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m888c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面对刚入学的小朋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们喜欢学校,喜欢学习,喜欢数学,一直是一年级数学教师研究的话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关注学习素材的选取,特别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生活素材,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发言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观察,猜测,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培养数学思考能力。下面以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一课为例,谈谈几点思考。
  一、恰当地选取生活素材,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掌握比较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时选取了“比较梨和鸡蛋谁轻谁重?”这一生活素材,通过师生课堂对话,抓住随机生成的问题资源,在不断地追问下,激活学生思维。
  [片段1]出示梨和鸡蛋
  师:一个梨和一个鸡蛋谁重?谁轻?
  生:梨重,鸡蛋轻。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因为一个梨比一个鸡蛋大。
  师:(教师用赞同的目光)你的眼力真好,看一下就知道了,其它的同学有这样的好眼力吗?[教师再取几样质量差别较大的物品,请学生再次比较。]
  师:你认为比较两样物品轻重,关键看什么?
  生:看大小。
  师:真的吗……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充分地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他们在经历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次感悟到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即物体大就重,物体小则轻,这个观点显然不是绝对的,而教师顺势抛给学生一个问题“真的吗”,再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像这样延迟性的评价给学生提供了再次探究的平台。
  二、营造轻松合谐的氛围,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课堂上的“独奏者”转变成“伴奏者”和“主持者”,同时也做好“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回答时,教师应用欣赏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回答有偏差时,教师又要循循善诱地启发他。
  [片段2]出示一袋棉花和一小块铁,比比看。
  生:棉花重,铁轻。因为棉花多,铁只有一点点。
  生:棉花轻,铁重,因为棉花虽然多但很轻,铁虽然小但很重。
  师:(教师很为难的样子)意见不一样,怎么办? (下转第100页)(上接第98页)
  生:用手拿一下。
  师:你来拿拿看。
  生:我左手拿棉花,右手拿铁块,在手里抖一抖,铁重。
  师:(恍然大悟后做出抖一抖的动作)噢,生活中我们就说掂一掂。
  师:还有谁想掂一掂……
  [在掂的活动中,学生的结论一致,从中悟出物体大和重,小和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掂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到重的一边有沉甸甸的感觉,轻的一边没有。经历了这次活动,学生积累了掂物体的活动经验,他们真实地感悟到物体大小和轻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三、抓住契机,为学生搭起展示自我的舞台,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相统一,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处理好知识的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关注课堂生成的资源,关注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把握时机,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提供平台。
  在掂一掂的活动后,这时教师又出示两个差不多重的苹果和梨,追问:谁重?谁轻?
  生:苹果重一些。
  生:差不多,我来掂一掂,苹果重一些。
  生:我也来掂一掂,差不多重。
  生:我感觉掂后梨重一些。
  师:(教师迷惑的样子)看来掂一掂不行了。怎么办?同桌商量商量。
  随后在学生的交流中,出现了下面的方法:(1)用尺子搭在橡皮的上面,把苹果和梨放在尺子两端,看哪一边低,哪边就重。(2)拿一支铅笔,在两边各拴一根皮筋,将苹果和梨分别系在两根皮筋上,谁拉得长,谁就重。(3)两个杯子,装满水,将苹果和梨分别放入两个杯中,溢出水越多说明杯里的东西重。
  第三次比较,当两种水果差不多重的情况,用掂的方法结论不一致,怎么办?学生自己想办法,当想到了却说不清的契机出现时,教师就此展开教学活动,这看似浪费时间,实则是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有的学生利用身边的学习用品搭了一个简易天平;有的用皮筋、铅笔自制了一个天平;还有的想到溢出水越多,杯子中的水果就重,反之则轻,这其中就与运用阿基米德定律有关系。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对比较物体轻重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萌发了儿童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与生活。
  多层次的数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多角度的数学思考,使学生感到了数学有趣,也很好玩,数学思考方法就是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进行“创设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悟数学。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积极的创设情境,并沿着数学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知识,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再把抽象化的知识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按照这样的途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工作纸是教师利用材料导向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材料和目标的中介。它内容丰富,为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留有更大的空间,能点拨和激发幼儿对操作材料的兴趣,从而推动区域活动的进程,使活动目标有着落,能支持和引导幼儿深入参与活动,从而深化活动进程,使活动过程有成效,同时有助于教师灵活调整目标,间接有效地指导幼儿主动学习。  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师对区域工作纸的投放存在着许多困惑的同时,
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即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达到识字的目的,让学生见形知义,牢记于心,把他们从繁重的机械抄写、识记中解放出来,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识字效率。以下是我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针对汉字构字规律和特点总结出的几点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老一套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认识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大意义并自觉优化提问艺术。而做好这一点往往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大量的实践﹑总结各种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而使教学活动变得轻松﹑快乐﹑有效。  一、有效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增进师生交流,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获取者”。符合当前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程序总体上遵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是说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學中,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
有幸担任一堂公开课《倍的认识》,班主任老师很重视。一起来听课。课后,她到班级总结上课情况,只听她狠狠地说:“洋洋,看你上课的表现,老师给了你机会,你也不好好把握!”看到洋洋难
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做3个方面,它们不是3件事情,而是一件事情或一种生活的3个方面,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 教学做合一” 的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  一、 “动眼”——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能力的表现,并不仅仅是视觉器官的单一活动,而是眼、耳、鼻、舌和皮肤多种感官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