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的语文课都选择带有一定思维色彩的教学形式,但一直不受好评。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不再是从小学至初中都在进行的、有关“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应当为学生创设一种思辨的课堂,去引发学生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让他们稚嫩的思想在宁静而热烈的思考和探讨中逐渐走向成熟,让他们的人生因为思考而灵动丰盈。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思辨教学呢?笔者对此有以下一些感悟:
一、发挥优势,以人为本是思辨教学的前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今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智力的提升,更具有生活的意义。生活的外延也就是语文的外延。
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当前社会的特点看,高中生已逐步走向成熟,并具备相当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所以,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我们看看新课程高中语文课本的目录,就会明白这一点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阅读目录 (06年暑假最新修订版)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
◎吟诵青春
◎体悟人生
◎设计未来
二、创设氛围,解放思维是思辨教学的基础
语文课堂只有在尊重、宽松的氛围内,学生的思维才能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辨能力,需要注重创建有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学习、探究的心理气氛之中,从而自觉而主动地感受语文,激发起学生去理解与寻究相关问题的愿望。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之一《我心归去》一文时,巧借国庆放假在即,利用班里大部分的住校生归心似箭的心理,在进入课文学习前,先聊聊回家这个话题,结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空前高涨。随即就势引入课文的研讨。最终,学生们由自己的思“小家”的体验,自然理解了身在法国的韩少功的怀国思乡之情。
这样做就避免基础知识等内容的简单重复,较好地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充沛的感情投入和亢奋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汲取知识,达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激发潜能,画龙点睛是思辨教学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现状,制定明确而适宜的目标,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由于情况不同,每个学生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课文的内容意义应是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过一番思辨、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这样,他们才能理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古训中“积累”的意义所在;才会从韩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感慨中,感悟出自己的价值、优势……
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关键。在思辨对话中,教师应该是“首席”。由于学生知识、生活以及学习条件的有限,对于思辨中有些问题,很难获得进展,甚至会出现一种因百思不得其解而沉闷和苦恼的情形。这时,教师就要以自己的思想深度、学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水平,及时提出自己的建议、看法等,将思辨引向更深层次。比如,当我在教学老舍的《想北平》一文时,学生在理解文末作者引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的作用时,很多学生无法把它和北平的“接近自然”的这个特点联系起来,这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并补充有关陶渊明的人生观的知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内容。
四、强化思维训练,及时改变策略是思辨教学的根本
从另一角度来看,现在的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如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等,不代替他们思考,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综合性学习,久而久之,他们能以自己的思维解读文本中的问题了,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创造潜能。
不能触及学生心灵和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语文思辨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心灵深处时时受到触动,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虽然思辨的课堂少了许多“热闹”与感性,但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就是语文课堂里思辨的魅力。
(责编 雷 艳)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思辨教学呢?笔者对此有以下一些感悟:
一、发挥优势,以人为本是思辨教学的前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今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智力的提升,更具有生活的意义。生活的外延也就是语文的外延。
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当前社会的特点看,高中生已逐步走向成熟,并具备相当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所以,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我们看看新课程高中语文课本的目录,就会明白这一点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阅读目录 (06年暑假最新修订版)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
◎吟诵青春
◎体悟人生
◎设计未来
二、创设氛围,解放思维是思辨教学的基础
语文课堂只有在尊重、宽松的氛围内,学生的思维才能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辨能力,需要注重创建有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学习、探究的心理气氛之中,从而自觉而主动地感受语文,激发起学生去理解与寻究相关问题的愿望。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之一《我心归去》一文时,巧借国庆放假在即,利用班里大部分的住校生归心似箭的心理,在进入课文学习前,先聊聊回家这个话题,结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空前高涨。随即就势引入课文的研讨。最终,学生们由自己的思“小家”的体验,自然理解了身在法国的韩少功的怀国思乡之情。
这样做就避免基础知识等内容的简单重复,较好地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充沛的感情投入和亢奋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汲取知识,达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激发潜能,画龙点睛是思辨教学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现状,制定明确而适宜的目标,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由于情况不同,每个学生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课文的内容意义应是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过一番思辨、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这样,他们才能理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古训中“积累”的意义所在;才会从韩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感慨中,感悟出自己的价值、优势……
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关键。在思辨对话中,教师应该是“首席”。由于学生知识、生活以及学习条件的有限,对于思辨中有些问题,很难获得进展,甚至会出现一种因百思不得其解而沉闷和苦恼的情形。这时,教师就要以自己的思想深度、学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水平,及时提出自己的建议、看法等,将思辨引向更深层次。比如,当我在教学老舍的《想北平》一文时,学生在理解文末作者引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的作用时,很多学生无法把它和北平的“接近自然”的这个特点联系起来,这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并补充有关陶渊明的人生观的知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内容。
四、强化思维训练,及时改变策略是思辨教学的根本
从另一角度来看,现在的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如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等,不代替他们思考,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综合性学习,久而久之,他们能以自己的思维解读文本中的问题了,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创造潜能。
不能触及学生心灵和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语文思辨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心灵深处时时受到触动,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虽然思辨的课堂少了许多“热闹”与感性,但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就是语文课堂里思辨的魅力。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