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头打家具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1980年结婚的,当时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工薪族”能有一间平房就很不错了。十平方米左右的面积放不了几件家具,床是必不可少的,加上衣柜、酒柜、折叠桌,顶多再来一对沙发。
  那年代还是计划经济,几乎所有的物品都得凭票供应,家具也是如此。新婚夫妇凭结婚证只允许买一件(床或衣柜二选一),而且还要登记排队,每个季度发一次货。有个朋友非得要家具五厂的蜂皇牌大衣柜,结果从当年年底一直等到来年的国庆节也没买上。
  我和未婚妻商议,决定自己动手打家具。这样虽然麻烦一点,可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根据房子大小设计家具的尺寸,风格和样式可以自己做主。
  家里存了点旧木料,还是水曲柳,质地挺不错,可惜数量太少。我掂量了一下,作为主料放在大衣柜和酒柜的“前脸”上,倒是绰绰有余。于是,又托人买了些普通的松木,用作“后背”立柱以及横撑、樘板、抽屉等辅料。
  我参加工作之前曾经有一段学工劳动的经历,对木工活并不陌生,拉锯、推刨、拼板、凿榫都干过。可这毕竟是结婚家具,不敢逞能。于是,我找到单位的两名木匠师傅,都是平时不错的哥们儿,请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帮忙指点。就这样,一个多月工夫,大衣柜、酒柜和床都打好了。
  那时候百姓住房普遍都不宽裕,有一种折叠桌打开了能四个人用,收拢后只占半尺宽空间,它成为了新婚家庭的必备品。这东西不难买,可价格却是我两个多月的工资。我急中生智,托同学联系上了生产厂家,以成本价买到一副电镀桌腿儿,自己用木料拼接桌面。做好后一算账,节省了将近三分之二的钱。
  就差一对沙发了。我从图书馆借了几本参考书,又到市场上做了一番调研。家用沙发分中、西两种样式,前者的特点是实木框架全部裸露在外,造型简洁轻盈明快,海绵坐垫可以更换,冬暖夏凉,四季皆宜;后者则是用皮革或布料将木结构全部包起来,因此特别厚实稳重,不仅舒适,而且坚固耐用。
  手头只剩一堆杂木零头,做中式的外观难以保证;而西式沙发对木料质量要求不高,包上面料正好扬长避短。不过,听说包面料的难度不小,是成败的关键。再三权衡后,我决定尝试一下。
  每天下班回家,我都要锛凿斧锯地干上几个小时,公休日更是从早忙到晚。沙发框架完成了,我又买来弹簧分别装在底座和靠背上。包面料之前先裹上一层麻袋片,空隙处用棕毛填充,扶手也垫上了海绵。此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我选用了物美价廉的化纤面料,这活儿得请母亲帮忙。她老人家虽然会裁剪服装,可做沙发还是头一回,为稳妥起见,依照不同部位用报纸剪了样子,像拼图一样摆了好半天,这才正式动手。
  踢过足球的人都知道,一个球当年是一块块皮子缝制成的。最后一块怎么收针呢?那就是技术的含金量了,给沙发包面料也是同样道理。母亲白天做家务,晚上在灯下忙活,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终于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婚礼那天,宾客们对我的家具很感兴趣,尤其是那对沙发,听说是我们娘儿俩自己打的,更是啧啧称奇。
其他文献
传说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有一年朝廷开科考,张九龄中头榜,皇帝将他招为驸马。  当时张九龄的家乡正遭水灾,双亲离乡逃难而去,音信全无。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双亲下落,便将父母接到京城。厨师烹制了一道菜,是四个炸透并浇以汤汁的大肉丸子。张九龄询问菜的含义,厨师答道:此菜有“四喜”。一喜,老爷金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阖家团圆。  张九龄连连称赞,便说:干脆叫它“四喜丸子
常吃的鸡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快大型”白羽肉鸡,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快速长大的肉鸡,不产蛋,一般笼养四十多天就要屠宰;第二类是地方品种鸡,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土鸡、柴鸡,生长周期相对较长,既下蛋又可食其肉,比如深受大家喜爱的乌鸡、三黄鸡等;第三类是“淘汰”蛋鸡,产蛋一年多后会被淘汰,屠宰卖肉。  肉鸡口感细嫩,适合快炒  肉鸡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钙的含量上,高于土鸡。全国各地的肉鸡品种和饲料成
