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课外阅读目标,主阵地在学校。而课外阅读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从课外阅读环境的建设,课外阅读方法的实践指导和有效的发展性的过程评价机制等方面来谈我的看法。
一、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1.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
根据我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调查,有很多学生读了六年小学从未进过一次图书馆。大部分学生认为没什么好看的。看电视的比比皆是,看书的却寥寥无几,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当然看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信息积累,问题是没人引导,所以只停留在娱乐上,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对只管画面的依赖,而对书却漠然处之。是书不好看吗?当然不是。是学生没有在书中得到快乐的体验,电视给学生的是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快乐,或是其他丰富的信息刺激,而文字只有通过理解、想象才能发挥信息效能,既然无快乐,索然无味的事,学生当然不会去做。
2.教师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
虽然新课程实行数年了,但阅读课上:通读全文——初步感知——精读课文——总结巩固——完成练习的经典五步模式仍是屡见不鲜。况且很多老师最怕学生的个性理解,这会很费时,应试的任务根本无法完成,这又使得一些教师不得不放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1.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主要包括常规指导和专项指导
(1)常规指导。安排每两周一节活动课,一节为自由阅读课,但在自由阅读和活动中必须培养一些好的阅读习惯、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阅读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我们把这个常规称为553常规,即::
五种意识:主体意识、整体意识、问题意识、博取意识、操作意识。
学生是主角,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的阅读必须亲身实践,而不能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介绍,去推荐,去感动;新课标规定引导学生读整本书,特别是名著,书要读整本而我们教师也要面向全体,应该是全班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针对名著提问,这对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文章非常重要。记得有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文阅读中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一口气读完全文,很快了解中心;博取对今天的人来说特别重要,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所有的问题不可能是独立的,要学会联系的理解,多角度的分析,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最重要,持续不断地动力,来自于无拘无束的放松和精彩丰富的内容,兴趣一旦被压制,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学以致用,那么学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对小学生来说,要求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是不现实的,所以就需要有实践的指导和亲自的操作,从文中的新鲜事到生活中的尝试,就等于给学生另一扇“知识的实践窗”,也可以说丰富了学生的另一个生活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成为“王子、公主”,还可以成为梦寐以求的智者,乐此不疲的体验,成功的、沮丧的、新奇的,总之是与众不同的,拉近文章鱼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距离,加深了对文章的印象。
五个习惯:边读边查,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走边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留下的好习惯,我们在继承的同时,根据课本的要求将之改为查工具书或资料;思考文中的疑点、重点、特点;划出中心句或精彩的词句,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想;边走边读是针对“阅读生活”提出来的,生活即书本,平时多注意生活中发生的事,就会学到很多的生存本领。为培养此习惯,可开展“天天故事会”活动。即每天利用早读前五分钟时间讲讲昨天的小故事,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印象深刻的事说出来,刚开始由老师总结,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让学生试着自己总结,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完善自我。
三项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评判能力
这三个能力是有先后顺序的:认读是基础,理解是重点,评判是难点,随着学生学段的不同,我们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认读能力的培养,重点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上。课外阅读我们重点是抓默读,及由此带来的理解,在低段学生可以做最基本的判断理解能力的培养,在高、中段就要进行评判能力的培养,特别提倡和文章进行对话,从说一句感想到说一段感想,从写一段感想到写一篇感想,试着从作品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2)专项指导。①教给学生必需的读书符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四年级有读书记号的单元如:“‖、~、——、—?、△、①②③”等,在课外重点段的训练中,就可以大量训练,并多次强调,直到学生养成习惯为止。②课外阅读笔记指导。读书笔记主要有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评价型等几种。一班开始先学“摘抄型”,随着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运用归纳型和感想型的。③读法指导。精读主要放在课内阅读上,两周一次的指导课上可以进行略读训练,特别是总分结构的段落。速读法在图书馆阅读训练较好,通过速读目录,了解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2.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过程的评价
评价具有发现问题和导向的功能,我们重视过程的指导,也不能忽视对结果的反思。我们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交流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期望“量的积累,能达到质的提升”。
三、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过程中的注意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阅读习惯的养成有两种方式:强制和暗示。强制会造成打心底的反感。因此,暗示应该成为重要手段,暗示要靠氛围、靠引导、靠舍得放任。只要不打击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方式,选择内容又有何不可。对我们来说这个研究只是一个基础工程,学生只要有这个阅读意识,愿意拿起书本装装样子也行,毕竟有些学生的认读关还未过,必须面对现实,以兴趣为重,少打击、多鼓励,少制止、多引导,少要求、多举例,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体验到:快乐在书中。
2.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只有教师有了热情,转变了观念,才能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3.加强与社会、家庭合作,推动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教育分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有当三方的教育力量统一起,我们的教育效果才会达到最佳。对小城镇来说阅读意识很淡,氛围待建,浮躁的人忙于发展经济,精神培育谈的多,做的少。在学校这个教育主阵地上,除了教师的“奋力作战”,还需广大家长和 社会在行动上的合力支持。在家里家长以孩子的爱读书而自豪;在社会上评论以知识丰富为光荣。“讲学习”应该从各部门开始,让全社会都弥漫着“阅读”的味道,让阅览室不在空空荡荡,车站不在喧哗,让人们目之所及都是书,而知所闻都是新鲜资讯,惟其如此,社会的学习之风才能树立。营造全社会崇尚读书的盛风,将使学校课外阅读教育事半功倍。
