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适合倒走吗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9090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6岁的范先生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疼痛难忍。邻居刘大娘推荐他坚持倒着走,说效果很好。尽管倒走时的速度很慢,但范先生走不了多远就疼痛难忍,坚持了十多天,腰痛症状非但未减轻,还感到头晕脑胀。到医院检查,医生说他的血压、血糖均偏高,不宜倒走。
  生活中,像范先生这样的老人可不少。患了颈肩腰腿痛或其他慢性病后,听人介绍或从报刊、网上看到倒走不仅能治病,还能减肥瘦身,就贸然练习。殊不知各人情况有别,有的人通过倒走确实可以获得一定效果,而有的人却不见疼痛减轻,甚者在倒走时不幸摔倒或被撞倒、绊倒,造成骨折或其他伤害,得不偿失。
  那么,倒走究竟有没有好处,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倒走:另类健身法
  倒走又叫倒退走、退步走,是一种反序运动的健身锻炼方法。倒走时需腰身挺直或略后仰,脊椎和腰背肌将承受比平时更大的重力,使向前行走时得不到充分活动的脊椎、背肌和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都得到锻炼。
  由于倒走时需留意运动的方向,因而对空间和知觉的感知能力将得到锻炼而增强。
  倒走时要掌握平衡,因而使主管平衡作用的小脑也受到积极的训练,使小脑调节肌肉紧张度及协调随意运动等功能得到增强,有利于提高人的反应能力。
  对于整日伏案工作或学习的人,倒走能有效消除疲劳和缓解腰背酸痛;中老年慢性腰背痛患者,倒走后会感到腰部舒适轻松,长期坚持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青少年倒走时为了保持平衡,背部脊椎必须伸展,有益于躯干发育,减少驼背的发生率。
  期望值不可过高
  倒走时人体重心向后移动,眼睛也不能直视前方,需要掌握平衡和具有一定的体力、耐力、反应能力,因此是有一定难度的。高龄体弱或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骨病重症、严重糖尿病和精神病等的患者,不宜倒走。
  对倒走作用的期望值不可过高,它对腰痛、脑萎缩、消化道疾病等,只是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和康复作用,减肥者还要配合节食、生活规律及其他锻炼方式才能奏效。如范先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期,又伴有高血压,就要先到医院进行正规治疗,在得到有效控制后再考虑是否倒走。仅通过倒走就能治好某些疾病,只是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而已。
  安全健康倒着走
  姿势除了挺胸并有规律地呼吸外,膝盖不要弯曲,步子要均匀而缓慢,双手握拳,轻轻地前后摆动。脚尖虚着地,主要靠踝关节和足跟骨用力,使这些部位的机能得到锻炼。
  场地较宽敞的林荫道、操场、公园走道等地路面平坦,有参照物,为倒走的最佳场地。而人多车多的道路、低洼不平的地面、起伏不平的河堤等,不宜倒走,以免发生意外。
  循序渐进遵循由少到多、由近到远、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的运动原则。开始倒走宜迈小步,节奏可缓慢一些,逐渐加大、加快步子,增加运动量,以不感到劳累为宜。
  穿平底鞋如果穿带跟的鞋,特别是高跟鞋,脚跟不容易踩实,阻碍重心后移,不但不安全,而且会降低倒走的效果。
  注意安全老人练倒走,要有家人或好友陪同,相互照应。练习时要精神集中,心态放松,关键是掌握身体重心,保持好平衡,增强腰腿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达到心情愉悦、全身轻松舒适。如出现头晕、腿脚抽筋和其他不适情况,要立即停下休息,根据情况适当处置。
其他文献
数学是物理的基础,物理离不开数学,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五大能力之一.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发现,除一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物理问题外,还有一类就是物体的形状或物体运动的轨迹满足数学函数,这里的数学函数赋予了物理意义,它遵循物理规律.下面我就几个实例做一个简要分析.  1 物体沿按数学函数设计的轨道运动  例1 如图1所示,置于竖直平面内的AB光滑杆,它是以初速为v0,水平射程
很多学生感觉物理题难解,尤其是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一遇到就头大.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只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就再也不会为解题发愁了.那究竟有什么技巧呢?最常用到的就是通过拆分把一道综合性难题变成简单题;或者也可以在解题之前,先组织一些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然后逐步拓展延伸到所要解的题目,这样做的话,不仅解决了问题,同时也巩固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可谓一举多得.下面,我们举例分析.  例1 在半径为R的半圆
电磁感应问题常常和电路问题、力学问题综合起来,综合考查力的平衡、牛顿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等,如电磁感应中切割磁感线的导体运动产生感应电流,导体棒又要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这样电磁感应问题与动力学问题联系在一起;要维持感应电流的存在,必须有“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电磁感应问题也与能量问题联系在一起.  例1 如图1所示,电阻不计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与水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让学生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但教科书不应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应担负物理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在现行教材中,由于某些知识的起点较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限制及学生数学知识等条件的限制,有不少内容都是直接给出结论性的知识,而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许多物理问题中,如果单纯的从常规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处理,很难快速的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甚至会误入歧途,连正确的物理过程都搞不清楚.这时,就要另辟蹊径,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其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情景:题目中会明确的指出轻杆、轻弹簧、轻绳 ,这时,如果能够巧妙的转换研究对象,对这些质量不计的物体进行相关的分析,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举例加以说明.  例1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