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思维稚嫩、专注度有限等原因致使在做题中出现知识负迁移、概念模糊、粗心大意等现象,这时往往会造成错题。错题看似是一种不利的、消极的因素,那么这需要老师从深层次挖掘错因,用不同的方式重现易错题,引导学生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样学生才会在有滋有味的纠错中强化思维锻炼、养成反思的习惯。而我对《小学数学易错题再利用的策略研究》是有别于普遍的“编辑错题本”的做法。而是在和学生一起与易错题过招中,积累了一系列真实可行的策略,可谓“错有错着,让错题重放异彩”,从而取得教学相长之效。
【关键词】易错题;再利用;策略
我对《小学数学易错题再利用的策略研究》课题的探索,起源于对教学直接问题的思考,经历了理——用——编的痕迹,体会到什么叫“磕磕碰碰”“拨乱反正”“坚持不懈”、终将“豁然开朗”。以下策略活化了数学易错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刨根究底,寻求对策
小学生思维稚嫩、专注度有限致使在做题中出现知识负迁移、概念模糊、粗心大意等现象,这时往往会造成错题。错题看似是一种不利的、消极的因素,如果教师寄望采用“错题——改正”这样单一循环的方式就能一劳永逸,没有从根本上挖掘错题的成因,不难想象学生还会一错再挫,越挫越怕。因此,作为教师,每次碰到学生的易错题,首要任务不是竭斯底里,而是要刨根究底,深究错的原因。在深度剖析后再寻求对策。比如:15÷( )=5:8=( )/40=( )(最简分数)=( )%。这类题目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重点考察的内容,可学生偏偏容易犯错。究其错因:1、数学概念的多种形式一起呈现,学生对除法、比、分数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到位,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无从下手。2、个别孩子受阅读能力所限,看不懂题目的意思,把题目主观的裁开来看,以为15÷( )=5。针对错因,对症下药:1、板书评讲,借助横线把题目划分为几个独立的部分。2、引导学生找到解题线索——从完整的形式入手(5:8),把5:8的另外几种相通形式标记出来:5÷8;5/8;0.625,然后对应的找到各种形式的原形进行变化。3、举一反三,师徒学着老师的样子互说解题过程,互相出同类型题目。把此类题目列入“课前一题”的出题内容,全体练习,科代表评讲。
二、分类整理,跃然纸上
易错题中,有的是由于学生粗心大意、审题不慎,而造成失误的题目,如:4:4/3;6千米:300米;150%X—9=360;十月份用电量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与十月用电量的比是( )。我把这类题目定义为“基础性知识型”。而有的是由于碰到知识的难点,难于理解掌握,综合性强、对概念理解不透、不善运用所致的错误。比如“4:5的前项加上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加上( )。”此题目是对“比的基本性质”理解的升华、典型应用。又如,“一条路,甲用4小时走完,乙用5小时走完,甲、乙速度的比是( )”这道题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只有时间,没有具体路程”的行程问题,该如何求得速度。对分数的意义不理解,没能灵活运用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此类题目我称它为“综合运用型”。然后,依这样的分类,我把每次练习、测验、作业、学生课外提问所碰到的易错题整理好,并在每道题下面加上“错因分析”、“对策”或者“同类练习”等项目。
《小学数学易错题再利用的策略研究》的研究目标除了解决“易错”外,还希望传授方法——把对付易错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让学生渐渐养成编制错题本的习惯。因此,一系列的易错题分类整理,我都以手写的形式记录,让学生看起来更有亲切感,也为孩子们接下来错题本的成型,树立榜样作用。
三、多管齐下,滚动播放
错题其实就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中,务必好好利用,让其成为师、生进步的脚手架。在本学期教学中,我班师生在“对付”易错题上都形成了习惯性的动作:
