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理念】
《商量》这一口语交际内容选自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旨在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当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当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当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要与别人商量着解决问题。本课通过听与说双方的互动,培养学生恰当表达、倾听、应对、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1.情境性。口语交际活动主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本课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用好教材,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展开口语交际的练习,从而使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迁移到生活中,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2.实践性。本次口语交际的语境源于生活。如何商量是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因而文本提供了得体语言的范例,发起人要学习运用“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同时,教材提醒学生“要用商量的语气”。这样能让商量的对象感受到自己的诚意,也便于交际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口语交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3.育人性。本课蕴含了中华传统美德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交际的育人功能。本次口语交际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场景中,意识到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并能自觉使用,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交际的氛围变得融洽,便于交际目标的实现。同时,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体会到如何站在对方角度,尊重别人,学会用商量的语气,如“我想……行吗?”等,并能在具体运用时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学习使用商量的语气与别人交流,初步感受与人商量的语气与表达要求。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商量,并能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2.特色目标:能用上礼貌用语,有礼貌地沟通;意见不同时,能理解、不勉强他人。
3.发展性目标:能找对商量的“人、事、时”,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明确主题,故事激趣
1.揭示主题。
导入:在生活中,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或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教师指名说。板贴:商量。
2.提问:商量有什么好处呢?
3.听故事,了解商量的重要性。
板块二:情境演练,领悟方法
1.嘗试学着商量。
指名学说,评价。学生体会商量时用上礼貌用语的重要性。板贴:谢谢!您!请!
2.提炼商量方法。
引导:翻到课本第67页,思考:要想商量成功有什么好方法?
(1)学生读、找,同桌互说。
(2)反馈:
①要用商量的语气(有礼貌)。
②要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3.情境演练。
创设情境:今天是小明的生日,但是太不凑巧了,轮到他值日。于是,小明非常希望和同时值日的同学商量一下:我今天能不能早走一步?
(1)介绍一起值日的学生。思考:找谁商量最合适?
(2)体验展示。
(3)总结。
4.情境表演。
(1)出示题目:借的书没看完,商量让同学多借几天。
(2)练习反馈:同桌练习商量、展示、评价。
(3)总结。
板块三: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1.从“商”字的字源来理解“商量”。
“商”字告诉我们:两个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就是“商量”。中国人历来讲究“和为贵”,善于商量。
2.联系生活案例,练习“商量”。
介绍案例:排队的时候,A想上厕所,让B帮她占着位置。等A上完厕所回来,C和D排着了。C和D不同意A的加入,把B推到后面,B很委屈。如果你是B,该怎么和C、D商量?请找曾经有过类似矛盾的伙伴商量或者和你身边的同学商量。
讨论后反馈。
3.组际合作“商量”。
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没有通过商量造成矛盾的事情?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法商量解决?
小组合作:
(1)确定话题,讨论,组长汇总。
(2)组际交流:组员不变动,组长交换汇报本组的话题及商量情况。组员质疑或评价。
板块四:深化感悟,拓展延伸
1.尝试挑战高难度的“商量”,并进行评价。
2.总结:回到故事,体会“商量”带来的奇迹。
3.课外拓展: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跟别人商量事情。出示故事:遇到像狼一样的人,又该怎么做?
