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影响,高职学生表现出诸多共性特点,即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但学业成绩处于高考录取的末端,综合素质薄弱,理论学习兴趣淡薄。因此,为适应新形势、新环境需要,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新通国际学院着力推进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和思政教学改革,拓宽思政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和环境载体,培育“大思政教育观”,探索融日常思政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一体的思政教育模式。
大思政教育“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内容、对象等各个方面顾全大局更代表着一种不断发展、创新、扩大的教育理念。”[1]新通国际学院着力探索从以下三点做好大思政教育工作:一,全员参与性。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行政工作人员乃至外聘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全体参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既注重课堂教育,也重视课外引导和指导,形成师生良性互动。二,主动适应性。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主动适应思想教育过程知情意行转化规律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规律。三,时空延展性。思政教育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坚持思政课堂与课外实践拓展结合,广泛渗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一、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实现全员参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数量不足,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2]因此,新通国际学院举全体教职工合力,以“教师学生工作经历工程”项目实施为契机,构建了全员参与式的大思政教育队伍体系。思政课教师抓好思政理论课堂教学,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课外社会实践和学生社团。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思想座谈等多种方式,协同做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和思政政治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行政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开展示范教育,做好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规范导师,参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通国际学院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为目标,以思政教学和思政工作研究为依托,以思政大课堂为抓手,形成了全员参与式的大思政教育工作队伍。
二、主动适应高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影响,高职学生知识能力和基本素养明显偏弱;同时,由于经济社会进步、多元价值观念和大众传媒的发展,高职学生不再屈从于家长、教师及学校的权威,他们在心理发展和行为取向方面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
(一)高职学生的基本特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具有丰富多样性和明显差异性。一,人格“自我”分裂与统一。从心理学角度讲,高职学生处于自我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他们开始在与周围环境对比的过程中自我观察自我判断。经过较长时间主我和客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斗争,学生的主我和客我逐渐统一,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取向。二,个人为中心的理性思考。高职学生开始进行理性思考,但受社会经济转型和多元价值观念影响,高职学生的理性思考多以“我”为核心,强调自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三,现实性与功利性。与本科学生和研究生不同,高职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现实。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现实利益驱使的选择性行为,倾向于选择他们认为短期内有用的课程学习,而抵触公共基础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四,强烈的叛逆意识和行为。高职学生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较强的叛逆行为。他们明显表现出要求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彰显个性,追求自我空间;同时,由于理论和知识积累不足,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淡薄,所以会强烈反感命令式、说教式和灌输式等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对其“多理解,少命令;多商量,少管束;多指点,少教导”。[3]
(二)融入学生,遵从高职学生发展规律。大思政教育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新通国际学院坚持文化育人与全员育人相结合。首先,全体教职工以身作则,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方面,新通国际学院制订了相关制度和规定,鼓励全体教职工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加大师德规范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协同扮演好思政教育导师角色,全体思政教育工作者坚持技能与品德共育,做到身体力行,言必行,行必果;时刻注意自身言行,摆好位置,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以交流互动取代命令灌输。较之本科生和研究生,高职学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意识更加明显,对外界事情漠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爱好和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和事物。因此,新通国际学院主动适应这种新变化,改变传统的以灌输、解释、说服和命令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角色,代之以对话交流和互动参与模式,理解学生而不是反对学生,服务学生而不是管制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价值观引导和道德培养。最后,平衡老师和朋友的角色定位。相对而言,高职学生是一个缺乏独立能力的社会群体,由于理论知识积累薄弱和理论学习兴趣淡薄,纯粹的理论说教和压迫教育只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心理反弹,导致工作失败。新通国际学院教职工在思政教育工作坚持两点: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和关系。二,与学生保持适当距离。在具体工作中注重走近学生,“零距离”接触学生,融入学生,在与学生做朋友的过程中加强沟通和交流,指导、关怀、教育和塑造他们。
三、拓展思政教育时空领域,注重全过程培养