这样做是为了让错题在孩子们的学习时间里不停的滚动播放,见惯就不怪了。而且这些措施很少占用正课时间,用的是课余的边角时间。比如“课前一题”是上课铃声一响开始做,一般到老师进教室,科代表已经基本评讲完了。当然,在这必须大大的表扬一下两个得力的数学科代表,始终严格的要求同学们完成课前一题,形成“自动化”模式。“师徒任务”也是由科代表出题,用一整天课余的时间,让师徒一起完成,然后由老师提问检查。“每周小测”是在师徒利用一周的时间互相复习指定的3-4道易错题之后,用一个早读或留管课的时间,就复习范围由老师出同类题目考察,累计达标情况进行奖罚。由于是学生预先知道了考察范围,遇到困难时也有“师徒结对”这根救命稻草,加之还有奖惩同行,使之更显效果,学生热情更高。
再说说“一题多讲”。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可老师们从来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觉得这样子讲,学生应该就明白了。而易错题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出现就提示我们,老师用自以为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讲题,部分孩子也许真的明白了,而不避免有一部分孩子的那根思维跟你没在同一频道上,因此你重复讲十遍他还是不明就里。于是,我觉得可以讓同伴互说解题过程,这其实是让另一个与他频道更相仿或者更容易听得懂他的“语言”的人和他进行数学易错题上的沟通,效果可能会更好。还可以从老师角度开发“一题多讲”的尝试,意思就是,当易错题出现第一次时和易错题出现第二、第三次时,老师讲解的方式都可以有点不一样。好让一再出错的孩子找到自己更能懂的方法去接受这种易错题的“理”。比如,“把3块巧克力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 )块巧克力,每位小朋友分得这些巧克力的( ),每位小朋友分得1块巧克力的( )。”这样的题目经常犯错,就拿第一个答案来说吧,错的原因,是二年级时平均分、除法的意义没能理解透彻。第一次遇到时,在没了解学生基础情况下,我只是简单解释说按照“二年级除法意义”“分”这个动作用除法表示为3÷4=3/4,然而,再遇到时,学生会出现4÷3=4/3,这时我告诉孩子们,其实除法式子还可以说成一句话,比如,3÷4=3/4,我边指着数字的顺序边说“表示把3块巧克力平均分成4份”。聪明的孩子马上笑了,说:“如果这样列式“4÷3= 3/4”就解释为“把4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份给巧克力吃”哈哈…我顺势幽默一下:“是啊,你看因为你们的失误让题目变成了杀人凶手”“哈哈……”我来个小结“当你列出式子后,看看说出来的那句话跟题目意思是否吻合,从而检验是否做对了。”后来,我还给个别孩子介绍了一种方法:“除法式子还可以倒着讲——3÷4=3/4可以说成“每人分得多少块巧克力”,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检验所列式子是否正确。这样通过几种不同的讲题方式在不同时间出现,让孩子们因应自己的思维方式选择更能懂的解题思路。当然,上面那道题出错的原因还因为几个相似的问题同时出现,使学生不辨方向。我还通过讲故事、对比联系、圈划重点字等方式进行一题多讲,学生乐于接受。
至于“创新当堂作业批改方式”的尝试。我是这样认为的,有些题目易错的原因就是平时说得最多的“粗心大意”、“没看题目”。就此,我特意布置这类型的练习在快要放学的时候做,然后逐个批改,全对方能放学。这时就要抓心理了,孩子们都盼着自己能快点放学,于是就一放下笔马上冲开来批改,谁知急中有乱、再错再改,明显的碰运气。这学期,在这种练习时间,我要求孩子们要独立完成、仔细检查、做完举手。以一个小组为单位,哪个组举手的同学多了,老师先让哪个组的同学排队到讲台批改。有机也有危,如果你是第一组到前面批改的,全对了当然是作为第一批放学了,可如果出错了或者速度跟不上而没来得及改的,就得重新在座位上等七个组的同学都轮一遍了,再轮到你这个组了才能获得第二次批改的机会,也就是说,如果没把握好第一次全对放学的机会,那么,就要等全班轮个遍。一次的不甘、两次的不服,久而久之就都懂得了“潜规则”。用“机会 效率”的心理来敦促养成“认真读题、仔细检查”的习惯。
四、错题消消看
总复习阶段,基础知识过关固然重要,这功在平时。而“易错题”也不容忽视,这属于一块考察的短板,在基础知识过关的前提下,要想拉开距离,就必须把这块短板尽量补上。因此,我在复习阶段,把平时多管齐下,滚动播放的易错题收集打乱,手写罗列,印发给每对师徒一份。一方面,是便于师徒一起复习时有材料、有目标。另一方面,是为了在作业或练习中遇到的,而师徒都过关的易错题用“√”标记,没能过关的用“○”标记,来一次“错题消消看”,用减法的方式记录自己错题的达成度,让大家复习时更有奔头。
