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走进学生的心灵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chu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魅力,是教師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的火花!然而,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语言和行为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只有耐心、用心地与他们进行沟通,才能有机会走进他们的心灵。
  【关键词】发现分析;耐心交流;走进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已是7点45分了,他的座位依然空着。有几个同学边偷窥我,边看着他的座位。看得出,同学们都记住了我昨天对他说的话,但他呢,今天依然迟到。我已经有点气急败坏了,该怎么收拾他?第一节课的预备铃已经响了,他慢悠悠地推开门,情急之下,我似乎失去理智,厉声喝住他把他推到了教室外面,并掏出手机要给家长打电话。就在这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很不理智。于是我也跟出教室,在外面又给他说了一大堆道理,并要求他能够按时到校,遵守班级中的各种制度。但我清楚,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无济于事。自从他目睹了妈妈被害的那一刻,他变了,变得敌视,变得懒散,不爱学习不说,各种坏习惯都有,并且各种坏习惯直接影响到班里的其他同学。这些日子,我想了很多办法对他都不起作用,我很懊恼但又没有一点办法。我很清楚,以简单的说教、惩罚方式来解决他的问题是不行的。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一再告诉我“关爱孩子、以爱育爱”。我为什么不能尝试着去解读他改变他呢?于是,我想到要跟他心交心,真正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去找回昨天的他。
  星期五下午,第一节是音乐第二节是体育。我向任课教师请过假后,直接把他领出校门,走向通往北山公园的路。一路上我们都没说话,来到山顶的亭子上,跟他并排坐下。好久,我直截了当地说:“你想妈妈了,对么”?他始终低着头咬着嘴唇不肯说话。“我很想她,每天看到你,我就想起她,想起她曾对我说的话,现在,看到你这个样子,我觉得很对不起她。”,我哽咽地对他说。他半低着头斜视了我一眼。我给他讲了他妈妈生前跟我的闲聊的事儿,我告诉他,妈妈对他的期望。他哭了。好久,我就以一个母亲的口气对他说:“孩子,我理解你,妈妈的离去,对你的打击太大了,但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必须去面对、去接受。你现在整天这个样子,如果妈妈在天有灵,你说她有多难过、多伤心、多担心啊?你要使懂事,要是爱妈妈,就必须振作起来,好好地表现给妈妈看。再说,妈妈走了,还有这么多人爱着你,小心地呵护着你,你现在这个样子,你知道大家多担心吗?你知道吗,这些日子,你的表现太令我失望了。以前那个淘气但又可爱的你上哪儿去了?你这样做,到底是为妈妈的离去鸣不平还是……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他终于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还是不作声。“孩子,你承受的太多了,但是我希望你能够坚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你信任我,有什么事告诉我,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昨天是,以后永远都是,我愿意帮助你,今天、明天、永远。今天我是你的老师,是你妈妈的朋友,我会尽一份好朋友的责任,替你妈妈关心你。”我跟他说话的时候有点泣不成声。好久,他过来擦拭了我脸上的泪水说,“老师,我错了。”“老师相信你,我会看到昨天那个调皮可爱的你,别让我失望。”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拉着他,一起回到了教室。随后,我还约他一起给我女儿过生日,周末,我们一起到体育广场放风筝。看着他高兴的样子,我开心中夹杂了一丝丝心酸,我想我的好朋友,我一定要让他快乐。之后,在学习、生活习惯上,我们也达成了口头协定。后来,他变了,变得比以前懂事,比以前能自理了。真的,我很欣慰。
  在跟他的接触中我更加深刻更加坚信地感悟到: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清楚地了解他,知道他所思所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解决他的问题所在。这样,才能找到关键去解决问题。
  那么,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来分析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与困惑呢?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并且对学生进行适合个性特点的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像他这样一个因为很多外在的因素而改变自己,封闭自己,使自己性格变得孤僻,充满恐惧与敌意的学生,我们教师一定要敏感地对待他们。千万不能靠简单的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去对待他们,否则,他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各个类型的学生,我们要走近他们、静心分析他们,分析他们身上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时化解他们内心的问题,聆听他们的心声和烦恼,正确开导他们,引导他们走出内心的困惑。另外,还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唯如此,学生才愿与教师交流、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有机会走进他们的心灵。
  第二,要与学生多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就必须深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及其发展特点。”只有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用心触及他的心灵,让学生信任你,才愿与你交流、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从他的前后变化中,我越加体会到“和风细雨、滋润心田”的含义。只有用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我们读懂学生的内心,才能掌握教育的真谛。只有他愿意跟你交心,吐露心声,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想他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才能有的放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温馨的话语往往就像一缕春风,轻轻吹拂学生的心田,带给学生心灵的滋润。但愿我们每一个教师能如同和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能解除学生痛苦,能让他们远离孤独,阳光灿烂地迎接自己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徐吉志.用“课程文化”培养“真正的人”——读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J].基础教育研究,2015(9).
  [2]阳建敏.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试谈教师的沟通艺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弊端,教师应该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加以分析和探讨,希望对高中历史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对于高中文科生而言,高中历史的重要性自然不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摘要】新课改教学实施至今,一些教师作文教学还在走老路、弯路,孩子的童真常被扼杀,思维常被束缚,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人,教师只有以学定教,因学而导,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放飞童心,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关键字】放飞童心;作文教学;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一、生活与作文的和谐统一  叶圣陶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新思潮的涌现,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关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教育思想,体育教师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和创新,社会各界对小学语文教育日益重视,老师作为传播者和引领者,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应该摒弃过去陈旧传统的拘泥于课本固定知识模式和结构的教学模式。我国教育目标和要求的上升要求在小学教学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这帮助小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小学语文的魅力所在和精髓。  【关键词】德育;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小学阶段,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促进自身成长。可以说,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科体系中的基礎科目,小学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本质属性除了知识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重视知识传递,还要兼顾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翻开小学课本,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可读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时会植入情感元素,这正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
【摘要】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在小学语文评价中占很大比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作文教学,但由于传统教学的制约,小学作文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摘要】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易激也易失,為了让学生保持高涨的阅读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一定要经常开展丰富有趣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把课外的阅读效果展现出来,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本文主要分析了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关键字】课外阅读;说写训练;班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