【教学反思】
如何让口语交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教学真正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作用?笔者在设计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课《商量》时,努力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实践后体会如下。
一、找准教学目标,课堂内外融合
教学设计要体现不同教材的文本特点。本课是口语交际课,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笔者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目标、特色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其中,“不勉强他人”“能找对商量的‘人、事、时’”这两个目标在教参中并没有出现,尤其是后者,连在教材分析中也没有提及。之所以这样定,考虑的是确保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对“如何与人商量”真正有所得,并学会在生活中迁移运用。
(二)开发课程资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有来自书上的,也有来自学生生活的。笔者以为,书上的例子属于抛砖引玉。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笔者对课文中的值日生例子进行了修改,使其变得更加真实,有过生日的学生的姓名、一起值日的同学的不同特点,让交往更具有情境性。同时,还补充了源于学生生活的话题。比如:上厕所排队、插队,该怎么商量?这些例子来源于本班学生。当教师出示例子时,马上有学生说:“我也这样过!”这样的话题让人觉得熟悉,有利于学生体会情感,进而充分地、真实地开展口语交际的学习。 (三)改进评价角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评价宜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本课努力发挥交际的功能。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口语交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师通过采访交际的对象或同学评委,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情况作出评价。评价不是仅停留在口语交际的技巧上,而是侧重于提高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和实现价值观的引领、认同,如关注对商量事件的想法、被别人拒绝后的心态。通过这样真实的体验,学生切实明白生活中该如何进行口语交际。
二、关注年龄特点,互动领悟技巧
本课面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绘本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以绘本故事导入,能较好地激发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故事贯穿整堂课,既有趣味,又有完整性。最后一分钟,拓展延伸部分讲了《狼和小羊》的寓言故事,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去思考,去学习。同时,在板书的设计上,教师把礼貌用语写在心形的纸上,看着就爱意浓浓,还把“商量”一词写在形状为两颗心的卡片上,板贴的时候贴成同心圆的形式,意味着“用心商量”,形象效果非常好。
(二)充分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不是依靠技巧的传授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在真实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了各种形式的交往实践机会,由浅入深,层次清楚:同桌合作、三人合作、六人合作……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学习循环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课堂随机渗透商量技巧
教材中有两条建议:“要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但是学生对这样的要求不一定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把关于口语交际的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板贴在黑板上,以结构图、非连续文本形式展现,学习活动有了思维含量。在交际的过程中,技巧自然而然地就习得了,能力和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三、挖掘文化因素,实现育人功能
通俗地讲,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教孩子说话。言为心声,说话是一个人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发挥口语交际的育人功能。
(一)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中国人的言语习惯中。教师在教学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深入挖掘隐含的文化因素,如从“商”字的字理挖掘出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两个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就是“商量”。中国人讲究“和为贵”,善于商量。能用商量解决的事情,不会随意用非和平的方式去解决。在学习商量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生活实践
本次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学会“用商量的語气”。但什么样的语气是商量的语气呢?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把“谢谢”“您”等礼貌用语板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感受到温馨的商量的氛围。此外,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进行交际,体会到与人商量时,对方并非一定得答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当别人拒绝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不勉强。
(三)立德树人
教学口语交际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学会交际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自内心认同交际的理念,并自觉落实在生活中。在课堂上,教师随机渗透“求人不如求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实在不行再去与人商量”等思想,促使学生明白商量时要调整好心态,可以多角度考虑如何商量……总之,教学口语交际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教学生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引导,语文课程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
(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翡翠城学校
《商量》这一口语交际内容选自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旨在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当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当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当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要与别人商量着解决问题。本课通过听与说双方的互动,培养学生恰当表达、倾听、应对、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1.情境性。口语交际活动主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本课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用好教材,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展开口语交际的练习,从而使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迁移到生活中,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2.实践性。本次口语交际的语境源于生活。如何商量是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因而文本提供了得体语言的范例,发起人要学习运用“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同时,教材提醒学生“要用商量的语气”。这样能让商量的对象感受到自己的诚意,也便于交际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口语交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3.育人性。本课蕴含了中华传统美德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交际的育人功能。本次口语交际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场景中,意识到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并能自觉使用,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交际的氛围变得融洽,便于交际目标的实现。同时,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体会到如何站在对方角度,尊重别人,学会用商量的语气,如“我想……行吗?”等,并能在具体运用时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学习使用商量的语气与别人交流,初步感受与人商量的语气与表达要求。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商量,并能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2.特色目标:能用上礼貌用语,有礼貌地沟通;意见不同时,能理解、不勉强他人。
3.发展性目标:能找对商量的“人、事、时”,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明确主题,故事激趣
1.揭示主题。
导入:在生活中,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或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教师指名说。板贴:商量。
2.提问:商量有什么好处呢?
3.听故事,了解商量的重要性。
板块二:情境演练,领悟方法
1.嘗试学着商量。
指名学说,评价。学生体会商量时用上礼貌用语的重要性。板贴:谢谢!您!请!
2.提炼商量方法。
引导:翻到课本第67页,思考:要想商量成功有什么好方法?
(1)学生读、找,同桌互说。
(2)反馈:
①要用商量的语气(有礼貌)。
②要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3.情境演练。
创设情境:今天是小明的生日,但是太不凑巧了,轮到他值日。于是,小明非常希望和同时值日的同学商量一下:我今天能不能早走一步?
(1)介绍一起值日的学生。思考:找谁商量最合适?
