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故乡,位于四川南部的一个偏远山村,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四方村”,它地处深丘地形之中,交通不便,十几年前的它,依然贫穷落后。“四方村太阳组石板田”,这是农村特有的一种具体居住地点认定,在我大学以前的旧身份证上还留着这一行字,如今它随同我的记忆一起,静静地躺在抽屉里,轻轻打开,回忆便会翻涌而至。
在我学字的初期,爷爷常常叼着烟斗笑眯眯地坐在门前唤我:“瑶儿啊,你知道我们这是哪儿吗?”我会用稚嫩的声音大声回答:“我们这儿是四方村太阳组石板田!”一边说着,一边还用小石片在地上一笔一画地写下这几个字。我一直认为,这一问一答,它就像我生命里的第一首与爷爷合唱的童谣,是忘不了的一串音符,至今,我仿佛仍能听到它美丽的回音。故乡养育了我勤劳的爷爷和父亲,筑起了爷爷和父亲品格中那坚如磐石的信念和希望,这里也灌溉了我最美、最单纯的童年,这里是我们三代人共同编织自己成长故事的地方。
爷爷的故事里满是坚强。爷爷出生在战乱的20世纪20年代。五岁丧父后就成了放牛娃,母亲用一担米换得了他上一年学,爷爷成了村里少有的会读书写字的人。再后来,母亲失明,哥哥走失,生活的重担由爷爷一人扛起。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上学尚还是奢侈的事情,重视并支持教育的家长更是少之又少,可爷爷确是其中之一。他是村里肖姓家族的大家长,他靠着种田和大队经营站的微薄收入,支撑起整个家庭。当时,他坚持供6个孩子上学,他深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孩子和家乡的命运。现如今,他的子女们成了那些年村里最早走出大山的人,他们都各自怀着深厚的乡土情结,回味着那片肥沃的土地和潮湿浓郁的味道,在不同的领域内拼搏进取,期待着给家乡带回荣耀和繁荣。
父亲的故事里满是拼搏与希望。9岁时,我随父亲工作调动,搬到了镇上。但成长在四方村的父亲,故乡带给了他巨大的影响,故乡所拥有的这份踏实与坚强、这份希望与感恩,也正是我父亲人格的真实写照。父亲自高中以后,父亲因为条件所限没有办法继续上大学,后来通过成人自考获得大专学历。印象中,父亲练得一手好硬笔字,也总有坐在办公桌前的看书的习惯,尤其对人文地理知识知之甚多。记得中学的时候一看电视,每每提到有关人文地理类的知识,好像没有他不知道的。那时我的心态中还带着不甘心,想着自己总有一天会知道得更多,比父亲还多,那才值得骄傲呢。
伴着父亲在基层岗位工作20年里,伴着爷爷的陪伴和离世,伴着奶奶的年老和衰弱,伴着父母年纪的增长,我长大了。
我的故事里,多了一份独立,更多了一份责任。农村生长的9年,有太多无法割舍的童年回忆。11岁从村小学到镇小学,我便彻底告别了故土,上了外地中学,踏上了漫漫求学路。2008年,我已从四川省最好的高中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这一刻,坐在设备先进教室里,沐浴着首都的阳光,我依然铭记,我来自那个遥远的四方村,童谣的回音还在—四方村太阳组石板田。2013年的四方村,早已是另一番模样,处处蕴藏着生机和活力。每次回到那里,我仿佛总能看到爷爷、爸爸和我童年时的影子。
我想,以后如果我穷,我可以“独善其身”;如果我富,我会“兼济天下”。那时候,我愿在故乡建一所高质量的希望小学,让孩子们不用长途跋涉去镇里的学校。我想,我要给学校起一个“学之小学”的名字,“学之”是我已故爷爷的名字,那个如我父亲和我一般,热爱这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爷爷的名字。
我相信,我永远不会被浮躁所染,永远是爷爷和父亲的仰望者,盼自己如他们,用心去做平凡而伟大的事。我更相信,在我们这片并不富饶的中国土地上,有更多愿意为社会、为家乡、为人民真心付出的人,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更高的位置,这样的中国,一定会因为每个人哪怕一点点的付出,越变越好。我坚信,怀揣梦想,努力去实现,这才是成长的意义。
