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专业教学在市场经济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之下,变得越发具有功利主义性质。但是,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外语学习意味着人与文的紧密联系。因此,笔者在英语专业视听课教学中,通过矫正教育培养目标,构建“自主性”教学模式,丰富文学、文化教育内容,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等手段,践行人文主义教学理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文主义;英语专业教育;视听课;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0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然而英语专业学科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尽管我国早已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英语教育依然沿袭过去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抹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另外,在市场经济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英语专业教学变得越来越具有功利主义性质,其结果使英语专业变成了一个英语培训班。[1]如果这种重语言技能、偏离知识实际的教学方式不加以改变,不仅难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更不能营造良性人文环境,进行人文关怀。因此,加强外语院校的人文教育和学生的人文修养,已是我们必须十分关注的当务之急。[2]
一、转变思路——倡导人文主义教育
曲思于细者必忘其大。在语言技能训练中,把学生的精力过多地引向精微毫末,强调模仿记忆,必然会忽略学生的个性存在,忽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把学生当作一种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这有违教育宗旨及教育发展规律。因此,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英语专业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应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3]而人文主义教育恰好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恰好吻合。
人文主义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人文主义教育反对教育以预设的、人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总而言之,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促成人格的完善,达成人性的全面发展,使人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实践途径——以视听课教学为例
1.矫正教育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围绕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陆谷孙教授指出,是否可以提出“技能、思维、修养”三方面的综合要求。[4]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教育模式从知识传授型向智慧开发型转变,摒弃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认知和情商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的不应局限于培养有专业知识的人,而在于使人类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启示方向,鼓励他们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人格。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学生应达到的听力技能做了描述,却并未提及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与新大纲提出拓宽学生人文学科知识的目标不符。因此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践行大纲所做的规定外,还秉承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以视听能力为基础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电影、电视、戏剧片断和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其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语言的丰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真实语言素材的引导下,让学生熟悉各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围绕上述教育目标,笔者对视听课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以期达到学生能力素质双提高。
2.构建“自主性”教学模式。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学思想家罗杰斯(Rogers)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出了以教会学习为主的方法论。[5]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其动力来自于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带着对课本、对教师的挑战来到课堂,使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为此,笔者在上课之前,提前告知学生下节课的上课计划,对于不在上课计划中的课本内容,要求学生课下自学。然后把课堂前十分钟拿出来,大家一起对答案。这个过程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报出答案,检验自己所学成果。这样做,一方面防止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肯定他们自主学习成果的过程。课堂之外,笔者鼓励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大家分享学习资料,互相帮助,然后针对各个小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指导。这种英语教学模式变讲堂为“学堂”,强调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多样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是人文主义教育理论的真正目的所在。虽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规定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但笔者以为,课堂是教师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场所。因此,针对目前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强调语言技能、淡化文学教育”的现象,笔者依据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在视听课程中融入文学及文化的教学内容。通过文学作品,学生可以获得天文、地理、历史、人生等各种方面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个人直接经验十分有限,更多的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文学丰富的内容提供了这种可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感知、体会、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世界,其想象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培养。
笔者在视听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通过两种手段融入文学内容。其一,课堂上欣赏名著改编的电影片段,这样可以把学生喜欢的电影播放教学形式与文学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以《新傲慢与偏见》为例,通过播放该片,学生再次温习了奥斯汀的名著,体会剧中人物的傲慢与偏见。另外由于该剧全部在英国外景地拍摄,所以学生看过电影之后对英国的地理地貌多了一份了解。还有,该剧导演将《傲慢与偏见》看做英国的现实主义故事,因此保留了很多原著中的对话,并最大限度地还原了18世纪末英国的贵族生活、社交礼仪等。学生普遍反映,观看影片之后对英国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其二,课堂上收听文学作品录音版。之前,笔者所在学校的一名美国外教每次课堂拿出15分钟给学生阅读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深受学生好评。在他的启发之下,笔者尝试在课堂上选取名著录音片段进行播放,时长为10分钟左右,听完之后以复述、评析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听力效果。这样的上课形式,让学生既练习了听力,又受到了文学作品的熏陶,一举两得。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个人范例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最有效的阳光。”可见,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养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教师人格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在人文环境中汲取知识、运用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信息来源和评估者;另一方面,教师一定要发挥“严谨治学、身正为范”的作用来感召和带动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人文环境中学习知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将其当做普通的、对各种事物有兴趣的人,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人文主义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精神和教育方法,除了在教育方法上有所创新突破之外,笔者在教育精神上一直秉持这样的人文主义信念:师生之间在授业之外还有一个弘道的问题。教与学远非传递标准答案那么简单,因此教师应该不仅具有启发学生智慧的宏深学问,也能以其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成为学生们的人生导师。
在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依靠自身的精神力量,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不断追求知识,追求真善美,它为一个人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潜能。加强英语专业的人文主义教育,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已经成为英语界的一个共识。笔者在英语专业视听课教学中尝试人文主义教学模式,以其对学生实施全人教育。笔者以为,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将人文精神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帮助学生获取创造性地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这才是外语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3-4.
[2]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53-457.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陆谷孙.关于英语教学的三点杂感[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7):1,27.