大学阶段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生入学思政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而毕业教育环节更是为学生踏上社会做好关键铺垫,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对于综合基础素质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新通国际学院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重视对学生的入学始业教育和毕业教育,同时注重发挥中间环节的衔接和承上启下作用。通过开学典礼和新生始业教育,新通国际学院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学习观和生活观,并在以后的大一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好三年学习规划,同时通过《职业发展與就业指导》课程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在入学后的三年学习中,充分利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使学生形成对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的正确认识;使其学会感恩,懂得尊重,能够共处,顺利适应,并以此塑造完整人格,形成高尚品德,并培养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认识到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毕业环节是思政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在校思政教育的最后机会。通过组织开展毕业典礼、毕业生交流、毕业合影留念、毕业生风采展、优秀毕业生颁奖、毕业宣誓等,在学生中营造感恩氛围,浓厚同窗友谊,塑造优秀典型,强化理想信念,明确责任使命,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从而使思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活跃思政教学,发挥核心作用
思政教学是大思政教育的核心阵地。新通国际学院不断推进思政教学改革,重视活跃课堂教学过程,追求思政教学效果,既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实践教学、辩论对话、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又充分运用讲授、讨论、提问、调查等多种教学形式,将抽象的理论通过形象的案例、生动的视频、直观的图片表现出来,使学生乐于听、愿意看、易接受、难忘记,做到入脑、入心。一,注重课堂互动,尊重学生发言。创造互动交流平台,如新闻速递等,用心地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课堂言行,让学生思想观念得到及时表达,化解学生疑问,纠正不足和谬误,肯定和鼓励科学的认识、观念、行为。二,采用多形式、多方法的教学模式。针对高职学生不喜欢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追求个性张扬的特点,新通国际学院综合运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在内容讲授方面,采用辩论、演讲、展示、讨论等多种进行,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与学是一对辩证统一体,学生在教学中扮演主体角色,而教师则起主导作用。新通国际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互动参与式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打破被动学习习惯,成为学习主题,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延伸思政课堂,走进学生活动和生活
大思政教育既强调思政理论课堂教育,也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第二思政课堂。由于高职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存在不足,新通国际学院的大思政教育理念重视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扬长避短,修炼人格品质,弥补学生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的不足。
1.拓展活动类型。新通国际学院设置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流觞曲水”大学生论坛、营销风云讲坛、崇德大讲堂、文化月、英语文化节、英语角,等等。同时开展“爱心敬老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或畅谈国事,或品味真知,或分析社情,或表达民意,达到多重思政教育效果:一,锻炼其逻辑思维、语言组织能力;二,促其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计民生,培养人本精神; 三,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2.规范考核办法。“大思政教育教学的考核,要适应真实反映大学生思想、心理和综合素质变化的要求。”[4]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思政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思政教学实效性,规范思政教育教学管理,新通国际学院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思政教学考核,并采取“442”的权重分配原则,思政理论课堂、思政第二课堂和思政课堂日常综合表现分别占40%、40%和20%的比例。学生通过参加思政第二课堂,在积极參与和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知不觉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六、融入学生,实现思政教育常态化
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重视推行常态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一方面,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最主要形式。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容易误导学生,一些不良网络文化容易使学生迷失自我,进而误入歧途。包括思政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内的全体教职工通过手机、电子邮件、腾讯QQ、博客、微信等多种网络媒体加强与学生沟通,开展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活习惯,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学习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重视走进学生,融入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新通国际学院教职工积极主动参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即担任学习导师,也担任生活导师,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修养、行为习惯、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思想和行为脱节的问题,也“克服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教育与管理、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问题”,[5]形成了大思政的教育局面。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大思政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新通国际学院在思政教育改革和探索中,“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本位的回归,着力于构建大思政教育的育人框架和培育现代大教学观,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6] 遵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知情意行的转换规律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规律,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日常思想和行为教育纳入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思政教育常态化,逐步构建了融全员参与式、主动适应式和时空延展式为一体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琪,邹芳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
[3] 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
