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魅力,是教師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的火花!然而,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语言和行为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只有耐心、用心地与他们进行沟通,才能有机会走进他们的心灵。
【关键词】发现分析;耐心交流;走进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已是7点45分了,他的座位依然空着。有几个同学边偷窥我,边看着他的座位。看得出,同学们都记住了我昨天对他说的话,但他呢,今天依然迟到。我已经有点气急败坏了,该怎么收拾他?第一节课的预备铃已经响了,他慢悠悠地推开门,情急之下,我似乎失去理智,厉声喝住他把他推到了教室外面,并掏出手机要给家长打电话。就在这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很不理智。于是我也跟出教室,在外面又给他说了一大堆道理,并要求他能够按时到校,遵守班级中的各种制度。但我清楚,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无济于事。自从他目睹了妈妈被害的那一刻,他变了,变得敌视,变得懒散,不爱学习不说,各种坏习惯都有,并且各种坏习惯直接影响到班里的其他同学。这些日子,我想了很多办法对他都不起作用,我很懊恼但又没有一点办法。我很清楚,以简单的说教、惩罚方式来解决他的问题是不行的。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一再告诉我“关爱孩子、以爱育爱”。我为什么不能尝试着去解读他改变他呢?于是,我想到要跟他心交心,真正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去找回昨天的他。
星期五下午,第一节是音乐第二节是体育。我向任课教师请过假后,直接把他领出校门,走向通往北山公园的路。一路上我们都没说话,来到山顶的亭子上,跟他并排坐下。好久,我直截了当地说:“你想妈妈了,对么”?他始终低着头咬着嘴唇不肯说话。“我很想她,每天看到你,我就想起她,想起她曾对我说的话,现在,看到你这个样子,我觉得很对不起她。”,我哽咽地对他说。他半低着头斜视了我一眼。我给他讲了他妈妈生前跟我的闲聊的事儿,我告诉他,妈妈对他的期望。他哭了。好久,我就以一个母亲的口气对他说:“孩子,我理解你,妈妈的离去,对你的打击太大了,但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必须去面对、去接受。你现在整天这个样子,如果妈妈在天有灵,你说她有多难过、多伤心、多担心啊?你要使懂事,要是爱妈妈,就必须振作起来,好好地表现给妈妈看。再说,妈妈走了,还有这么多人爱着你,小心地呵护着你,你现在这个样子,你知道大家多担心吗?你知道吗,这些日子,你的表现太令我失望了。以前那个淘气但又可爱的你上哪儿去了?你这样做,到底是为妈妈的离去鸣不平还是……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他终于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还是不作声。“孩子,你承受的太多了,但是我希望你能够坚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你信任我,有什么事告诉我,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昨天是,以后永远都是,我愿意帮助你,今天、明天、永远。今天我是你的老师,是你妈妈的朋友,我会尽一份好朋友的责任,替你妈妈关心你。”我跟他说话的时候有点泣不成声。好久,他过来擦拭了我脸上的泪水说,“老师,我错了。”“老师相信你,我会看到昨天那个调皮可爱的你,别让我失望。”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拉着他,一起回到了教室。随后,我还约他一起给我女儿过生日,周末,我们一起到体育广场放风筝。看着他高兴的样子,我开心中夹杂了一丝丝心酸,我想我的好朋友,我一定要让他快乐。之后,在学习、生活习惯上,我们也达成了口头协定。后来,他变了,变得比以前懂事,比以前能自理了。真的,我很欣慰。
在跟他的接触中我更加深刻更加坚信地感悟到: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清楚地了解他,知道他所思所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解决他的问题所在。这样,才能找到关键去解决问题。
那么,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来分析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与困惑呢?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并且对学生进行适合个性特点的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像他这样一个因为很多外在的因素而改变自己,封闭自己,使自己性格变得孤僻,充满恐惧与敌意的学生,我们教师一定要敏感地对待他们。千万不能靠简单的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去对待他们,否则,他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各个类型的学生,我们要走近他们、静心分析他们,分析他们身上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时化解他们内心的问题,聆听他们的心声和烦恼,正确开导他们,引导他们走出内心的困惑。另外,还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唯如此,学生才愿与教师交流、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有机会走进他们的心灵。
第二,要与学生多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就必须深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及其发展特点。”只有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用心触及他的心灵,让学生信任你,才愿与你交流、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从他的前后变化中,我越加体会到“和风细雨、滋润心田”的含义。只有用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我们读懂学生的内心,才能掌握教育的真谛。只有他愿意跟你交心,吐露心声,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想他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才能有的放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温馨的话语往往就像一缕春风,轻轻吹拂学生的心田,带给学生心灵的滋润。但愿我们每一个教师能如同和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能解除学生痛苦,能让他们远离孤独,阳光灿烂地迎接自己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徐吉志.用“课程文化”培养“真正的人”——读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J].基础教育研究,2015(9).