[5]张武升.罗杰斯的教学思想史[C]//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教改课题“独立学院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Y0013)
作者简介:张玉环(1980-),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及英语教学。
关键词:人文主义;英语专业教育;视听课;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0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然而英语专业学科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尽管我国早已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英语教育依然沿袭过去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抹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另外,在市场经济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英语专业教学变得越来越具有功利主义性质,其结果使英语专业变成了一个英语培训班。[1]如果这种重语言技能、偏离知识实际的教学方式不加以改变,不仅难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更不能营造良性人文环境,进行人文关怀。因此,加强外语院校的人文教育和学生的人文修养,已是我们必须十分关注的当务之急。[2]
一、转变思路——倡导人文主义教育
曲思于细者必忘其大。在语言技能训练中,把学生的精力过多地引向精微毫末,强调模仿记忆,必然会忽略学生的个性存在,忽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把学生当作一种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这有违教育宗旨及教育发展规律。因此,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英语专业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应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3]而人文主义教育恰好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恰好吻合。
人文主义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人文主义教育反对教育以预设的、人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总而言之,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促成人格的完善,达成人性的全面发展,使人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实践途径——以视听课教学为例
1.矫正教育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围绕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陆谷孙教授指出,是否可以提出“技能、思维、修养”三方面的综合要求。[4]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教育模式从知识传授型向智慧开发型转变,摒弃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认知和情商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的不应局限于培养有专业知识的人,而在于使人类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启示方向,鼓励他们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人格。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学生应达到的听力技能做了描述,却并未提及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与新大纲提出拓宽学生人文学科知识的目标不符。因此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践行大纲所做的规定外,还秉承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以视听能力为基础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电影、电视、戏剧片断和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其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语言的丰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真实语言素材的引导下,让学生熟悉各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围绕上述教育目标,笔者对视听课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以期达到学生能力素质双提高。
2.构建“自主性”教学模式。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学思想家罗杰斯(Rogers)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出了以教会学习为主的方法论。[5]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其动力来自于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带着对课本、对教师的挑战来到课堂,使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为此,笔者在上课之前,提前告知学生下节课的上课计划,对于不在上课计划中的课本内容,要求学生课下自学。然后把课堂前十分钟拿出来,大家一起对答案。这个过程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报出答案,检验自己所学成果。这样做,一方面防止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肯定他们自主学习成果的过程。课堂之外,笔者鼓励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大家分享学习资料,互相帮助,然后针对各个小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指导。这种英语教学模式变讲堂为“学堂”,强调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多样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是人文主义教育理论的真正目的所在。虽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规定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但笔者以为,课堂是教师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场所。因此,针对目前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强调语言技能、淡化文学教育”的现象,笔者依据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在视听课程中融入文学及文化的教学内容。通过文学作品,学生可以获得天文、地理、历史、人生等各种方面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个人直接经验十分有限,更多的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文学丰富的内容提供了这种可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感知、体会、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世界,其想象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培养。
笔者在视听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通过两种手段融入文学内容。其一,课堂上欣赏名著改编的电影片段,这样可以把学生喜欢的电影播放教学形式与文学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以《新傲慢与偏见》为例,通过播放该片,学生再次温习了奥斯汀的名著,体会剧中人物的傲慢与偏见。另外由于该剧全部在英国外景地拍摄,所以学生看过电影之后对英国的地理地貌多了一份了解。还有,该剧导演将《傲慢与偏见》看做英国的现实主义故事,因此保留了很多原著中的对话,并最大限度地还原了18世纪末英国的贵族生活、社交礼仪等。学生普遍反映,观看影片之后对英国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其二,课堂上收听文学作品录音版。之前,笔者所在学校的一名美国外教每次课堂拿出15分钟给学生阅读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深受学生好评。在他的启发之下,笔者尝试在课堂上选取名著录音片段进行播放,时长为10分钟左右,听完之后以复述、评析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听力效果。这样的上课形式,让学生既练习了听力,又受到了文学作品的熏陶,一举两得。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个人范例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最有效的阳光。”可见,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养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教师人格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在人文环境中汲取知识、运用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信息来源和评估者;另一方面,教师一定要发挥“严谨治学、身正为范”的作用来感召和带动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人文环境中学习知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将其当做普通的、对各种事物有兴趣的人,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人文主义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精神和教育方法,除了在教育方法上有所创新突破之外,笔者在教育精神上一直秉持这样的人文主义信念:师生之间在授业之外还有一个弘道的问题。教与学远非传递标准答案那么简单,因此教师应该不仅具有启发学生智慧的宏深学问,也能以其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成为学生们的人生导师。
在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依靠自身的精神力量,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不断追求知识,追求真善美,它为一个人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潜能。加强英语专业的人文主义教育,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已经成为英语界的一个共识。笔者在英语专业视听课教学中尝试人文主义教学模式,以其对学生实施全人教育。笔者以为,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将人文精神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帮助学生获取创造性地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这才是外语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3-4.
[2]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53-457.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陆谷孙.关于英语教学的三点杂感[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7):1,27.
[5]张武升.罗杰斯的教学思想史[C]//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教改课题“独立学院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Y0013)
作者简介:张玉环(1980-),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及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