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教学实施至今,一些教师作文教学还在走老路、弯路,孩子的童真常被扼杀,思维常被束缚,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人,教师只有以学定教,因学而导,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放飞童心,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关键字】放飞童心;作文教学;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一、生活与作文的和谐统一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之本,是作文之泉,是培植作文的土壤。一次,学校组织秋游,刚到海边,孩子们就欢呼雀跃、忘乎所以了,但笔者指导学生:“看,绝非走马观花,而是认真欣赏,带着思考、想象去看;也可以静静地欣赏,听海的波涛声、鸟声、汽笛声……”回来后,笔者布置学生写游记。这次的收获真不小,就连平时咬笔杆的后进生也能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三四百字的内容来。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原来现实中的海并不是蓝蓝的,有时也是灰色的!”
神奇奥秘的大千世界为学生提供了无尽的写作材料,作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校门,关注现实生活,拥抱神奇的大自然,拥抱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春天里,笔者鼓励孩子们踏青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穿起了绣花裙,风姑娘跳起了迷人的舞蹈”;假日里,笔者和孩子走进社区,“老人们像花儿一样绽开了笑颜”“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作文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本身。这样的“出门看看”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泉源,注入了活力,正因目之所及所感皆生活的本色,才能写出原汁原味的生活。
二、思考与作文的有效结合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很难说牛顿、莎士比亚谁的想象力更丰富一些。”苹果掉在地上,引起了牛顿海阔天空的想象,产生了万有引力学说;瓦特看到开水壶喷气,也灵感大发,发明了蒸汽机,这就足以说明思考的威力。同样,作文也需要思考。请看例子“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话题是‘看电视利大还是弊大’”。一番绞尽脑汁、集思广益后,大家想得、说得、听得不亦乐乎。在这样吵而不闹、乱而有序的课堂里,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强烈的团结精神,独到的思维模式,默契的合作意识,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无痕地实施了作文指导,也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的同步发展。
“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叶圣陶先生语)这就是说,学生观察积累的知识多了,思考的东西多了,印象也就深了,自然就有一种告知别人的欲望。教师这时应抓住契机,让学生把想到的说出来,把说出的写下来。孩子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增强了作文写作信心,对作文的热情也溢于言表了。心有所感,情有所动,学生就能无拘无束地表达,就能自然欢畅地写,写便不成问题了。名师王崧舟也曾在课堂上说过:“拿起笔来,用笔帮助你思考,用笔记录你思考的痕迹,这才叫会学习。”这样由思到说再到写的作文,必然神采飞扬、激荡人心,富有童真、童趣,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
三、阅读与作文的融会贯通
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學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叶圣陶先生也有感而发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法。”阅读讲授与作文教学是相互接洽、融会贯通的,应当把作文训练有机地渗入到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文“范例”进行阅读分析鉴赏,体味作品的立意之新、构思之妙、结构之巧、语言之美、情感之真,领会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感悟能力以及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维,让学生运用这类方式去指导自己的观察、思考、作文,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促进读写迁移,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作文
水平。
作文教学要打破陈规,让学生接触精彩而多变的世界,去认知丰盈而多彩的文学,让他们从国内外最新的文学动态、文学作品中汲取更多营养,去激活、燃烧他们的心灵,否则作文教学就会失败。笔者曾尝试开设过“文学赏析课”,把一些过去的、现在的、经典的、精彩的作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细细去体味,去品析。这样,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名人名家作品,增加了素材的累积,扩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达到了人与文字的心灵对话与交融,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四、艺术与作文的渗透整合
语文是百科全书,包含着人世万象,因此可以加强语文与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渗透训练。笔者设计过这样一堂作文课。上课时,笔者唱了一首儿歌,唱完后,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笔者问他们是否愿意学,他们齐声喊:“愿意!”笔者开始教他们唱这首歌。因为这首儿歌通俗易懂,节奏轻快自然,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接着笔者因势利导,讲解了这首歌的开头、结尾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同学们大喊“上当”的同时,笔者给他们留下了课堂作业——扩写歌词的内容。在这次课堂上,没有“咬笔头”的孩子,只听到他们的语言“自然涌动”。结果是令人欣喜的,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孩子是一块未经开采的矿石,教师是矿工,要尽力去发现挖掘孩子身上的宝藏。”套用这一句话,笔者想说,孩子是一块纯洁无瑕的画布,教师是艺术家,要悉心指导孩子作画,让孩子心灵纯真,才思敏捷,用童心、童真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展现出作文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国栋.作文教学如何创设情境[J].青海教育,2016(6).
