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改的几点体会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2008zxff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学生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让学生学会积极有效地思。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所必备的素质。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领悟 想象 创造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一 积极开展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学生具有了学会数学知识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不完备的;而完备的能力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去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数学知识只有在能够运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践活动能力,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亲身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一节内容时,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有刻度标杆和皮尺,让学生测量操场边上的大树的高度。学生开始感到十分难为情,那么高的树又上不到树的尖上,怎么测量呢?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只要量一下大树的影子就可以测量出大树的高度。具体的做法是:量一下大树影子的长度;量一下标杆的长度;再将标杆立起来,量一下标杆影子的长度;分别记录下来。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结合学过比例的内容,列出正比例关系式:杆影长度/树影长度=杆长度/树高度。通过计算,同学们不一会就算了出来。又如,我在教学面积一节时,我带领学生一起去丈量土地。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二 积极拓展思维空间,满足学生未知需求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段话。它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学生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让学生学会积极有效地思考,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例如,设计“给应用题提问题”的题目、自编应用题、一题多解的题目等,让学生在尽量大的空间里思考问题,发挥他们潜在的智能,表现自己的才能。教师想方设法致力于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使他们在获取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 积极倡导批判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所谓的批判性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我们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后,能做到基本掌握的可能会仅有60%的同学,而剩余的40%左右的同学可能或因为用错了概念,或因为用错了法则,或因为用错了公式,或因为用错了定理却将题答错。这事我们就不妨来个将错就错,从错题讲起,进而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我们还可以在讲授完一个问题之后,故意给学生设一个陷阱,下一个圈套,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然后再与学生一道,共同分析批判,使学生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这种对事物认识的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的。因此,我们倡导批判性的思维。
  四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所必备的素质。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高信息的时代,这个时代人才辈出,在这个告速发展的时代里,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怪不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才能生存,不会学习就会被现代信息所淘汰。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不但让学生“学会”,更主要的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把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学,学会质疑。爱因斯坦说的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因为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提问问题的情境,创设提问问题的机会,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五 运用不定型开放题,让学生思维更深刻
  不定型开放题,是当今题型的热门,它所给的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这样的题型,就要求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合相关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加以全面的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了分数后,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往往混淆不清,以致于解题时在该知识点上出现错误,我就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习题:
  有两根长度相同的木条,假如第一根截去4/5,第二根截去4/5米,剩下的部分哪一根长些?
  同学们有人说第一根长,有人说第二根长,还有人说两根一样长。究竟谁说得对呢?我给予的答复是:他们说的都对。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瞠目结舌。这事我就娓娓道来:因为两根木头的长度没有确定,第一根截去的长度就无法确定,所以木头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必须知道木条原来的长度,才能确定哪根木头剩下的部分长。说第一根长的人说的对,是因为他对两根木头的长度所取的值小于1米,说第二根长的人说得对,是因为他对两根木头的长度所取的值大于1米。说两根一样长的人说得对,是因为他对两根木头的长度所取的值等于1米。具体分析如下:
  (1)当木条的长度小于1米时,第一根木条的4/5就小于4/5米,由于木条的长度小于4/5米时,就无法从第二根木条上截去4/5米,所以当木条的长度小于1米而大于4/5米时,第一根木条剩下的部分长。
  (2)当木条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木条的4/5大于4/5米,所以第二根木条剩下的部分长。
  (3)当木条的长度是1米时,第一根的4/5就是4/5米,两根木条剩下的部分长度是相等的一样长。
  通过这样不定型开放题的练习,同学们就很容易明白了什么是“分率”,什么是“用分数表示具体的数量”,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从而也就收到了出乎意料而又比较理想的效果。
其他文献
期刊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德清县牢牢把握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满意导向,以工作亮相、考核亮牌、问责亮剑“三亮”行动为载体,立说立行立改,喊停机关“慢动作”,促转干部作风,全
摘 要 对采集的鱼体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是鉴定标本名称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制作剥制标本时的参考依据。在采集到鱼类的标本后,应趁鱼尚未死去或鱼体新鲜时迅速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及时作好记录。  关键词 鱼类 标本 制作  一、引言  对采集的鱼类标本,用清水洗涤,将体表的污物和粘液刷洗掉。在洗涤过程中,如发现有寄生虫,要小心取下放进瓶内,注入 70% 酒精保存,并贴上号牌、写明采集编号。  二、材料
语言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利用课堂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通过兴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简明扼要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开启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一、课堂提问的严谨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依靠提问来支撑的。然而,现在的课堂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用于兴修农田水利的工程设施,它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改善区域水利条件,并且对农田水分布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本文从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出发,分析了目前
婆媳矛盾是一件件小事堆积而成的,是一个个细节固化爆发的,是建立在父母对已婚子女婚姻生活“入侵”的基础上的。那么,是什么给了大家庭“入侵”小家庭的空间?婆媳问题的本质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烈士纪念活动.无论是每年“两会”上,还是社会各界的发声中,找一个恰当的方式和载体来纪念为国家和民
日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助学贷款遭遇一系列问题,全国仍有八个省份没有“动作”.其中,有两个省份一笔助学贷款都没有贷出去.而按照
[摘要]数学猜想是在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事实的基础上,对未来知量及其规律做出的似真判断,是科学假说在数学中的体现,它一旦得到论证便上升为数学结论。猜想是数学解题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解题教学中教会学生猜想,引起学生积极猜想,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题;数学;教学;猜想    一、在习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一)通过命题特殊点,猜想命题结论  形如an
在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诗坛上,舒婷是和一个全新的诗歌流派———朦胧诗联系在一起的,她独领风骚,雄霸诗坛近十年之久,是当代最杰出的女诗人。她始终把爱与人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