3. 酝酿新做法。下学期,将尝试“微信群”的舆论效应结合任务驱动来提高易错题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初步设想,每两三天在微信群里公布一道易错题,限时完成任务。孩子们利用语音功能私聊我,口述解题过程。时间到了,我在微信群里公布达成任务的“通关”王。还计划组织10位同学制作自己的“错题本”,争取养成“吃一堑长一智”的反思习惯。老师也要继续收集整理教学中的“错题集”,明确每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缺憾的地方,从而检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易错题;再利用;策略
我对《小学数学易错题再利用的策略研究》课题的探索,起源于对教学直接问题的思考,经历了理——用——编的痕迹,体会到什么叫“磕磕碰碰”“拨乱反正”“坚持不懈”、终将“豁然开朗”。以下策略活化了数学易错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刨根究底,寻求对策
小学生思维稚嫩、专注度有限致使在做题中出现知识负迁移、概念模糊、粗心大意等现象,这时往往会造成错题。错题看似是一种不利的、消极的因素,如果教师寄望采用“错题——改正”这样单一循环的方式就能一劳永逸,没有从根本上挖掘错题的成因,不难想象学生还会一错再挫,越挫越怕。因此,作为教师,每次碰到学生的易错题,首要任务不是竭斯底里,而是要刨根究底,深究错的原因。在深度剖析后再寻求对策。比如:15÷( )=5:8=( )/40=( )(最简分数)=( )%。这类题目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重点考察的内容,可学生偏偏容易犯错。究其错因:1、数学概念的多种形式一起呈现,学生对除法、比、分数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到位,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无从下手。2、个别孩子受阅读能力所限,看不懂题目的意思,把题目主观的裁开来看,以为15÷( )=5。针对错因,对症下药:1、板书评讲,借助横线把题目划分为几个独立的部分。2、引导学生找到解题线索——从完整的形式入手(5:8),把5:8的另外几种相通形式标记出来:5÷8;5/8;0.625,然后对应的找到各种形式的原形进行变化。3、举一反三,师徒学着老师的样子互说解题过程,互相出同类型题目。把此类题目列入“课前一题”的出题内容,全体练习,科代表评讲。
二、分类整理,跃然纸上
易错题中,有的是由于学生粗心大意、审题不慎,而造成失误的题目,如:4:4/3;6千米:300米;150%X—9=360;十月份用电量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与十月用电量的比是( )。我把这类题目定义为“基础性知识型”。而有的是由于碰到知识的难点,难于理解掌握,综合性强、对概念理解不透、不善运用所致的错误。比如“4:5的前项加上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加上( )。”此题目是对“比的基本性质”理解的升华、典型应用。又如,“一条路,甲用4小时走完,乙用5小时走完,甲、乙速度的比是( )”这道题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只有时间,没有具体路程”的行程问题,该如何求得速度。对分数的意义不理解,没能灵活运用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此类题目我称它为“综合运用型”。然后,依这样的分类,我把每次练习、测验、作业、学生课外提问所碰到的易错题整理好,并在每道题下面加上“错因分析”、“对策”或者“同类练习”等项目。
《小学数学易错题再利用的策略研究》的研究目标除了解决“易错”外,还希望传授方法——把对付易错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让学生渐渐养成编制错题本的习惯。因此,一系列的易错题分类整理,我都以手写的形式记录,让学生看起来更有亲切感,也为孩子们接下来错题本的成型,树立榜样作用。
三、多管齐下,滚动播放
错题其实就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中,务必好好利用,让其成为师、生进步的脚手架。在本学期教学中,我班师生在“对付”易错题上都形成了习惯性的动作:
这样做是为了让错题在孩子们的学习时间里不停的滚动播放,见惯就不怪了。而且这些措施很少占用正课时间,用的是课余的边角时间。比如“课前一题”是上课铃声一响开始做,一般到老师进教室,科代表已经基本评讲完了。当然,在这必须大大的表扬一下两个得力的数学科代表,始终严格的要求同学们完成课前一题,形成“自动化”模式。“师徒任务”也是由科代表出题,用一整天课余的时间,让师徒一起完成,然后由老师提问检查。“每周小测”是在师徒利用一周的时间互相复习指定的3-4道易错题之后,用一个早读或留管课的时间,就复习范围由老师出同类题目考察,累计达标情况进行奖罚。由于是学生预先知道了考察范围,遇到困难时也有“师徒结对”这根救命稻草,加之还有奖惩同行,使之更显效果,学生热情更高。
