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的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相比比较落后,基本就是一本美术教材加少量的练习,而近年来虽然提出了不少辅助教学的思路与方法,但是因为缺乏一个核心思想来宏观引导,所以这些方法一方面显得零散,另一方面推广也显得不足。其实中学美术教育要得到升华,教育理念也必须有相应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从接受美到感受美的变革,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育 接受美 感受美
美是人类执着的追求,根据现有的考古结果,至少在25000年前的史前时代人类便有了十分明确的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美的体系。到了现代,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人类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问题,而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octor James的研究,美术对于缓减心理和精神压力、提升综合心理素质有显著的效果,而在社会生活中美术作品和美术工作确实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美术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而美术教育也成为了各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谈到中学的美术教育,我国的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相比比较落后,基本就是一本美术教材加少量的练习,而近年来虽然提出了不少辅助教学的思路与方法,但是因为缺乏一个核心思想来宏观引导,所以这些方法一方面显得零散,另一方面推广也显得不足。其实中学美术教育要得到升华,教育理念也必须有相应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从接受美到感受美的变革,这对中学美术教育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
目前我们的中学美术教育,不论是美术理论还是美术技能,都局限在让学生知道和了解基本的美术常识,让学生对“美术是美的艺术”产生赞同感,这就是接受美。接受美其实是一种被动的教育形式,它关注于如何把尽可能多的美术知识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作单纯的受体,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接受美”这种美术教育模式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实际教学效果也愈发差强人意。而感受美则关注于学生的自发性,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短期学习为终身学习,而正因为此,它比被动地“接受美”教育模式更符合时代的特征,为了实现从接受美到感受美的过渡,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将美术知识与美术欣赏相结合
我们目前喜欢安排专门的课程来给学生讲解诸如色彩、构图、色差等美术基础知识,对具备美术功底的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显然显得过于基础化因而无法勾起他们的兴趣,而对于缺乏美术功底的学生而言,这些内容又显得过于理论化和枯燥,也难以让他们融入教学氛围。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将这些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美术欣赏結合起来,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最后的晚餐》这一世界名画,让学生对这幅画阐述自己的理解,待大家讨论和发表意见基本结束后,再加以总结,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析。首先整幅画的色调是灰暗的,这就直接塑造了一个阴暗、神秘、压抑的心理氛围,同时达芬奇在这幅作品中笔法十分细腻,画中的各个人物面部表情或惊恐、或不安、或愤怒、或怀疑,内容十分丰富,这样的构图给予了观赏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时画面的空间和层次在耶稣与弟子之间留出了较大的空隙,很巧妙地表现出了耶稣的孤独与无助。整幅画十分成功地用“静”表现出了“动”,将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之后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对号入座地了解到色调、构图、画面层次、笔法等一系列的美术基础知识,这样的接受不是刻意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所以不会显得生硬,学生接受起来也十分自然。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之后,学生就会逐渐形成用基本美术理论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和评价,我们便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大家对一幅幅的中外名画进行赏析,再将赏析结果和最早大家没有基础美术知识进行的杂乱的点评对比起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础美术知识的理解。
2.将美术技能与美术实践相结合
美术实践是实践和检验美术理论及美术技能的最好方式,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美术实践之上。首先,我们可以开展模仿活动,让学生尝试去画之前欣赏过的相对比较简单的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学生有很强的参与热情,通过模仿和对比,能从美术专业的角度更深刻地发现自己和名家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开展美术作品比赛,评选出优秀作品,让“作者”上台和大家进行经验交流,这样能进一步提升大家对美术技能的把握度。
3.将美术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基本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教授及训练,美术教育的基础环节基本能够实现,此时我们应该谋求中学美术教育的更高层次,将美术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可以将生活中每一个画面当做一个美术作品来欣赏,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踏青、写生,让学生在心中逐渐树立起“生活中处处有画面,处处是美术作品”这样的牢固的概念,能够自发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时,我们可以开展“我心中的家”等主题活动,扩大美术的外延,让学生用绘画、摄影、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来描绘自己的家和日常看到的景物。艺术是相通的,摄影、剪纸等既能扩大我们的创作素材,又能从另一个角度丰富我们的美学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基础美术理论和基本美术技能,另一方面养成了从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的习惯和能力,中学美术教育也得到了升华。
从接受美到感受美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在总结传统教育可取之处的基础上,善于用“感受美”来引导教学,将教学核心放在让学生具备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自发学习美、创造美的能力上,那么我们的中学美术教育就一定能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叶小明.美术概论[M].教育出版社,2008.
