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录:现代历史教学要强调学生的发展变化,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确立以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创造互动式、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时事性,打造一个高效愉悦的历史教学课堂。
关键词:历史教学 新课程 互动式 开放式
趣味性 时事性 课程资源
现代教学观重点强调学生的发展与转化,它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实践对我们而言,既是一种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学习,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尽可能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笔者感触颇多。
一、确立以课堂活动为载体的教育理念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育观和现代教育理论以转变教育观念;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群体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架构与学生经验、兴趣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其进入情境非常重要,这关系着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也很关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作学习不失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更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就改变了纯理论的讲授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学生机械的接受、生硬的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让课堂变得有活力和生气。
二、增加趣味性和时事性的历史教学
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学历史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增加历史史料的趣味性。对于中学历史教材,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教材是很枯燥的,缺乏故事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代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了内容的连贯性。其次,与时事相联系。现在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现在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要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的“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三、创造互动式的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往往是将编剧、导演、主演等角色集于一身,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的却是“群众演员”,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嘴操纵着整个教学过程。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再担任“主演”,而仅仅作为“导演”,变“填鸭式”的简单灌输为“引导”,把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潜在的禀赋可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是,这种互动也要求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应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构建开放性的历史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依靠的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单一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厌倦,更谈不上激情与创新了。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一般来说,凡富有兴趣的东西,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当然也多能引起人们的思维和联想,学生有了兴趣,想学、愿学,再加上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了。
1.利用情感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意识。历史现象有好有坏、历史事件有美有丑、历史人物有善有恶,具有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知识,要饱含感情,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内心的共鸣。要使学生情感上随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美丑与善恶而爱憎分明,情绪上随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波动。置身于这种历史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很大的激发。
2.充分利用当地历史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充分发掘当地历史资源并有机地和课程结合起来,重新构建新的、独特的课程综合资源,提升教材层次。这样更加符合本地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没有课程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只依靠课本仅有的内容,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难以调动,其主体地位就难以保证,“以学生为本”也就成为纸上谈兵。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今,科技的现代化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中多媒体教学具有趣味性、知识性、直观性等特点,深受师生的喜爱。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画面,精心编制的录音录像剪辑,取代了教师冗长琐碎的陈述。多媒体技术中的超级链接,随时可去网上搜索与本堂课有关的知识,从而让教学真正冲出课堂,走向开放。利用实物投影仪对出土文物以及各类图表进行投影,让学生直接感受历史的真实,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
历史课程标准的新教材为转变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教材完全体现了新课程新标准的理念,删繁就简、图文并茂、结构新颖。实践证明,要改变中学历史课“满堂灌,使人倦”的局面,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并探索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开放性教学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新课程 互动式 开放式
趣味性 时事性 课程资源
现代教学观重点强调学生的发展与转化,它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实践对我们而言,既是一种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学习,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尽可能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笔者感触颇多。
一、确立以课堂活动为载体的教育理念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育观和现代教育理论以转变教育观念;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群体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架构与学生经验、兴趣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其进入情境非常重要,这关系着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也很关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作学习不失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更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就改变了纯理论的讲授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学生机械的接受、生硬的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让课堂变得有活力和生气。
二、增加趣味性和时事性的历史教学
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学历史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增加历史史料的趣味性。对于中学历史教材,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教材是很枯燥的,缺乏故事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代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了内容的连贯性。其次,与时事相联系。现在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现在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要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的“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三、创造互动式的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往往是将编剧、导演、主演等角色集于一身,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的却是“群众演员”,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嘴操纵着整个教学过程。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再担任“主演”,而仅仅作为“导演”,变“填鸭式”的简单灌输为“引导”,把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潜在的禀赋可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是,这种互动也要求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应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构建开放性的历史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依靠的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单一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厌倦,更谈不上激情与创新了。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一般来说,凡富有兴趣的东西,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当然也多能引起人们的思维和联想,学生有了兴趣,想学、愿学,再加上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了。
1.利用情感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意识。历史现象有好有坏、历史事件有美有丑、历史人物有善有恶,具有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知识,要饱含感情,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内心的共鸣。要使学生情感上随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美丑与善恶而爱憎分明,情绪上随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波动。置身于这种历史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很大的激发。
2.充分利用当地历史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充分发掘当地历史资源并有机地和课程结合起来,重新构建新的、独特的课程综合资源,提升教材层次。这样更加符合本地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没有课程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只依靠课本仅有的内容,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难以调动,其主体地位就难以保证,“以学生为本”也就成为纸上谈兵。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今,科技的现代化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中多媒体教学具有趣味性、知识性、直观性等特点,深受师生的喜爱。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画面,精心编制的录音录像剪辑,取代了教师冗长琐碎的陈述。多媒体技术中的超级链接,随时可去网上搜索与本堂课有关的知识,从而让教学真正冲出课堂,走向开放。利用实物投影仪对出土文物以及各类图表进行投影,让学生直接感受历史的真实,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
历史课程标准的新教材为转变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教材完全体现了新课程新标准的理念,删繁就简、图文并茂、结构新颖。实践证明,要改变中学历史课“满堂灌,使人倦”的局面,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并探索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开放性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