(2)体验展示。
(3)总结。
4.情境表演。
(1)出示题目:借的书没看完,商量让同学多借几天。
(2)练习反馈:同桌练习商量、展示、评价。
(3)总结。
板块三: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1.从“商”字的字源来理解“商量”。
“商”字告诉我们:两个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就是“商量”。中国人历来讲究“和为贵”,善于商量。
2.联系生活案例,练习“商量”。
介绍案例:排队的时候,A想上厕所,让B帮她占着位置。等A上完厕所回来,C和D排着了。C和D不同意A的加入,把B推到后面,B很委屈。如果你是B,该怎么和C、D商量?请找曾经有过类似矛盾的伙伴商量或者和你身边的同学商量。
讨论后反馈。
3.组际合作“商量”。
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没有通过商量造成矛盾的事情?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法商量解决?
小组合作:
(1)确定话题,讨论,组长汇总。
(2)组际交流:组员不变动,组长交换汇报本组的话题及商量情况。组员质疑或评价。
板块四:深化感悟,拓展延伸
1.尝试挑战高难度的“商量”,并进行评价。
2.总结:回到故事,体会“商量”带来的奇迹。
3.课外拓展: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跟别人商量事情。出示故事:遇到像狼一样的人,又该怎么做?
【教学反思】
如何让口语交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教学真正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作用?笔者在设计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课《商量》时,努力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实践后体会如下。
一、找准教学目标,课堂内外融合
教学设计要体现不同教材的文本特点。本课是口语交际课,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笔者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目标、特色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其中,“不勉强他人”“能找对商量的‘人、事、时’”这两个目标在教参中并没有出现,尤其是后者,连在教材分析中也没有提及。之所以这样定,考虑的是确保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对“如何与人商量”真正有所得,并学会在生活中迁移运用。
(二)开发课程资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有来自书上的,也有来自学生生活的。笔者以为,书上的例子属于抛砖引玉。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笔者对课文中的值日生例子进行了修改,使其变得更加真实,有过生日的学生的姓名、一起值日的同学的不同特点,让交往更具有情境性。同时,还补充了源于学生生活的话题。比如:上厕所排队、插队,该怎么商量?这些例子来源于本班学生。当教师出示例子时,马上有学生说:“我也这样过!”这样的话题让人觉得熟悉,有利于学生体会情感,进而充分地、真实地开展口语交际的学习。 (三)改进评价角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评价宜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本课努力发挥交际的功能。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口语交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师通过采访交际的对象或同学评委,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情况作出评价。评价不是仅停留在口语交际的技巧上,而是侧重于提高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和实现价值观的引领、认同,如关注对商量事件的想法、被别人拒绝后的心态。通过这样真实的体验,学生切实明白生活中该如何进行口语交际。
二、关注年龄特点,互动领悟技巧
本课面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绘本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以绘本故事导入,能较好地激发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故事贯穿整堂课,既有趣味,又有完整性。最后一分钟,拓展延伸部分讲了《狼和小羊》的寓言故事,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去思考,去学习。同时,在板书的设计上,教师把礼貌用语写在心形的纸上,看着就爱意浓浓,还把“商量”一词写在形状为两颗心的卡片上,板贴的时候贴成同心圆的形式,意味着“用心商量”,形象效果非常好。
(二)充分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不是依靠技巧的传授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在真实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了各种形式的交往实践机会,由浅入深,层次清楚:同桌合作、三人合作、六人合作……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学习循环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课堂随机渗透商量技巧
教材中有两条建议:“要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但是学生对这样的要求不一定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把关于口语交际的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板贴在黑板上,以结构图、非连续文本形式展现,学习活动有了思维含量。在交际的过程中,技巧自然而然地就习得了,能力和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三、挖掘文化因素,实现育人功能
通俗地讲,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教孩子说话。言为心声,说话是一个人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发挥口语交际的育人功能。
(一)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中国人的言语习惯中。教师在教学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深入挖掘隐含的文化因素,如从“商”字的字理挖掘出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两个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就是“商量”。中国人讲究“和为贵”,善于商量。能用商量解决的事情,不会随意用非和平的方式去解决。在学习商量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生活实践
本次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学会“用商量的語气”。但什么样的语气是商量的语气呢?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把“谢谢”“您”等礼貌用语板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感受到温馨的商量的氛围。此外,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进行交际,体会到与人商量时,对方并非一定得答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当别人拒绝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不勉强。
(三)立德树人
教学口语交际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学会交际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自内心认同交际的理念,并自觉落实在生活中。在课堂上,教师随机渗透“求人不如求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实在不行再去与人商量”等思想,促使学生明白商量时要调整好心态,可以多角度考虑如何商量……总之,教学口语交际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教学生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引导,语文课程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
(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翡翠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