[2]王凤玲.创设情境趣味作文[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0).
(编辑:张晓婧)
【关键字】放飞童心;作文教学;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一、生活与作文的和谐统一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之本,是作文之泉,是培植作文的土壤。一次,学校组织秋游,刚到海边,孩子们就欢呼雀跃、忘乎所以了,但笔者指导学生:“看,绝非走马观花,而是认真欣赏,带着思考、想象去看;也可以静静地欣赏,听海的波涛声、鸟声、汽笛声……”回来后,笔者布置学生写游记。这次的收获真不小,就连平时咬笔杆的后进生也能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三四百字的内容来。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原来现实中的海并不是蓝蓝的,有时也是灰色的!”
神奇奥秘的大千世界为学生提供了无尽的写作材料,作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校门,关注现实生活,拥抱神奇的大自然,拥抱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春天里,笔者鼓励孩子们踏青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穿起了绣花裙,风姑娘跳起了迷人的舞蹈”;假日里,笔者和孩子走进社区,“老人们像花儿一样绽开了笑颜”“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作文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本身。这样的“出门看看”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泉源,注入了活力,正因目之所及所感皆生活的本色,才能写出原汁原味的生活。
二、思考与作文的有效结合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很难说牛顿、莎士比亚谁的想象力更丰富一些。”苹果掉在地上,引起了牛顿海阔天空的想象,产生了万有引力学说;瓦特看到开水壶喷气,也灵感大发,发明了蒸汽机,这就足以说明思考的威力。同样,作文也需要思考。请看例子“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话题是‘看电视利大还是弊大’”。一番绞尽脑汁、集思广益后,大家想得、说得、听得不亦乐乎。在这样吵而不闹、乱而有序的课堂里,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强烈的团结精神,独到的思维模式,默契的合作意识,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无痕地实施了作文指导,也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的同步发展。
“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叶圣陶先生语)这就是说,学生观察积累的知识多了,思考的东西多了,印象也就深了,自然就有一种告知别人的欲望。教师这时应抓住契机,让学生把想到的说出来,把说出的写下来。孩子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增强了作文写作信心,对作文的热情也溢于言表了。心有所感,情有所动,学生就能无拘无束地表达,就能自然欢畅地写,写便不成问题了。名师王崧舟也曾在课堂上说过:“拿起笔来,用笔帮助你思考,用笔记录你思考的痕迹,这才叫会学习。”这样由思到说再到写的作文,必然神采飞扬、激荡人心,富有童真、童趣,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
三、阅读与作文的融会贯通
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學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叶圣陶先生也有感而发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法。”阅读讲授与作文教学是相互接洽、融会贯通的,应当把作文训练有机地渗入到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文“范例”进行阅读分析鉴赏,体味作品的立意之新、构思之妙、结构之巧、语言之美、情感之真,领会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感悟能力以及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维,让学生运用这类方式去指导自己的观察、思考、作文,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促进读写迁移,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作文
水平。
作文教学要打破陈规,让学生接触精彩而多变的世界,去认知丰盈而多彩的文学,让他们从国内外最新的文学动态、文学作品中汲取更多营养,去激活、燃烧他们的心灵,否则作文教学就会失败。笔者曾尝试开设过“文学赏析课”,把一些过去的、现在的、经典的、精彩的作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细细去体味,去品析。这样,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名人名家作品,增加了素材的累积,扩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达到了人与文字的心灵对话与交融,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四、艺术与作文的渗透整合
语文是百科全书,包含着人世万象,因此可以加强语文与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渗透训练。笔者设计过这样一堂作文课。上课时,笔者唱了一首儿歌,唱完后,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笔者问他们是否愿意学,他们齐声喊:“愿意!”笔者开始教他们唱这首歌。因为这首儿歌通俗易懂,节奏轻快自然,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接着笔者因势利导,讲解了这首歌的开头、结尾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同学们大喊“上当”的同时,笔者给他们留下了课堂作业——扩写歌词的内容。在这次课堂上,没有“咬笔头”的孩子,只听到他们的语言“自然涌动”。结果是令人欣喜的,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孩子是一块未经开采的矿石,教师是矿工,要尽力去发现挖掘孩子身上的宝藏。”套用这一句话,笔者想说,孩子是一块纯洁无瑕的画布,教师是艺术家,要悉心指导孩子作画,让孩子心灵纯真,才思敏捷,用童心、童真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展现出作文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国栋.作文教学如何创设情境[J].青海教育,2016(6).
[2]王凤玲.创设情境趣味作文[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0).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