四方村的山和水,是一幅绮丽醉人的油画,四方村的人,是画里最美的色彩。即使我早已长大远走他乡,早已学会随遇而安,我也永远不会忘记那画里画的,关于我的爷爷、我的父亲以及我自己的成长故事,那童谣的回音永远不会消逝。
在我学字的初期,爷爷常常叼着烟斗笑眯眯地坐在门前唤我:“瑶儿啊,你知道我们这是哪儿吗?”我会用稚嫩的声音大声回答:“我们这儿是四方村太阳组石板田!”一边说着,一边还用小石片在地上一笔一画地写下这几个字。我一直认为,这一问一答,它就像我生命里的第一首与爷爷合唱的童谣,是忘不了的一串音符,至今,我仿佛仍能听到它美丽的回音。故乡养育了我勤劳的爷爷和父亲,筑起了爷爷和父亲品格中那坚如磐石的信念和希望,这里也灌溉了我最美、最单纯的童年,这里是我们三代人共同编织自己成长故事的地方。
爷爷的故事里满是坚强。爷爷出生在战乱的20世纪20年代。五岁丧父后就成了放牛娃,母亲用一担米换得了他上一年学,爷爷成了村里少有的会读书写字的人。再后来,母亲失明,哥哥走失,生活的重担由爷爷一人扛起。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上学尚还是奢侈的事情,重视并支持教育的家长更是少之又少,可爷爷确是其中之一。他是村里肖姓家族的大家长,他靠着种田和大队经营站的微薄收入,支撑起整个家庭。当时,他坚持供6个孩子上学,他深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孩子和家乡的命运。现如今,他的子女们成了那些年村里最早走出大山的人,他们都各自怀着深厚的乡土情结,回味着那片肥沃的土地和潮湿浓郁的味道,在不同的领域内拼搏进取,期待着给家乡带回荣耀和繁荣。
父亲的故事里满是拼搏与希望。9岁时,我随父亲工作调动,搬到了镇上。但成长在四方村的父亲,故乡带给了他巨大的影响,故乡所拥有的这份踏实与坚强、这份希望与感恩,也正是我父亲人格的真实写照。父亲自高中以后,父亲因为条件所限没有办法继续上大学,后来通过成人自考获得大专学历。印象中,父亲练得一手好硬笔字,也总有坐在办公桌前的看书的习惯,尤其对人文地理知识知之甚多。记得中学的时候一看电视,每每提到有关人文地理类的知识,好像没有他不知道的。那时我的心态中还带着不甘心,想着自己总有一天会知道得更多,比父亲还多,那才值得骄傲呢。
伴着父亲在基层岗位工作20年里,伴着爷爷的陪伴和离世,伴着奶奶的年老和衰弱,伴着父母年纪的增长,我长大了。
我的故事里,多了一份独立,更多了一份责任。农村生长的9年,有太多无法割舍的童年回忆。11岁从村小学到镇小学,我便彻底告别了故土,上了外地中学,踏上了漫漫求学路。2008年,我已从四川省最好的高中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这一刻,坐在设备先进教室里,沐浴着首都的阳光,我依然铭记,我来自那个遥远的四方村,童谣的回音还在—四方村太阳组石板田。2013年的四方村,早已是另一番模样,处处蕴藏着生机和活力。每次回到那里,我仿佛总能看到爷爷、爸爸和我童年时的影子。
我想,以后如果我穷,我可以“独善其身”;如果我富,我会“兼济天下”。那时候,我愿在故乡建一所高质量的希望小学,让孩子们不用长途跋涉去镇里的学校。我想,我要给学校起一个“学之小学”的名字,“学之”是我已故爷爷的名字,那个如我父亲和我一般,热爱这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爷爷的名字。
我相信,我永远不会被浮躁所染,永远是爷爷和父亲的仰望者,盼自己如他们,用心去做平凡而伟大的事。我更相信,在我们这片并不富饶的中国土地上,有更多愿意为社会、为家乡、为人民真心付出的人,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更高的位置,这样的中国,一定会因为每个人哪怕一点点的付出,越变越好。我坚信,怀揣梦想,努力去实现,这才是成长的意义。
四方村的山和水,是一幅绮丽醉人的油画,四方村的人,是画里最美的色彩。即使我早已长大远走他乡,早已学会随遇而安,我也永远不会忘记那画里画的,关于我的爷爷、我的父亲以及我自己的成长故事,那童谣的回音永远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