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时代向我们每位化学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对此,本人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商榷。
一、利用化学史,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化学的历史,不仅是化学发展事件的记录和复原,也是化学思想演变的反映和再现,它触及到著名学者的生平和思想的逐渐演进,也涉及到科学家从事科学工作的研究方法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联系有关的化学历史,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献身科学研究的事迹,讲述科学家进行科学探讨的思维方法,就会有助于学生受到创新的启示。例如:在讲授氧气的发现、性质和燃烧的概念时,就可以揭示人们在获得这些知识过程中的一些思想借鉴。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本来发现的是能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氧元素,但是由于受到陈旧燃素学说思想的束缚,却没有让主观去服从客观,进而推翻错误的燃素说,也就在真理碰到鼻尖时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相反,同时代的德国化学家拉瓦锡,却不迷信教条和权威,充分尊重实践,大胆创新,为了弄清燃烧过程,他把天平引进化学,进行了相当精密的定量分析测定,这就使他发现,原来燃烧只是同氧气有关,而与所谓燃素无关,燃素完全是多余的也是虚构的东西,从而推翻了统治化学界达百年之多的燃素说,实现了一场化学上的深刻革命。普利斯特利的失败和拉瓦锡的成功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保守思想是禁锢人类思维之大敌,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不致被经验所困惑,被保守所禁锢。
化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发展史,在教给学生知识结论的同时,有意识地介绍获得知识结论的方法,将有助于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好奇”是一切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创造思维是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三、在“批判性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的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批判性的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过的答案和方法,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见解,通过独立的思考判断,提出独到的见解。这种思考过程更具有挑战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必将推动创新思维发展的水平。就拿教材来说,虽说它们都是由专家、学者精心编写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它只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平台”,需要教师发展和完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无论他们的质疑最后被肯定还是否定,这一过程都必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知识时,结合目前推广的大棚种植法,提问:1.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哪些物质?2.大棚是密封的,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小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怎样提高棚内二氧化碳气体的量?3.棚内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过大,对植物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怎样降低棚内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提问,思考、交流,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应用知识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一些含有一定创造性因素的问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深刻性和独创性。设计具有多种解法的习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纵观全局的思维方式。
例如:已知CS2(液体)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SO2,2克CS2和2.24升O2(标况下)充分燃烧后,最后所得气体为多少升(标况下)?
解法1.根据化学方程式CS2+3O2=2SO2+CO2确定O2过量,计算2克CS2反应了多少升O2,生成了多少升CO2和SO2,然后将余下的O2和生成的CO2和SO2三种气体体积相加即得出结果。
解法2.根据化学方程式CS2+3O2=2SO2+CO2求出O2的过量,然后纵观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相等,最后所得之气体为2.24升(标况下)。
可见解法2比解法1显得快速、敏捷,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纵观全局的思维能力。
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戴安邦教授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化学全面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颜色、状态、变化、气味、质量改变,不仅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停留在感知基础上,而且要求观察记录结果,并加以分析,作出合理解释,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排除荒缪,纠正错误,发现真理。从而获得认识上的突破,取得认识上的飞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直接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中只有做到手、眼、脑并用,才能顺利完成实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改变学生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的心理,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理论、推理、计算,轻实验及实验设计、过程,从心理上给学生嘗试机会,给学生实验成功的乐趣,以及学生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当然,实验教学的重点要由过去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转移到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上。赞可夫曾提出一个重要原则:“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实验教学也要强调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学会怎样实验和思考”。尽可能增加探索性实验,我们曾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超前于知识教学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可组织开展课外科技小实验:如检验有机物中的碳、氢元素;辨认布料;制造肥皂;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和实践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一、利用化学史,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化学的历史,不仅是化学发展事件的记录和复原,也是化学思想演变的反映和再现,它触及到著名学者的生平和思想的逐渐演进,也涉及到科学家从事科学工作的研究方法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联系有关的化学历史,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献身科学研究的事迹,讲述科学家进行科学探讨的思维方法,就会有助于学生受到创新的启示。例如:在讲授氧气的发现、性质和燃烧的概念时,就可以揭示人们在获得这些知识过程中的一些思想借鉴。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本来发现的是能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氧元素,但是由于受到陈旧燃素学说思想的束缚,却没有让主观去服从客观,进而推翻错误的燃素说,也就在真理碰到鼻尖时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相反,同时代的德国化学家拉瓦锡,却不迷信教条和权威,充分尊重实践,大胆创新,为了弄清燃烧过程,他把天平引进化学,进行了相当精密的定量分析测定,这就使他发现,原来燃烧只是同氧气有关,而与所谓燃素无关,燃素完全是多余的也是虚构的东西,从而推翻了统治化学界达百年之多的燃素说,实现了一场化学上的深刻革命。普利斯特利的失败和拉瓦锡的成功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保守思想是禁锢人类思维之大敌,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不致被经验所困惑,被保守所禁锢。
化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发展史,在教给学生知识结论的同时,有意识地介绍获得知识结论的方法,将有助于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好奇”是一切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创造思维是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三、在“批判性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的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批判性的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过的答案和方法,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见解,通过独立的思考判断,提出独到的见解。这种思考过程更具有挑战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必将推动创新思维发展的水平。就拿教材来说,虽说它们都是由专家、学者精心编写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它只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平台”,需要教师发展和完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无论他们的质疑最后被肯定还是否定,这一过程都必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知识时,结合目前推广的大棚种植法,提问:1.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哪些物质?2.大棚是密封的,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小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怎样提高棚内二氧化碳气体的量?3.棚内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过大,对植物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怎样降低棚内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提问,思考、交流,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应用知识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一些含有一定创造性因素的问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深刻性和独创性。设计具有多种解法的习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纵观全局的思维方式。
例如:已知CS2(液体)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SO2,2克CS2和2.24升O2(标况下)充分燃烧后,最后所得气体为多少升(标况下)?
解法1.根据化学方程式CS2+3O2=2SO2+CO2确定O2过量,计算2克CS2反应了多少升O2,生成了多少升CO2和SO2,然后将余下的O2和生成的CO2和SO2三种气体体积相加即得出结果。
解法2.根据化学方程式CS2+3O2=2SO2+CO2求出O2的过量,然后纵观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相等,最后所得之气体为2.24升(标况下)。
可见解法2比解法1显得快速、敏捷,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纵观全局的思维能力。
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戴安邦教授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化学全面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颜色、状态、变化、气味、质量改变,不仅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停留在感知基础上,而且要求观察记录结果,并加以分析,作出合理解释,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排除荒缪,纠正错误,发现真理。从而获得认识上的突破,取得认识上的飞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直接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中只有做到手、眼、脑并用,才能顺利完成实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改变学生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的心理,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理论、推理、计算,轻实验及实验设计、过程,从心理上给学生嘗试机会,给学生实验成功的乐趣,以及学生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当然,实验教学的重点要由过去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转移到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上。赞可夫曾提出一个重要原则:“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实验教学也要强调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学会怎样实验和思考”。尽可能增加探索性实验,我们曾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超前于知识教学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可组织开展课外科技小实验:如检验有机物中的碳、氢元素;辨认布料;制造肥皂;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和实践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