[4] 王国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J]
[5] 王国炎,陈爱生.论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J]
[6] 吴云.大思政教育框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J]
大思政教育“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内容、对象等各个方面顾全大局更代表着一种不断发展、创新、扩大的教育理念。”[1]新通国际学院着力探索从以下三点做好大思政教育工作:一,全员参与性。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行政工作人员乃至外聘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全体参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既注重课堂教育,也重视课外引导和指导,形成师生良性互动。二,主动适应性。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主动适应思想教育过程知情意行转化规律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规律。三,时空延展性。思政教育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坚持思政课堂与课外实践拓展结合,广泛渗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一、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实现全员参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数量不足,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2]因此,新通国际学院举全体教职工合力,以“教师学生工作经历工程”项目实施为契机,构建了全员参与式的大思政教育队伍体系。思政课教师抓好思政理论课堂教学,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课外社会实践和学生社团。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思想座谈等多种方式,协同做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和思政政治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行政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开展示范教育,做好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规范导师,参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通国际学院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为目标,以思政教学和思政工作研究为依托,以思政大课堂为抓手,形成了全员参与式的大思政教育工作队伍。
二、主动适应高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影响,高职学生知识能力和基本素养明显偏弱;同时,由于经济社会进步、多元价值观念和大众传媒的发展,高职学生不再屈从于家长、教师及学校的权威,他们在心理发展和行为取向方面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
(一)高职学生的基本特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具有丰富多样性和明显差异性。一,人格“自我”分裂与统一。从心理学角度讲,高职学生处于自我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他们开始在与周围环境对比的过程中自我观察自我判断。经过较长时间主我和客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斗争,学生的主我和客我逐渐统一,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取向。二,个人为中心的理性思考。高职学生开始进行理性思考,但受社会经济转型和多元价值观念影响,高职学生的理性思考多以“我”为核心,强调自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三,现实性与功利性。与本科学生和研究生不同,高职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现实。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现实利益驱使的选择性行为,倾向于选择他们认为短期内有用的课程学习,而抵触公共基础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四,强烈的叛逆意识和行为。高职学生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较强的叛逆行为。他们明显表现出要求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彰显个性,追求自我空间;同时,由于理论和知识积累不足,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淡薄,所以会强烈反感命令式、说教式和灌输式等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对其“多理解,少命令;多商量,少管束;多指点,少教导”。[3]
(二)融入学生,遵从高职学生发展规律。大思政教育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新通国际学院坚持文化育人与全员育人相结合。首先,全体教职工以身作则,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方面,新通国际学院制订了相关制度和规定,鼓励全体教职工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加大师德规范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协同扮演好思政教育导师角色,全体思政教育工作者坚持技能与品德共育,做到身体力行,言必行,行必果;时刻注意自身言行,摆好位置,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以交流互动取代命令灌输。较之本科生和研究生,高职学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意识更加明显,对外界事情漠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爱好和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和事物。因此,新通国际学院主动适应这种新变化,改变传统的以灌输、解释、说服和命令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角色,代之以对话交流和互动参与模式,理解学生而不是反对学生,服务学生而不是管制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价值观引导和道德培养。最后,平衡老师和朋友的角色定位。相对而言,高职学生是一个缺乏独立能力的社会群体,由于理论知识积累薄弱和理论学习兴趣淡薄,纯粹的理论说教和压迫教育只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心理反弹,导致工作失败。新通国际学院教职工在思政教育工作坚持两点: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和关系。二,与学生保持适当距离。在具体工作中注重走近学生,“零距离”接触学生,融入学生,在与学生做朋友的过程中加强沟通和交流,指导、关怀、教育和塑造他们。
三、拓展思政教育时空领域,注重全过程培养
