我们做一个“装饰别人梦”的人,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四)读美文
1.阅读潘国本的散文《桥》。(文本略)
2.提问课前预学的思考题,逐步完成对该美文的解读。
(1)作者在文中赞美了谁?(2)文中的“桥”有何作用?
3.品味文中生动的句子,引导学生作比较辨析:以下两句话都写桥,其表意有何相同之处?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之处?
“总是在流水与大地顶牛、赌气的时候,或者在山险水急、山和水互不买账的时候,桥就来了。桥将身子趴下,手搭牢这边,脚踏实那边,此时,争强两方便不由得笑了,气也全消了。世间总有磕碰,有了桥,不知少了多少疙疙瘩瘩。”——《桥》
“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新华字典》
4.聚焦文中精警之句(“桥是大地的良心”),PPT出示有关照片,进行拓展迁移。
在某边远山区,由于洪水冲断了学生每天过往的小木桥,一位中年山村教师趴在河中,把自己的脊背当作桥梁给学生踩,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到对岸。
5.结语。
师:“人桥”——中国的“良心”,民族的脊梁!
三、结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桥文化”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
(PPT出示贝聿铭先生的话:“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小结本课。
(PPT出示:桥,彰显革新创造;桥,见证战争硝烟;桥,充溢诗情画意;桥,象征美好情操……)
四、作业
1.以“××桥”的形式造一个新词(如“知识桥”),并对其比喻义进行恰当诠释。
2.结合本节课学习,以“在桥一方”为题,写一篇习作,可以讲述故事,可以描写景物,也可以抒发情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教学反思】
这节专题课,笔者在以下方面寻求了一些突破:
一是资源开发的广度。首先,在“文字资源”的援引方面煞费苦心。整堂课,先后选用了消息、电影简介、唐诗、现代诗歌、当代散文等文本供学生解读探究;其次,在“媒体资源”的使用方面,精彩平添。在教学的相关环节,穿插使用了图片、歌曲以及电影视频等资源,增添了此专题课学习的“生活味”和“情趣性”。
二是素养提升的效度。全课紧扣“语言文字”这一核心,努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精心组织一些高品位的语文活动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扎实训练各种语文能力。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是人文浸润的深度。首先,通过多样文本的研读,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一份审美的愉悦,而且增强了对“桥文化”内涵的理解;其次,在“研讨·学用”部分,每一项语文活动中,都隐含着一种人文要素,如创造、和平、乐施、奉献等,这些“动情点”与语言学用有机融合,悄悄浸润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心中植下了向美向善的种子。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