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学生写日记,是一项很传统的教学活动,但其意义却是非凡的。学生通过坚持写日记来提升习作能力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很多语文教师都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写日记,并将其“进行到底”,督促大家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小语教坛作文名师管建刚,多年来坚持让学生写“每日简评”,管老师不仅每天看学生的简评,还组织学生利用周末选取一篇整理成完整的作品投给《班级作文周报》,而后老师会利用每周一次的讲评时间与大家一起分享“周报”上的作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管老师的坚持取得了成果,每天坚持写的“简评”,使学生们养成了关注生活、留心身边素材的习惯,更让学生养成了随时动笔记录的习惯。管老师让学生坚持的“每日简评”,是他作文教学改革中的最重要一环。
同样是江苏的特级教师、《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杂志编委高子阳,也在自己的班级里扎扎实实地开展“每天小日记”活动。他把每天的晨读课改成日记课,要求学生早晨到校后,先想一想昨天发生的事情,利用10分钟的时间将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不要求多,写五行以上就行。写到后来,他的51个学生都爱上了写日记,再也不会讨厌写作文了。
笔者也在所带班级里推行学生写日记。笔者曾在班额较小的民办学校任教,学习管建刚老师,将学生投来的作品选编成一期期的班报;后来回到公办学校,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再办班报,但让学生写日记这一练习始终没有取消,引导学生利用日记中的素材写成作文的做法也继续着。有平行班的同事看了我班上学生的作文,问我:“你班上的学生很会选材耶!语言也很具个性化,内容真实有趣,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童真童趣!你用了啥妙招呀?”我回答:“这都要归功于坚持写日记这一做法。”
写日记的意义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讲述过一件值得语文老师思考的事:1997年,吉林市丰满区小学毕业统考语文成绩震惊了人们: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出自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所带的班,她班里其他学生的成绩排名也都很靠前。杨巧云是谁?她从没有上过公开课,没有作过讲座,也不是名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师是怎样将学生都培养的这么优秀的呢?对此,吉林省教研室主任邓治安专门带老师到杨老师所在的学校进行调研。杨老师说:“6年来,我只抓了两件事,一是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调研人员看了部分学生的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写法不拘一格。从中看到了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和丰富的积累。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坚持写日记为他们走上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础,或为他们的建树积累了丰厚的第一手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读书》杂志编辑扬之水,也有写日记的好习惯,写出了当代日记中的名著《<读书>十年》。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浩然,坚持写日记40年。据亲友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浩然在昌平下放劳动,不管劳动多么繁忙,他都要挤出时间记下劳动过程中的见闻、感想。《小兵张嘎》《平原烈火》的作者徐光耀,从1944年开始喜欢上了日记,在战争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写日记,一直写到1982年,写出了420多万字的《徐光耀日记》,并从中选取素材创作出名著《昨夜西风凋碧树》,获得鲁迅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羅马旅行日记被拍成了纪实电影《漫步罗马——莫言的罗马游记》。可以说,几乎每一位作家,在未走上文坛之前,都曾利用日记磨练文笔,操练文字。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成就了他们的梦想。
我国曾有不少文人坚持写日记从而留下了极富有价值的著作,如,晚清四大日记:《越缦堂日记》《缘督庐日记》《湘绮楼日记》《翁同龢日记》;民国四大日记:《竺可桢日记》《顾颉刚日记》《静晤室日记》《吴宓日记》;再如,当代学者日记:《曾国藩日记》《胡适日记》和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都声名远播。
写日记的价值
作家迟子建说:“日记就仿佛是一个只有你掌握着门锁钥匙的老房子,你随时随地都可以走进其中。关上门后,你可以在里面放肆地大笑或者痛哭失声,那屋子的陈设和窗上的天光都是你自己的,不必担心它们会嘲笑你。当然,日记还像一个与你前世有缘的情人,你对它有天然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什么都乐意说给它听。”可见,写日记是一种内心情思的自由倾吐、表达。
语言学家季羡林说:“坚持写日记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真诚感。”著名学者罗元贞说:“写日记,能使人思维周密敏捷,文笔流畅通顺。”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说:“记日记是最好的修养方法,也是练笔的最好形式。”大作家肖复兴说:“作文的提高单靠写作文不够,一定要坚持写日记。记日记是一种实践,而且又不像作文那样让孩子感到压力。”当代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日记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写的当时,更表现在若干年之后。”