1983年9月,我考入内蒙古管理干部学院文学班,欣喜之余,写下一首诗。当这首小诗发表在某家刊物上时,我发现边上还有一位熟悉我的画家孟喜元先生配的插图:一个身穿西装,背着书包的中年人。其实老孟了解我,那时的我并不穿西装,他是凭着自己的想象创作出来的。  1984年3月,已经上了一个学期课程的我,和来自文化系统的在职同学们在一个班里学习交流。班里多数人是来自文艺团体的帅男靓女,一看穿戴就显得不同于普通
常常会想起一种声音,一种回荡在天井里的美丽声音,有时这声音会进入我的梦境,把我的梦也滋润得分外美好。这声音,就是邮递员送汇款通知单的吆喝声———“陆秀芳,图章!”  “陆秀芳”是我母亲的名字,很美,也叫得响,夹杂着邮递员奔波大街小巷的热烈,在我家的天井里回荡。江南人家的天井很高很深,真如同一口井一样。夏天有蜻蜓误入,常常绕着天井的四壁飞得晕头转向,许久许久方能逃脱。邮递员的声音也在天井里飞啊飞的,
厨房新手做菜时,很容易把调料放多。可用下述方法进行补救。  盐放多放点糖或者少量味精来调和一下。如果煲汤,不妨将一些洗净的生土豆切片,或者把一块水豆腐切成若干小块放入,便可使汤味变淡。大米也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将一把大米用布包好放入汤内,同样可达到调和效果。  醋放多比较快捷的方法是加适量白糖,即可调和过酸的口味。如果不是白汁菜,比如三元白汁鸡等,可将一只松花蛋剥壳捣烂后放入,这样能有效地减少酸味。
1953年的盛夏,我们领到高小毕业证书后,填完了报考初中的表格,学校宣布放假一周,让考生回家做好迎考准备,一周后到校集合统一到旗里参加升学考试。  我们村里包括我在内共有四名考生,其他三名考生家境殷实,家长们信心满满地准备杀猪宰羊,大办升学宴,还忙着给孩子添置新衣新被,打点行装,一派喜气繁忙的景象。而我家却无声无息,一片沉寂。父亲体弱多病,是个半拉子农民;母亲“三寸金莲”,下不了田,只能操持家务。
这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  一天中午,镇长的秘书来到了我家,他说:“我们镇长请你去吃饭呢。”  我有些莫名其妙,甚至还有点紧张。镇长为什么要请我去吃饭?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镇长秘书看出我的心思,说:“没有什么要紧的,去了你就知道了。”我忐忑不安地坐上镇长秘书的摩托车去了镇里。  不一会儿,我走进了镇长的办公室。办公室里有十几个人,我们村的书记还有村主任也在。看到我走进去,立刻都站了起来,
都说军队是座大熔炉,我就曾在这座大熔炉里锤炼、洗礼过。  上世纪60年代初,高中毕业不久的我,响应祖国号召,光荣应征入伍。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坐上火车,随着阵阵车轮滚动和声声汽笛长鸣,一路东去,到胶东驻军某部,当上了通信兵。我当时心想,既然当兵,就要当好兵,就得不怕苦和累,不惜流血汗。  通信兵的军事训练主要分两项,即室内训练与室外训练。室外训练,必须身背七十多斤重的军用小型电台急行军,还得边走边与其
我于上世纪80年代初成家,比同龄人迟了好几年。我们一家三口住在绍兴钢铁厂分配的小屋里,才10平方米多一点儿。儿子小,不能进托儿所,我们夫妻又都是白天的班,谁来看管孩子成了难题。远在乡下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便毫不犹豫地来帮我们带孩子。  母亲的到来,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却也使得家里的居住形势更加严峻。经过冥思苦想,我对房间布局作了大调整,硬是给母亲安置了一张单人小床。母亲的小床和我们双人床的一端,紧
家里的那对米面盒,是父母结婚后跟爷爷分家时,母亲跟二叔换来的。分家那天,母亲签完“分书”后,与二叔商量用十斤麦子换已经分给了他的那对米面盒。那个年月,十斤麦子远比两个木盒子重要得多,二叔很痛快地答应了。父亲却挺不高兴,埋怨了好几天。  所谓米面盒,就是过去用以盛放食物的食盒。我们老家有个习俗,结婚当天,男方迎娶新娘子时,必须要带上这样一对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装上面粉,另一个装上大米,新娘子要揭开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