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贯穿于学生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主体与文本的自我建构。因此,笔者在课堂中进行同一中心的主题阅读拓展,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聚焦语言训练,提升语用能力。
【关键词】同一中心 阅读拓展 语用能力
英国教育家哈里麦多克斯指出:“阅读是一项尤为重要的技能。”新课标基本理念部分也强调: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会思考书中人物的言语、行为、思维方式,他们的语感和语用能力会得以提升。由此可见,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统编版语文教材里,对阅读的要求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主张阅读数量要多、广和深。为落实这一思想,一线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会实施“阅读拓展”教学,但拓展什么?怎样拓展?多数教师思绪比较混乱。鉴于此,笔者提出开展同一中心主题阅读拓展提升小学生语用能力的策略探究。
“同一中心主题阅读拓展”是指以文本的中心思想为基,拓展同中心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阅读,寻找异同,获得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主题阅读拓展,比较同一年段、同一中心的文本,研究不同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并能够在今后的识字写字、口语表达和书面习作中灵活运用。
一、确立中心,整合文本资料
语文核心素养指出:要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即在学习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个性化发展。语文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正確的人生价值观”“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深入研读,我们发现它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中偏重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培养,这也为我们的选题引领了方向。
1.研读教材,精选中心
以统编版语文中年段教材为例,四册有32个单元,共109篇文章,据单元主题分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5篇、童话故事11篇、传统文化10篇、观察发现9篇、爱国4篇……选文都蕴藏着充足的养分。基于以上,笔者精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童话故事”“传统文化”这三类主题,在此基础上确定三个中心:热爱大自然、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怀希望。
2.立足课堂,整合文本
在阅读拓展时,我们要以课堂为主阵地,辐射课外材料,以一篇带一篇,以一篇带一个系列,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活动,发现文本的精彩之处,捕捉有价值的知识点,揣摩其中蕴含的态度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笔者拓展并整合文本:《大自然的声音》《瀑布》《望庐山瀑布》;《赵州桥》《长城》《桥梁远景图》;《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凡卡》。
二、比较阅读,学习写作特色
同一中心的不同文本,往往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透过文字,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因此,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分析和发掘同一中心文本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同中求异”,习得写作特色。
1.比体裁,关注语言表达形式
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结构和语言表达上是不同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文体,帮助学生把握独特的表达方式。以散文《大自然的声音》、现代诗《瀑布》和古诗《望庐山瀑布》三篇不同文体的文章为例,通过精读,我们发现同是表达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声音》文字精妙,语言清新活泼,作者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赋予风、水、动物“演奏家”的身份,借助相同的句式使其形象生动,带领读者走进自然美的情境;《瀑布》语言洗练,韵味十足,诗句使用叠句、对偶的形式,富有节奏美;而《望庐山瀑布》讲究“辞约意丰”,作者抓住“挂”字,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出瀑布壮观景象,可谓字字珠玑。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形式的对比品读,引领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2.比结构,理清构段方式
中年段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生要了解常见的构段方式,并能够仿照迁移。以科普说明文《赵州桥》《桥梁远景图》为例,这两篇都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在介绍赵州桥的美观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的龙描写得栩栩如生;而《长城》第二段则是采用承接式构段方式,按照方位顺序写出“城墙顶”“城墙外延”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句与句之间的分析与比较,引导学生理清段序,体会句式所兼备的话语功能,为“写”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3.比内容,感悟创作意图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创作意图,对作家写作意图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本身来认识。通过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珊迪》和《凡卡》三篇文本的对比阅读,我们发现安徒生笔下内心充满爱的小女孩,迪安·斯坦雷笔下坚强勇敢的小珊迪,契诃夫笔下善良老实的凡卡,都向我们传达出“心怀美好,充满希望,最终会获得幸福”的观念。在教学时,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比较,有利于培养儿童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思考,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语言、构段方式的特点,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最终打通阅读和写作的脉络。
三、聚焦语言训练,提升语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教师正是要通过这些例子,提炼文本中蕴含的语言表达规律,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模仿范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本文的精妙之处,发掘语用训练点,选择典范式的段落,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确保一课一得。
1.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建构主义也强调: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体验文本所传达的意思,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风”扮演演奏家时的特点,发挥想象,小组合作思考:风在翻动树叶时,演奏的音乐有什么特点?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与表达:风吹细细的柳叶,柳叶会发出
