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既是新世纪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未来教育的最终目标,因而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来强化对学生的人格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33-02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里就渗透了许多德育因素,如何能较好地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来源和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媒介和工具。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一、充分利用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以及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远大志向,让学生走进科学家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自觉地去磨练自己的意志。例如,在教学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告诉学生数学家杨辉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二、在教学中创设好的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顾我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这一事件,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爱国热情。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三、利用数学辩证统一规律渗透德育教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思想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根据离心率由 e<1,e=1, e>1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实践德育的体验。就数学本身而言,数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的始终都与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因而德育渗透还应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每人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还可以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问题,这些都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五、挖掘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实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它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快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还包括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如数学符号语言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程序框图的简洁明了性等,都能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使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情操修养得到陶冶,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总之,要把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认真钻研、挖掘教材,根据数学课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适时、适当、适量的、有机的渗透,使数学教学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所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内,将世界观、品格修养等因素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更完整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这样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这不仅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33-02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里就渗透了许多德育因素,如何能较好地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来源和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媒介和工具。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一、充分利用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以及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远大志向,让学生走进科学家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自觉地去磨练自己的意志。例如,在教学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告诉学生数学家杨辉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二、在教学中创设好的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顾我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这一事件,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爱国热情。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三、利用数学辩证统一规律渗透德育教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思想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根据离心率由 e<1,e=1, e>1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实践德育的体验。就数学本身而言,数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的始终都与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因而德育渗透还应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每人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还可以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问题,这些都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五、挖掘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实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它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快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还包括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如数学符号语言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程序框图的简洁明了性等,都能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使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情操修养得到陶冶,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总之,要把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认真钻研、挖掘教材,根据数学课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适时、适当、适量的、有机的渗透,使数学教学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所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内,将世界观、品格修养等因素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更完整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这样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这不仅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