由此可见,写日记——是一项简单却极富实效性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桩极有意义的事。这项传统而简单的“语用”活动的功效,已经被不少人验证过,值得语文教师及重视孩子作文能力的家长引导、督促孩子坚持,逐步养成习惯。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城关小学)
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小语教坛作文名师管建刚,多年来坚持让学生写“每日简评”,管老师不仅每天看学生的简评,还组织学生利用周末选取一篇整理成完整的作品投给《班级作文周报》,而后老师会利用每周一次的讲评时间与大家一起分享“周报”上的作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管老师的坚持取得了成果,每天坚持写的“简评”,使学生们养成了关注生活、留心身边素材的习惯,更让学生养成了随时动笔记录的习惯。管老师让学生坚持的“每日简评”,是他作文教学改革中的最重要一环。
同样是江苏的特级教师、《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杂志编委高子阳,也在自己的班级里扎扎实实地开展“每天小日记”活动。他把每天的晨读课改成日记课,要求学生早晨到校后,先想一想昨天发生的事情,利用10分钟的时间将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不要求多,写五行以上就行。写到后来,他的51个学生都爱上了写日记,再也不会讨厌写作文了。
笔者也在所带班级里推行学生写日记。笔者曾在班额较小的民办学校任教,学习管建刚老师,将学生投来的作品选编成一期期的班报;后来回到公办学校,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再办班报,但让学生写日记这一练习始终没有取消,引导学生利用日记中的素材写成作文的做法也继续着。有平行班的同事看了我班上学生的作文,问我:“你班上的学生很会选材耶!语言也很具个性化,内容真实有趣,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童真童趣!你用了啥妙招呀?”我回答:“这都要归功于坚持写日记这一做法。”
写日记的意义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讲述过一件值得语文老师思考的事:1997年,吉林市丰满区小学毕业统考语文成绩震惊了人们: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出自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所带的班,她班里其他学生的成绩排名也都很靠前。杨巧云是谁?她从没有上过公开课,没有作过讲座,也不是名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师是怎样将学生都培养的这么优秀的呢?对此,吉林省教研室主任邓治安专门带老师到杨老师所在的学校进行调研。杨老师说:“6年来,我只抓了两件事,一是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调研人员看了部分学生的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写法不拘一格。从中看到了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和丰富的积累。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坚持写日记为他们走上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础,或为他们的建树积累了丰厚的第一手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读书》杂志编辑扬之水,也有写日记的好习惯,写出了当代日记中的名著《<读书>十年》。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浩然,坚持写日记40年。据亲友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浩然在昌平下放劳动,不管劳动多么繁忙,他都要挤出时间记下劳动过程中的见闻、感想。《小兵张嘎》《平原烈火》的作者徐光耀,从1944年开始喜欢上了日记,在战争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写日记,一直写到1982年,写出了420多万字的《徐光耀日记》,并从中选取素材创作出名著《昨夜西风凋碧树》,获得鲁迅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羅马旅行日记被拍成了纪实电影《漫步罗马——莫言的罗马游记》。可以说,几乎每一位作家,在未走上文坛之前,都曾利用日记磨练文笔,操练文字。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成就了他们的梦想。
我国曾有不少文人坚持写日记从而留下了极富有价值的著作,如,晚清四大日记:《越缦堂日记》《缘督庐日记》《湘绮楼日记》《翁同龢日记》;民国四大日记:《竺可桢日记》《顾颉刚日记》《静晤室日记》《吴宓日记》;再如,当代学者日记:《曾国藩日记》《胡适日记》和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都声名远播。
写日记的价值
作家迟子建说:“日记就仿佛是一个只有你掌握着门锁钥匙的老房子,你随时随地都可以走进其中。关上门后,你可以在里面放肆地大笑或者痛哭失声,那屋子的陈设和窗上的天光都是你自己的,不必担心它们会嘲笑你。当然,日记还像一个与你前世有缘的情人,你对它有天然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什么都乐意说给它听。”可见,写日记是一种内心情思的自由倾吐、表达。
语言学家季羡林说:“坚持写日记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真诚感。”著名学者罗元贞说:“写日记,能使人思维周密敏捷,文笔流畅通顺。”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说:“记日记是最好的修养方法,也是练笔的最好形式。”大作家肖复兴说:“作文的提高单靠写作文不够,一定要坚持写日记。记日记是一种实践,而且又不像作文那样让孩子感到压力。”当代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日记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写的当时,更表现在若干年之后。”
由此可见,写日记——是一项简单却极富实效性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桩极有意义的事。这项传统而简单的“语用”活动的功效,已经被不少人验证过,值得语文教师及重视孩子作文能力的家长引导、督促孩子坚持,逐步养成习惯。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