【关键词】同一中心 阅读拓展 语用能力
英国教育家哈里麦多克斯指出:“阅读是一项尤为重要的技能。”新课标基本理念部分也强调: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会思考书中人物的言语、行为、思维方式,他们的语感和语用能力会得以提升。由此可见,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统编版语文教材里,对阅读的要求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主张阅读数量要多、广和深。为落实这一思想,一线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会实施“阅读拓展”教学,但拓展什么?怎样拓展?多数教师思绪比较混乱。鉴于此,笔者提出开展同一中心主题阅读拓展提升小学生语用能力的策略探究。
“同一中心主题阅读拓展”是指以文本的中心思想为基,拓展同中心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阅读,寻找异同,获得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主题阅读拓展,比较同一年段、同一中心的文本,研究不同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并能够在今后的识字写字、口语表达和书面习作中灵活运用。
一、确立中心,整合文本资料
语文核心素养指出:要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即在学习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个性化发展。语文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正確的人生价值观”“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深入研读,我们发现它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中偏重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培养,这也为我们的选题引领了方向。
1.研读教材,精选中心
以统编版语文中年段教材为例,四册有32个单元,共109篇文章,据单元主题分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5篇、童话故事11篇、传统文化10篇、观察发现9篇、爱国4篇……选文都蕴藏着充足的养分。基于以上,笔者精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童话故事”“传统文化”这三类主题,在此基础上确定三个中心:热爱大自然、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怀希望。
2.立足课堂,整合文本
在阅读拓展时,我们要以课堂为主阵地,辐射课外材料,以一篇带一篇,以一篇带一个系列,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活动,发现文本的精彩之处,捕捉有价值的知识点,揣摩其中蕴含的态度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笔者拓展并整合文本:《大自然的声音》《瀑布》《望庐山瀑布》;《赵州桥》《长城》《桥梁远景图》;《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凡卡》。
二、比较阅读,学习写作特色
同一中心的不同文本,往往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透过文字,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因此,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分析和发掘同一中心文本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同中求异”,习得写作特色。
1.比体裁,关注语言表达形式
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结构和语言表达上是不同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文体,帮助学生把握独特的表达方式。以散文《大自然的声音》、现代诗《瀑布》和古诗《望庐山瀑布》三篇不同文体的文章为例,通过精读,我们发现同是表达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声音》文字精妙,语言清新活泼,作者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赋予风、水、动物“演奏家”的身份,借助相同的句式使其形象生动,带领读者走进自然美的情境;《瀑布》语言洗练,韵味十足,诗句使用叠句、对偶的形式,富有节奏美;而《望庐山瀑布》讲究“辞约意丰”,作者抓住“挂”字,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出瀑布壮观景象,可谓字字珠玑。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形式的对比品读,引领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2.比结构,理清构段方式
中年段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生要了解常见的构段方式,并能够仿照迁移。以科普说明文《赵州桥》《桥梁远景图》为例,这两篇都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在介绍赵州桥的美观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的龙描写得栩栩如生;而《长城》第二段则是采用承接式构段方式,按照方位顺序写出“城墙顶”“城墙外延”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句与句之间的分析与比较,引导学生理清段序,体会句式所兼备的话语功能,为“写”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3.比内容,感悟创作意图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创作意图,对作家写作意图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本身来认识。通过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珊迪》和《凡卡》三篇文本的对比阅读,我们发现安徒生笔下内心充满爱的小女孩,迪安·斯坦雷笔下坚强勇敢的小珊迪,契诃夫笔下善良老实的凡卡,都向我们传达出“心怀美好,充满希望,最终会获得幸福”的观念。在教学时,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比较,有利于培养儿童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思考,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语言、构段方式的特点,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最终打通阅读和写作的脉络。
三、聚焦语言训练,提升语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教师正是要通过这些例子,提炼文本中蕴含的语言表达规律,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模仿范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本文的精妙之处,发掘语用训练点,选择典范式的段落,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确保一课一得。
1.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建构主义也强调: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体验文本所传达的意思,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风”扮演演奏家时的特点,发挥想象,小组合作思考:风在翻动树叶时,演奏的音乐有什么特点?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与表达:风吹细细的柳叶,柳叶会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