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品教学利用身边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优化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教与学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一、故事引入,产生动机。二、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三、创设真实情境,启发学生自悟。四、注重情感熏陶,优化行为习惯的养成。五、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动”起来。
【关键词】产生动机模拟情感生活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创新,综合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优化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教与学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以下浅谈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故事引入,产生动机
心里学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多种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而产生学习动机。思品教材本身就图文并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阅读,聆听等方法感知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学习《静悄悄,别打扰》让学生练习实际想一想,当你写作业或睡觉时,被别人打扰,你的心里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通过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懂得了不打扰别人,是讲文明,讲礼貌,遵守公德,心中有他人的具体表现。如教学《说谎话,害处大》就是引用故事《狼来了》导入的,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知道了说换害处大,害人也害己。总之有了良好的开端,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
品德与社会课程一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教材所生成的教育话题和范例,是以学生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对话中的学生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因此我们要让教材中的学生和教室中的学生形成“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验、感悟社会,获得真切的感受。如在教学《纸的心声》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讨论生活中浪费纸的现象以后现场表演“纸的心声”,再现学生浪费纸的情景,让学生聆听小纸片的哭诉,体验小纸片被抛弃后的心痛,用拟人的手法使学生受到真实情境的感染,认识到纸的来之不易,唤醒学生节约用纸的意识。
三、创设真实情境,启发学生自悟
让思品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尝试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可以特意离开教室几分钟,让大家自习。教师离开后,学生有做作业的、画画的、看书的、讲笑话的、做游戏的,等等。几分钟后教师回到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不对?别人在干什么,谁值得我们学习?谁还需要改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剖析,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注重情感熏陶,优化行为习惯的养成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思品课在强调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情感的熏陶。老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得到理性知识。如教学《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主题时,课前先了解学生平时喜欢玩什么游戏?这种游戏有什么规则,课堂上,先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喜欢的游戏,接着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游戏,在不强调游戏规则的前提下,让学生做一做,感受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状况,指导学生分别找一找身边的规则——家庭中中的规则、学校里的规则、马路上的规则、商店里的规则、小区里的规则等等。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设想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会怎样?然后让学生自我评价,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守规则的,最后教师列举由于人们不守规则而酿成悲剧的例子。播放交通事故的录像,让学生强烈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是多么的重要。通过这样的事例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使学生自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五、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动”起来
在《大自然真美丽》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走进“公园”开展“亲亲大自然”活动,让孩子们呼吸清新的空气,告诉他们大自然很美丽,但很脆弱,只有好好保护自然环境,才能呼吸到这样清新的空气。让孩子们在体验中认识到绿色植物需要大家的共同保护,认识到随意采摘、乱扔纸屑、随意吐痰都是让人鄙视的行为,都是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最后总结出:管好自己,做好宣传。我们还在公园进行“捡垃圾比赛”的活动。
总之,教无定法,所以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时,我们一定要明确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优化课堂结构,加强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完美结合,不断地去总结、去实践,相信《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产生动机模拟情感生活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创新,综合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优化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教与学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以下浅谈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故事引入,产生动机
心里学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多种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而产生学习动机。思品教材本身就图文并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阅读,聆听等方法感知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学习《静悄悄,别打扰》让学生练习实际想一想,当你写作业或睡觉时,被别人打扰,你的心里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通过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懂得了不打扰别人,是讲文明,讲礼貌,遵守公德,心中有他人的具体表现。如教学《说谎话,害处大》就是引用故事《狼来了》导入的,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知道了说换害处大,害人也害己。总之有了良好的开端,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
品德与社会课程一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教材所生成的教育话题和范例,是以学生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对话中的学生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因此我们要让教材中的学生和教室中的学生形成“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验、感悟社会,获得真切的感受。如在教学《纸的心声》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讨论生活中浪费纸的现象以后现场表演“纸的心声”,再现学生浪费纸的情景,让学生聆听小纸片的哭诉,体验小纸片被抛弃后的心痛,用拟人的手法使学生受到真实情境的感染,认识到纸的来之不易,唤醒学生节约用纸的意识。
三、创设真实情境,启发学生自悟
让思品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尝试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可以特意离开教室几分钟,让大家自习。教师离开后,学生有做作业的、画画的、看书的、讲笑话的、做游戏的,等等。几分钟后教师回到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不对?别人在干什么,谁值得我们学习?谁还需要改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剖析,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注重情感熏陶,优化行为习惯的养成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思品课在强调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情感的熏陶。老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得到理性知识。如教学《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主题时,课前先了解学生平时喜欢玩什么游戏?这种游戏有什么规则,课堂上,先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喜欢的游戏,接着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游戏,在不强调游戏规则的前提下,让学生做一做,感受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状况,指导学生分别找一找身边的规则——家庭中中的规则、学校里的规则、马路上的规则、商店里的规则、小区里的规则等等。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设想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会怎样?然后让学生自我评价,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守规则的,最后教师列举由于人们不守规则而酿成悲剧的例子。播放交通事故的录像,让学生强烈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是多么的重要。通过这样的事例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使学生自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五、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动”起来
在《大自然真美丽》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走进“公园”开展“亲亲大自然”活动,让孩子们呼吸清新的空气,告诉他们大自然很美丽,但很脆弱,只有好好保护自然环境,才能呼吸到这样清新的空气。让孩子们在体验中认识到绿色植物需要大家的共同保护,认识到随意采摘、乱扔纸屑、随意吐痰都是让人鄙视的行为,都是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最后总结出:管好自己,做好宣传。我们还在公园进行“捡垃圾比赛”的活动。
总之,教无定法,所以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时,我们一定要明确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优化课堂结构,加强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完美结合,不断地去总结、去实践,相信《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