大学阶段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生入学思政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而毕业教育环节更是为学生踏上社会做好关键铺垫,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对于综合基础素质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新通国际学院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重视对学生的入学始业教育和毕业教育,同时注重发挥中间环节的衔接和承上启下作用。通过开学典礼和新生始业教育,新通国际学院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学习观和生活观,并在以后的大一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好三年学习规划,同时通过《职业发展與就业指导》课程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在入学后的三年学习中,充分利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使学生形成对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的正确认识;使其学会感恩,懂得尊重,能够共处,顺利适应,并以此塑造完整人格,形成高尚品德,并培养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认识到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毕业环节是思政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在校思政教育的最后机会。通过组织开展毕业典礼、毕业生交流、毕业合影留念、毕业生风采展、优秀毕业生颁奖、毕业宣誓等,在学生中营造感恩氛围,浓厚同窗友谊,塑造优秀典型,强化理想信念,明确责任使命,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从而使思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活跃思政教学,发挥核心作用
思政教学是大思政教育的核心阵地。新通国际学院不断推进思政教学改革,重视活跃课堂教学过程,追求思政教学效果,既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实践教学、辩论对话、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又充分运用讲授、讨论、提问、调查等多种教学形式,将抽象的理论通过形象的案例、生动的视频、直观的图片表现出来,使学生乐于听、愿意看、易接受、难忘记,做到入脑、入心。一,注重课堂互动,尊重学生发言。创造互动交流平台,如新闻速递等,用心地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课堂言行,让学生思想观念得到及时表达,化解学生疑问,纠正不足和谬误,肯定和鼓励科学的认识、观念、行为。二,采用多形式、多方法的教学模式。针对高职学生不喜欢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追求个性张扬的特点,新通国际学院综合运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在内容讲授方面,采用辩论、演讲、展示、讨论等多种进行,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与学是一对辩证统一体,学生在教学中扮演主体角色,而教师则起主导作用。新通国际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互动参与式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打破被动学习习惯,成为学习主题,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延伸思政课堂,走进学生活动和生活
大思政教育既强调思政理论课堂教育,也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第二思政课堂。由于高职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存在不足,新通国际学院的大思政教育理念重视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扬长避短,修炼人格品质,弥补学生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的不足。
1.拓展活动类型。新通国际学院设置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流觞曲水”大学生论坛、营销风云讲坛、崇德大讲堂、文化月、英语文化节、英语角,等等。同时开展“爱心敬老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或畅谈国事,或品味真知,或分析社情,或表达民意,达到多重思政教育效果:一,锻炼其逻辑思维、语言组织能力;二,促其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计民生,培养人本精神; 三,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2.规范考核办法。“大思政教育教学的考核,要适应真实反映大学生思想、心理和综合素质变化的要求。”[4]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思政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思政教学实效性,规范思政教育教学管理,新通国际学院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思政教学考核,并采取“442”的权重分配原则,思政理论课堂、思政第二课堂和思政课堂日常综合表现分别占40%、40%和20%的比例。学生通过参加思政第二课堂,在积极參与和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知不觉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六、融入学生,实现思政教育常态化
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重视推行常态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一方面,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最主要形式。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容易误导学生,一些不良网络文化容易使学生迷失自我,进而误入歧途。包括思政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内的全体教职工通过手机、电子邮件、腾讯QQ、博客、微信等多种网络媒体加强与学生沟通,开展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活习惯,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学习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重视走进学生,融入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新通国际学院教职工积极主动参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即担任学习导师,也担任生活导师,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修养、行为习惯、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思想和行为脱节的问题,也“克服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教育与管理、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问题”,[5]形成了大思政的教育局面。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大思政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新通国际学院在思政教育改革和探索中,“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本位的回归,着力于构建大思政教育的育人框架和培育现代大教学观,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6] 遵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知情意行的转换规律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规律,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日常思想和行为教育纳入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思政教育常态化,逐步构建了融全员参与式、主动适应式和时空延展式为一体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琪,邹芳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
[3] 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
[4] 王国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J]
[5] 王国炎,陈爱生.论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J]
[6] 吴云.大思政教育框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