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结核瘤患者以及50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患者,分别为结核瘤组和周围型肺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灶发生部位以及CT征象。结果:周围型肺癌组患者和结核瘤组患者病灶部位的比较差异不显著;且周围型肺癌组和结核瘤组患者相比,其强化>20Hu、病灶>3cm、不均匀强化也较为常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胸膜增厚、边缘清楚、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较为少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瘤的CT征象的特征性较强,但是也具有重叠性,应该观察其病灶界面,以提高诊断结果。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结核瘤;影象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號]R734.2;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3-000-01
在临床上,结核瘤和周围型肺癌是肺内常见的肿块病种和良恶性结节,在影像学检查中两者的结果相似,但是需要采取的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康复方案均不同。本次研究以我院于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结核瘤患者以及50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周围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为目的开展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结核瘤患者以及50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患者,分别为结核瘤组和周围型肺癌组。周围型肺癌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为36-84岁,平均年龄为(60.23±4.97)岁;既往肺结核病史10-43年,平均(1931±5.36)年;小细胞癌lO例,腺鳞癌12例,鳞癌17例,腺癌11例。结核瘤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35~85岁,平均年龄为(61.32±5.36)岁;既往肺结核病史8-42年,平均(23.15±6.24)年;小细胞癌12例,腺鳞癌13例,鳞癌7例,腺癌18例。本次研究在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周围型肺癌组和结核瘤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等资料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相关知情声明;(2)经过穿刺活检以及病理学检查已经被确诊为患有相关疾病。
排除标准:(1)无肺内外转移;(2)无纵隔淋巴结转移;(3)无胸腔积液。
1.3方法固定患者的体位,在患者处于平静状态下逐层扫描,扫描范围为胸腔人口到横膈,仪器选用飞利浦双源256层螺旋CT扫描仪。选用的对比剂为碘海醇,浓度为300mgl/ml,选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在动脉期扫描后30秒进行静脉期扫描,静脉期扫描80秒后进行延迟期扫描。
1.4观察指标观察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瘤组两组患者的CT征象以及病灶分布情况,主要包括病灶强化程度、胸膜黏连、胸膜凹陷、病灶边缘、病灶大小等。
1.5数据处理将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瘤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如果P<0.05,则数据的比较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CT征象对比和结核瘤组患者相比,周围型肺癌组患者的胸膜增厚、边缘清楚、边缘光滑和密度均匀较为少见,不均匀强化、强化>20Hu和病灶>3cm较为多见,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的病灶分布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病灶分布情况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数据见表2。
3讨论
周围型肺结核的主要为球形,其和结核瘤的形状相似,两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主要包括功能学和形态学两方面,功能学指的是PET/CT、灌注成像以及增强扫描等,形象学检查指的是常规CT征象。对于陈旧性肺结核患者而言,当周围型肺癌病灶位于肺结核的好发部位时,其会被肺结核的征象所掩盖,导致漏诊率和误诊率升高。因此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在复查CT时,如果CT结果中有发现可疑病灶,或者有发热、咳血和咳嗽等临床症状发生时,医师应该注意动态监测其影像学结果。与此同时,应该跟踪随访患者,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结果,从而防止漏诊或者误诊肺癌的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周围型肺癌组患者和结核瘤组患者病灶部位的比较差异不显著;且周围型胃癌组和结核瘤组患者相比,其强化>20Hu、病灶>3cm、不均匀强化也较为强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胸膜增厚、边缘清楚、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较为少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瘤的CT征象的特征性较强,但是也具有重叠性,应该观察其病灶界面,以提高诊断结果。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结核瘤;影象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號]R734.2;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3-000-01
在临床上,结核瘤和周围型肺癌是肺内常见的肿块病种和良恶性结节,在影像学检查中两者的结果相似,但是需要采取的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康复方案均不同。本次研究以我院于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结核瘤患者以及50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周围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为目的开展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结核瘤患者以及50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患者,分别为结核瘤组和周围型肺癌组。周围型肺癌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为36-84岁,平均年龄为(60.23±4.97)岁;既往肺结核病史10-43年,平均(1931±5.36)年;小细胞癌lO例,腺鳞癌12例,鳞癌17例,腺癌11例。结核瘤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35~85岁,平均年龄为(61.32±5.36)岁;既往肺结核病史8-42年,平均(23.15±6.24)年;小细胞癌12例,腺鳞癌13例,鳞癌7例,腺癌18例。本次研究在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周围型肺癌组和结核瘤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等资料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相关知情声明;(2)经过穿刺活检以及病理学检查已经被确诊为患有相关疾病。
排除标准:(1)无肺内外转移;(2)无纵隔淋巴结转移;(3)无胸腔积液。
1.3方法固定患者的体位,在患者处于平静状态下逐层扫描,扫描范围为胸腔人口到横膈,仪器选用飞利浦双源256层螺旋CT扫描仪。选用的对比剂为碘海醇,浓度为300mgl/ml,选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在动脉期扫描后30秒进行静脉期扫描,静脉期扫描80秒后进行延迟期扫描。
1.4观察指标观察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瘤组两组患者的CT征象以及病灶分布情况,主要包括病灶强化程度、胸膜黏连、胸膜凹陷、病灶边缘、病灶大小等。
1.5数据处理将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瘤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如果P<0.05,则数据的比较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CT征象对比和结核瘤组患者相比,周围型肺癌组患者的胸膜增厚、边缘清楚、边缘光滑和密度均匀较为少见,不均匀强化、强化>20Hu和病灶>3cm较为多见,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的病灶分布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病灶分布情况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数据见表2。
3讨论
周围型肺结核的主要为球形,其和结核瘤的形状相似,两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主要包括功能学和形态学两方面,功能学指的是PET/CT、灌注成像以及增强扫描等,形象学检查指的是常规CT征象。对于陈旧性肺结核患者而言,当周围型肺癌病灶位于肺结核的好发部位时,其会被肺结核的征象所掩盖,导致漏诊率和误诊率升高。因此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在复查CT时,如果CT结果中有发现可疑病灶,或者有发热、咳血和咳嗽等临床症状发生时,医师应该注意动态监测其影像学结果。与此同时,应该跟踪随访患者,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结果,从而防止漏诊或者误诊肺癌的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周围型肺癌组患者和结核瘤组患者病灶部位的比较差异不显著;且周围型胃癌组和结核瘤组患者相比,其强化>20Hu、病灶>3cm、不均匀强化也较为强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胸膜增厚、边缘清楚、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较为少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瘤的CT征象的特征性较强,但是也具有重叠性,应该观察其病灶界面,以提高诊断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