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哲学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殿堂,更是符合学生需求,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平台。然而,我们的一线教学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第一,部分教师的个人经验及知识构成有待更新。例如,在讲解抽象概念时,部分教师所举事例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圈,课堂上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无法让学生深入其中进行思考探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教学效果十分不明显。同时,个别教师不注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个别问题不求甚解,讲解不到位,有时还会无法自圆其说。另外,在教育技巧上有些教師普通话不过关,语言生硬,方言与普通话夹杂,不仅学生听起来头痛,教师本人亦感别扭。
第二,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主要表现在,所有学生一个标准,不注意学生的差异化,仍然以灌输式取代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重结果而轻过程,把整节课当成自己表演的舞台,完全不顾及学生理解能力及接受程度,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笔者主要针对农村学生及城镇低收入的家庭的孩子)
第一,家庭方面。有些家长对学生期望过高,往往给学生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尺,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限,一旦达不到要求,便会遭到家长的训斥,大多数时候学生得不到肯定性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内心毫无成就感可言,对学习充满仇视。而有些家长则正好相反,对学生不管不问,把老师当做保姆,认为教育都是学校、老师的事,对学生放任自流。还有许多家长常年外出务工,学生自小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寄养在亲戚家中,学生和父母之间很少沟通,性格发展中或是比较孤僻,或是小心翼翼缺乏信任感。这样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把心思放在网吧里,千方百计离开学校混入网吧,在学校时也是整日用手机上网聊天,更有些学生沉溺于庸俗腐朽信息中导致人格心理发育畸形,学习上更是毫无动力,这些不利情况加上哲学知识的抽象性,厌学,逃学,课堂上无所事事也不难理解。
第二, 社会方面。从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来看,学生比较喜欢所谓的青春偶像剧,特别是某些韩剧,台湾电视剧。剧中宣扬一些富家子弟的花天酒地,整日陷入混乱的多角恋爱之中。某些娱乐媒体在近些年来十分热衷于各种名目的选秀活动,许多不符合正常审美标准的人开始走红,随着网络的普及,更有某些人以负面扬名走红,比如,前段“红”极一时的“凤姐”。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达到广告效应,尽各种之能事,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这种非主流文化对辨别能力尚不健全的青少年学生影响极大。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导致大学生素质下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普遍影响着学生和家长,“新读书无用论”开始泛滥。学生受这些信息的侵袭,对学业自然不抱希望。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期改善
第一,从教师成长提高方面。《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同样的教材,不同届的学生,同样的教法,不同的效果,不能与进俱进的教师,必然被学生所诟病,被教育所抛弃,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应从教师的反思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师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困惑,只有勤思善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培养和建立起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抓住教育的关键,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人说好的运动员不是天生的,同样,好的教师也必定是在一步步的实践中,一次次的反思中,甚至是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成长起来的。提高专业素养需要反思,面对众多学生的个体情况需要反思,面对教学目标和实际效果需要反思,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作为教师唯有转变教育教育观念,把反思成果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立竿见影,过去那种只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观念,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做法,或者只是一味模仿别人的行为,最终也只能是在应试教育的周围徘徊,美好的出发点到了尽头也只不过是流于形式。厚积薄发,熟能生巧。教师专业的成长离不开渊博的知识,每一名教师都应该重视继续教育和再学习。
第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现在教育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的哲学课是教师精彩讲解,学生积极参与共同配合,寓教于乐的活动。有人常常讲哲学过于抽象和深刻,但哲学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抽象的道理,笔者在讲到现象与本质是常常用金庸笔下的“岳不群现象与其虚伪本质”来启发学生,讲到一点论时,常借助于“李莫愁论男人之我见”等方式让学生溶入课堂,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踊跃发言,教学目标很轻易的完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很到位。在哲学教学中,及时引入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从研究学情出发,利用知识应用规律,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性引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有效地设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好,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第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古人有云 “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对教师的爱戴与喜欢程度,也影响着课堂效果。首先,教师要注意日常仪表。干净整洁,大方得体的穿戴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也会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良好的辅助作用。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完成课程标准,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发展的人,除了相应知识的掌握,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家庭生活,特别重要的一个细节就是,能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对于学生消极的语言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切忌简单粗暴,甚至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语言。对学生多一份关心和尊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曾有学生与笔者交谈说某某老师说活不好听,动不动就讽刺学生,大家敢怒不敢言,上课时普遍存在抵触心理。
第四,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前及课间都在等待,如果没有老师上课,则会荒废一节。“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有探索发现能力,养成爱提问,爱思考,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良性循环。