再说说“一题多讲”。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可老师们从来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觉得这样子讲,学生应该就明白了。而易错题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出现就提示我们,老师用自以为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讲题,部分孩子也许真的明白了,而不避免有一部分孩子的那根思维跟你没在同一频道上,因此你重复讲十遍他还是不明就里。于是,我觉得可以讓同伴互说解题过程,这其实是让另一个与他频道更相仿或者更容易听得懂他的“语言”的人和他进行数学易错题上的沟通,效果可能会更好。还可以从老师角度开发“一题多讲”的尝试,意思就是,当易错题出现第一次时和易错题出现第二、第三次时,老师讲解的方式都可以有点不一样。好让一再出错的孩子找到自己更能懂的方法去接受这种易错题的“理”。比如,“把3块巧克力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 )块巧克力,每位小朋友分得这些巧克力的( ),每位小朋友分得1块巧克力的( )。”这样的题目经常犯错,就拿第一个答案来说吧,错的原因,是二年级时平均分、除法的意义没能理解透彻。第一次遇到时,在没了解学生基础情况下,我只是简单解释说按照“二年级除法意义”“分”这个动作用除法表示为3÷4=3/4,然而,再遇到时,学生会出现4÷3=4/3,这时我告诉孩子们,其实除法式子还可以说成一句话,比如,3÷4=3/4,我边指着数字的顺序边说“表示把3块巧克力平均分成4份”。聪明的孩子马上笑了,说:“如果这样列式“4÷3= 3/4”就解释为“把4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份给巧克力吃”哈哈…我顺势幽默一下:“是啊,你看因为你们的失误让题目变成了杀人凶手”“哈哈……”我来个小结“当你列出式子后,看看说出来的那句话跟题目意思是否吻合,从而检验是否做对了。”后来,我还给个别孩子介绍了一种方法:“除法式子还可以倒着讲——3÷4=3/4可以说成“每人分得多少块巧克力”,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检验所列式子是否正确。这样通过几种不同的讲题方式在不同时间出现,让孩子们因应自己的思维方式选择更能懂的解题思路。当然,上面那道题出错的原因还因为几个相似的问题同时出现,使学生不辨方向。我还通过讲故事、对比联系、圈划重点字等方式进行一题多讲,学生乐于接受。
至于“创新当堂作业批改方式”的尝试。我是这样认为的,有些题目易错的原因就是平时说得最多的“粗心大意”、“没看题目”。就此,我特意布置这类型的练习在快要放学的时候做,然后逐个批改,全对方能放学。这时就要抓心理了,孩子们都盼着自己能快点放学,于是就一放下笔马上冲开来批改,谁知急中有乱、再错再改,明显的碰运气。这学期,在这种练习时间,我要求孩子们要独立完成、仔细检查、做完举手。以一个小组为单位,哪个组举手的同学多了,老师先让哪个组的同学排队到讲台批改。有机也有危,如果你是第一组到前面批改的,全对了当然是作为第一批放学了,可如果出错了或者速度跟不上而没来得及改的,就得重新在座位上等七个组的同学都轮一遍了,再轮到你这个组了才能获得第二次批改的机会,也就是说,如果没把握好第一次全对放学的机会,那么,就要等全班轮个遍。一次的不甘、两次的不服,久而久之就都懂得了“潜规则”。用“机会 效率”的心理来敦促养成“认真读题、仔细检查”的习惯。
四、错题消消看
总复习阶段,基础知识过关固然重要,这功在平时。而“易错题”也不容忽视,这属于一块考察的短板,在基础知识过关的前提下,要想拉开距离,就必须把这块短板尽量补上。因此,我在复习阶段,把平时多管齐下,滚动播放的易错题收集打乱,手写罗列,印发给每对师徒一份。一方面,是便于师徒一起复习时有材料、有目标。另一方面,是为了在作业或练习中遇到的,而师徒都过关的易错题用“√”标记,没能过关的用“○”标记,来一次“错题消消看”,用减法的方式记录自己错题的达成度,让大家复习时更有奔头。
3. 酝酿新做法。下学期,将尝试“微信群”的舆论效应结合任务驱动来提高易错题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初步设想,每两三天在微信群里公布一道易错题,限时完成任务。孩子们利用语音功能私聊我,口述解题过程。时间到了,我在微信群里公布达成任务的“通关”王。还计划组织10位同学制作自己的“错题本”,争取养成“吃一堑长一智”的反思习惯。老师也要继续收集整理教学中的“错题集”,明确每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缺憾的地方,从而检视自己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