一、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1.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
根据我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调查,有很多学生读了六年小学从未进过一次图书馆。大部分学生认为没什么好看的。看电视的比比皆是,看书的却寥寥无几,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当然看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信息积累,问题是没人引导,所以只停留在娱乐上,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对只管画面的依赖,而对书却漠然处之。是书不好看吗?当然不是。是学生没有在书中得到快乐的体验,电视给学生的是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快乐,或是其他丰富的信息刺激,而文字只有通过理解、想象才能发挥信息效能,既然无快乐,索然无味的事,学生当然不会去做。
2.教师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
虽然新课程实行数年了,但阅读课上:通读全文——初步感知——精读课文——总结巩固——完成练习的经典五步模式仍是屡见不鲜。况且很多老师最怕学生的个性理解,这会很费时,应试的任务根本无法完成,这又使得一些教师不得不放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1.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主要包括常规指导和专项指导
(1)常规指导。安排每两周一节活动课,一节为自由阅读课,但在自由阅读和活动中必须培养一些好的阅读习惯、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阅读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我们把这个常规称为553常规,即::
五种意识:主体意识、整体意识、问题意识、博取意识、操作意识。
学生是主角,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的阅读必须亲身实践,而不能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介绍,去推荐,去感动;新课标规定引导学生读整本书,特别是名著,书要读整本而我们教师也要面向全体,应该是全班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针对名著提问,这对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文章非常重要。记得有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文阅读中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一口气读完全文,很快了解中心;博取对今天的人来说特别重要,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所有的问题不可能是独立的,要学会联系的理解,多角度的分析,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最重要,持续不断地动力,来自于无拘无束的放松和精彩丰富的内容,兴趣一旦被压制,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学以致用,那么学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对小学生来说,要求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是不现实的,所以就需要有实践的指导和亲自的操作,从文中的新鲜事到生活中的尝试,就等于给学生另一扇“知识的实践窗”,也可以说丰富了学生的另一个生活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成为“王子、公主”,还可以成为梦寐以求的智者,乐此不疲的体验,成功的、沮丧的、新奇的,总之是与众不同的,拉近文章鱼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距离,加深了对文章的印象。
五个习惯:边读边查,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走边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留下的好习惯,我们在继承的同时,根据课本的要求将之改为查工具书或资料;思考文中的疑点、重点、特点;划出中心句或精彩的词句,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想;边走边读是针对“阅读生活”提出来的,生活即书本,平时多注意生活中发生的事,就会学到很多的生存本领。为培养此习惯,可开展“天天故事会”活动。即每天利用早读前五分钟时间讲讲昨天的小故事,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印象深刻的事说出来,刚开始由老师总结,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让学生试着自己总结,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完善自我。
三项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评判能力
这三个能力是有先后顺序的:认读是基础,理解是重点,评判是难点,随着学生学段的不同,我们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认读能力的培养,重点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上。课外阅读我们重点是抓默读,及由此带来的理解,在低段学生可以做最基本的判断理解能力的培养,在高、中段就要进行评判能力的培养,特别提倡和文章进行对话,从说一句感想到说一段感想,从写一段感想到写一篇感想,试着从作品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2)专项指导。①教给学生必需的读书符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四年级有读书记号的单元如:“‖、~、——、—?、△、①②③”等,在课外重点段的训练中,就可以大量训练,并多次强调,直到学生养成习惯为止。②课外阅读笔记指导。读书笔记主要有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评价型等几种。一班开始先学“摘抄型”,随着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运用归纳型和感想型的。③读法指导。精读主要放在课内阅读上,两周一次的指导课上可以进行略读训练,特别是总分结构的段落。速读法在图书馆阅读训练较好,通过速读目录,了解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2.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过程的评价
评价具有发现问题和导向的功能,我们重视过程的指导,也不能忽视对结果的反思。我们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交流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期望“量的积累,能达到质的提升”。
三、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过程中的注意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阅读习惯的养成有两种方式:强制和暗示。强制会造成打心底的反感。因此,暗示应该成为重要手段,暗示要靠氛围、靠引导、靠舍得放任。只要不打击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方式,选择内容又有何不可。对我们来说这个研究只是一个基础工程,学生只要有这个阅读意识,愿意拿起书本装装样子也行,毕竟有些学生的认读关还未过,必须面对现实,以兴趣为重,少打击、多鼓励,少制止、多引导,少要求、多举例,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体验到:快乐在书中。
2.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只有教师有了热情,转变了观念,才能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3.加强与社会、家庭合作,推动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教育分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有当三方的教育力量统一起,我们的教育效果才会达到最佳。对小城镇来说阅读意识很淡,氛围待建,浮躁的人忙于发展经济,精神培育谈的多,做的少。在学校这个教育主阵地上,除了教师的“奋力作战”,还需广大家长和 社会在行动上的合力支持。在家里家长以孩子的爱读书而自豪;在社会上评论以知识丰富为光荣。“讲学习”应该从各部门开始,让全社会都弥漫着“阅读”的味道,让阅览室不在空空荡荡,车站不在喧哗,让人们目之所及都是书,而知所闻都是新鲜资讯,惟其如此,社会的学习之风才能树立。营造全社会崇尚读书的盛风,将使学校课外阅读教育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