[2]程宜康.谈谈中学生的美术修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8,9.
[3]管平.美术教育模式及其构建[J].职业教育,2007,10.
[4]程宜康.关于中学生美术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8,11.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育 接受美 感受美
美是人类执着的追求,根据现有的考古结果,至少在25000年前的史前时代人类便有了十分明确的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美的体系。到了现代,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人类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问题,而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octor James的研究,美术对于缓减心理和精神压力、提升综合心理素质有显著的效果,而在社会生活中美术作品和美术工作确实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美术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而美术教育也成为了各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谈到中学的美术教育,我国的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相比比较落后,基本就是一本美术教材加少量的练习,而近年来虽然提出了不少辅助教学的思路与方法,但是因为缺乏一个核心思想来宏观引导,所以这些方法一方面显得零散,另一方面推广也显得不足。其实中学美术教育要得到升华,教育理念也必须有相应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从接受美到感受美的变革,这对中学美术教育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
目前我们的中学美术教育,不论是美术理论还是美术技能,都局限在让学生知道和了解基本的美术常识,让学生对“美术是美的艺术”产生赞同感,这就是接受美。接受美其实是一种被动的教育形式,它关注于如何把尽可能多的美术知识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作单纯的受体,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接受美”这种美术教育模式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实际教学效果也愈发差强人意。而感受美则关注于学生的自发性,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短期学习为终身学习,而正因为此,它比被动地“接受美”教育模式更符合时代的特征,为了实现从接受美到感受美的过渡,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将美术知识与美术欣赏相结合
我们目前喜欢安排专门的课程来给学生讲解诸如色彩、构图、色差等美术基础知识,对具备美术功底的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显然显得过于基础化因而无法勾起他们的兴趣,而对于缺乏美术功底的学生而言,这些内容又显得过于理论化和枯燥,也难以让他们融入教学氛围。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将这些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美术欣赏結合起来,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最后的晚餐》这一世界名画,让学生对这幅画阐述自己的理解,待大家讨论和发表意见基本结束后,再加以总结,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析。首先整幅画的色调是灰暗的,这就直接塑造了一个阴暗、神秘、压抑的心理氛围,同时达芬奇在这幅作品中笔法十分细腻,画中的各个人物面部表情或惊恐、或不安、或愤怒、或怀疑,内容十分丰富,这样的构图给予了观赏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时画面的空间和层次在耶稣与弟子之间留出了较大的空隙,很巧妙地表现出了耶稣的孤独与无助。整幅画十分成功地用“静”表现出了“动”,将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之后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对号入座地了解到色调、构图、画面层次、笔法等一系列的美术基础知识,这样的接受不是刻意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所以不会显得生硬,学生接受起来也十分自然。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之后,学生就会逐渐形成用基本美术理论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和评价,我们便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大家对一幅幅的中外名画进行赏析,再将赏析结果和最早大家没有基础美术知识进行的杂乱的点评对比起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础美术知识的理解。
2.将美术技能与美术实践相结合
美术实践是实践和检验美术理论及美术技能的最好方式,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美术实践之上。首先,我们可以开展模仿活动,让学生尝试去画之前欣赏过的相对比较简单的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学生有很强的参与热情,通过模仿和对比,能从美术专业的角度更深刻地发现自己和名家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开展美术作品比赛,评选出优秀作品,让“作者”上台和大家进行经验交流,这样能进一步提升大家对美术技能的把握度。
3.将美术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基本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教授及训练,美术教育的基础环节基本能够实现,此时我们应该谋求中学美术教育的更高层次,将美术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可以将生活中每一个画面当做一个美术作品来欣赏,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踏青、写生,让学生在心中逐渐树立起“生活中处处有画面,处处是美术作品”这样的牢固的概念,能够自发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时,我们可以开展“我心中的家”等主题活动,扩大美术的外延,让学生用绘画、摄影、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来描绘自己的家和日常看到的景物。艺术是相通的,摄影、剪纸等既能扩大我们的创作素材,又能从另一个角度丰富我们的美学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基础美术理论和基本美术技能,另一方面养成了从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的习惯和能力,中学美术教育也得到了升华。
从接受美到感受美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在总结传统教育可取之处的基础上,善于用“感受美”来引导教学,将教学核心放在让学生具备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自发学习美、创造美的能力上,那么我们的中学美术教育就一定能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叶小明.美术概论[M].教育出版社,2008.
[2]程宜康.谈谈中学生的美术修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8,9.
[3]管平.美术教育模式及其构建[J].职业教育,2007,10.
[4]程宜康.关于中学生美术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