总之,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需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入实践,用心总结。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第一,部分教师的个人经验及知识构成有待更新。例如,在讲解抽象概念时,部分教师所举事例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圈,课堂上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无法让学生深入其中进行思考探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教学效果十分不明显。同时,个别教师不注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个别问题不求甚解,讲解不到位,有时还会无法自圆其说。另外,在教育技巧上有些教師普通话不过关,语言生硬,方言与普通话夹杂,不仅学生听起来头痛,教师本人亦感别扭。
第二,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主要表现在,所有学生一个标准,不注意学生的差异化,仍然以灌输式取代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重结果而轻过程,把整节课当成自己表演的舞台,完全不顾及学生理解能力及接受程度,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笔者主要针对农村学生及城镇低收入的家庭的孩子)
第一,家庭方面。有些家长对学生期望过高,往往给学生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尺,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限,一旦达不到要求,便会遭到家长的训斥,大多数时候学生得不到肯定性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内心毫无成就感可言,对学习充满仇视。而有些家长则正好相反,对学生不管不问,把老师当做保姆,认为教育都是学校、老师的事,对学生放任自流。还有许多家长常年外出务工,学生自小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寄养在亲戚家中,学生和父母之间很少沟通,性格发展中或是比较孤僻,或是小心翼翼缺乏信任感。这样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把心思放在网吧里,千方百计离开学校混入网吧,在学校时也是整日用手机上网聊天,更有些学生沉溺于庸俗腐朽信息中导致人格心理发育畸形,学习上更是毫无动力,这些不利情况加上哲学知识的抽象性,厌学,逃学,课堂上无所事事也不难理解。
第二, 社会方面。从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来看,学生比较喜欢所谓的青春偶像剧,特别是某些韩剧,台湾电视剧。剧中宣扬一些富家子弟的花天酒地,整日陷入混乱的多角恋爱之中。某些娱乐媒体在近些年来十分热衷于各种名目的选秀活动,许多不符合正常审美标准的人开始走红,随着网络的普及,更有某些人以负面扬名走红,比如,前段“红”极一时的“凤姐”。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达到广告效应,尽各种之能事,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这种非主流文化对辨别能力尚不健全的青少年学生影响极大。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导致大学生素质下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普遍影响着学生和家长,“新读书无用论”开始泛滥。学生受这些信息的侵袭,对学业自然不抱希望。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期改善
第一,从教师成长提高方面。《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同样的教材,不同届的学生,同样的教法,不同的效果,不能与进俱进的教师,必然被学生所诟病,被教育所抛弃,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应从教师的反思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师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困惑,只有勤思善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培养和建立起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抓住教育的关键,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人说好的运动员不是天生的,同样,好的教师也必定是在一步步的实践中,一次次的反思中,甚至是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成长起来的。提高专业素养需要反思,面对众多学生的个体情况需要反思,面对教学目标和实际效果需要反思,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作为教师唯有转变教育教育观念,把反思成果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立竿见影,过去那种只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观念,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做法,或者只是一味模仿别人的行为,最终也只能是在应试教育的周围徘徊,美好的出发点到了尽头也只不过是流于形式。厚积薄发,熟能生巧。教师专业的成长离不开渊博的知识,每一名教师都应该重视继续教育和再学习。
第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现在教育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的哲学课是教师精彩讲解,学生积极参与共同配合,寓教于乐的活动。有人常常讲哲学过于抽象和深刻,但哲学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抽象的道理,笔者在讲到现象与本质是常常用金庸笔下的“岳不群现象与其虚伪本质”来启发学生,讲到一点论时,常借助于“李莫愁论男人之我见”等方式让学生溶入课堂,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踊跃发言,教学目标很轻易的完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很到位。在哲学教学中,及时引入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从研究学情出发,利用知识应用规律,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性引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有效地设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好,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第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古人有云 “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对教师的爱戴与喜欢程度,也影响着课堂效果。首先,教师要注意日常仪表。干净整洁,大方得体的穿戴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也会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良好的辅助作用。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完成课程标准,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发展的人,除了相应知识的掌握,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家庭生活,特别重要的一个细节就是,能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对于学生消极的语言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切忌简单粗暴,甚至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语言。对学生多一份关心和尊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曾有学生与笔者交谈说某某老师说活不好听,动不动就讽刺学生,大家敢怒不敢言,上课时普遍存在抵触心理。
第四,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前及课间都在等待,如果没有老师上课,则会荒废一节。“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有探索发现能力,养成爱提问,爱思考,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良性循环。
总之,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需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入实践,用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