[2]阳建敏.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试谈教师的沟通艺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发现分析;耐心交流;走进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已是7点45分了,他的座位依然空着。有几个同学边偷窥我,边看着他的座位。看得出,同学们都记住了我昨天对他说的话,但他呢,今天依然迟到。我已经有点气急败坏了,该怎么收拾他?第一节课的预备铃已经响了,他慢悠悠地推开门,情急之下,我似乎失去理智,厉声喝住他把他推到了教室外面,并掏出手机要给家长打电话。就在这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很不理智。于是我也跟出教室,在外面又给他说了一大堆道理,并要求他能够按时到校,遵守班级中的各种制度。但我清楚,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无济于事。自从他目睹了妈妈被害的那一刻,他变了,变得敌视,变得懒散,不爱学习不说,各种坏习惯都有,并且各种坏习惯直接影响到班里的其他同学。这些日子,我想了很多办法对他都不起作用,我很懊恼但又没有一点办法。我很清楚,以简单的说教、惩罚方式来解决他的问题是不行的。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一再告诉我“关爱孩子、以爱育爱”。我为什么不能尝试着去解读他改变他呢?于是,我想到要跟他心交心,真正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去找回昨天的他。
星期五下午,第一节是音乐第二节是体育。我向任课教师请过假后,直接把他领出校门,走向通往北山公园的路。一路上我们都没说话,来到山顶的亭子上,跟他并排坐下。好久,我直截了当地说:“你想妈妈了,对么”?他始终低着头咬着嘴唇不肯说话。“我很想她,每天看到你,我就想起她,想起她曾对我说的话,现在,看到你这个样子,我觉得很对不起她。”,我哽咽地对他说。他半低着头斜视了我一眼。我给他讲了他妈妈生前跟我的闲聊的事儿,我告诉他,妈妈对他的期望。他哭了。好久,我就以一个母亲的口气对他说:“孩子,我理解你,妈妈的离去,对你的打击太大了,但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必须去面对、去接受。你现在整天这个样子,如果妈妈在天有灵,你说她有多难过、多伤心、多担心啊?你要使懂事,要是爱妈妈,就必须振作起来,好好地表现给妈妈看。再说,妈妈走了,还有这么多人爱着你,小心地呵护着你,你现在这个样子,你知道大家多担心吗?你知道吗,这些日子,你的表现太令我失望了。以前那个淘气但又可爱的你上哪儿去了?你这样做,到底是为妈妈的离去鸣不平还是……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他终于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还是不作声。“孩子,你承受的太多了,但是我希望你能够坚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你信任我,有什么事告诉我,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昨天是,以后永远都是,我愿意帮助你,今天、明天、永远。今天我是你的老师,是你妈妈的朋友,我会尽一份好朋友的责任,替你妈妈关心你。”我跟他说话的时候有点泣不成声。好久,他过来擦拭了我脸上的泪水说,“老师,我错了。”“老师相信你,我会看到昨天那个调皮可爱的你,别让我失望。”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拉着他,一起回到了教室。随后,我还约他一起给我女儿过生日,周末,我们一起到体育广场放风筝。看着他高兴的样子,我开心中夹杂了一丝丝心酸,我想我的好朋友,我一定要让他快乐。之后,在学习、生活习惯上,我们也达成了口头协定。后来,他变了,变得比以前懂事,比以前能自理了。真的,我很欣慰。
在跟他的接触中我更加深刻更加坚信地感悟到: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清楚地了解他,知道他所思所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解决他的问题所在。这样,才能找到关键去解决问题。
那么,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来分析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与困惑呢?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并且对学生进行适合个性特点的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像他这样一个因为很多外在的因素而改变自己,封闭自己,使自己性格变得孤僻,充满恐惧与敌意的学生,我们教师一定要敏感地对待他们。千万不能靠简单的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去对待他们,否则,他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各个类型的学生,我们要走近他们、静心分析他们,分析他们身上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时化解他们内心的问题,聆听他们的心声和烦恼,正确开导他们,引导他们走出内心的困惑。另外,还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唯如此,学生才愿与教师交流、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有机会走进他们的心灵。
第二,要与学生多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就必须深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及其发展特点。”只有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用心触及他的心灵,让学生信任你,才愿与你交流、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从他的前后变化中,我越加体会到“和风细雨、滋润心田”的含义。只有用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我们读懂学生的内心,才能掌握教育的真谛。只有他愿意跟你交心,吐露心声,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想他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才能有的放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温馨的话语往往就像一缕春风,轻轻吹拂学生的心田,带给学生心灵的滋润。但愿我们每一个教师能如同和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能解除学生痛苦,能让他们远离孤独,阳光灿烂地迎接自己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徐吉志.用“课程文化”培养“真正的人”——读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J].基础教育研究,2015(9).
[2]阳建敏.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试谈教师的沟通艺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