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大河,山东省泰安市人。地理学家,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计划科学指导组成员。国际极地年2007~2008联合委员会委员。WMO国际极地年2007~2008跨委员会工作组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先后主持了《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迄今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12部。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
地球上大气、海洋、陆地和冰冻圈构成了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源。同时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抗御自然灾害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各种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应对灾害。有效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近些年,全球频繁出现重特大自然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十分严重。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底地震引发海啸,瞬间致使从印度尼西亚到非洲东部沿海的印度洋周边地区30多万人死亡,造成14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05年。强台风“卡特里娜”登陆美国。造成了11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50亿美元。2005年10月。巴基斯坦的强烈地震又造成8万多人死亡。
2006年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自然灾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月下半月,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频繁发生暴风雪和寒流。其中仅在欧洲地区就造成300多人死亡。2~5月。全球许多国家均遭强度不同的暴雨袭击。一些地区还引发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其中2月17日菲律宾东部因连续暴雨诱发严重泥石流灾害致1800多人丧生。4月下旬巴基斯坦中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9.5℃,高温热浪造成至少137人死亡。5月15日。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约400千米的墨拉比火山开始爆发。7月上旬,美国加利福尼亚洲持续高温热浪,141人死亡。并造成严重的电力和能源紧张。7月17日,印尼爪哇岛南部海岸海底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袭击爪哇南部沿海一带,导致668人遇难,287人失踪。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国气候异常多变,灾害频发,与去年同期相比。除干旱面积偏小外。暴雨、雷电、台风、沙尘暴、低温冻害、雪灾、酸雨均偏重。截至目前。因上述各种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泥石流等衍生灾害已造成138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亿元。由于持续干旱少雨。2006年5月下旬我国东北林区发生了多起特大森林火灾,持续时间长,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特别是7月中旬以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国接连两次遭受强台风袭击,其中今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引发的洪涝灾害造成612人死亡。208人失踪。台风“格美”又使得福建、江西、广东、安徽、湖南出现暴雨洪涝、山洪和山地灾害。严重且频发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特别是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一些地区的自然灾害为什么又会在一段时期内集中发生。这都需要科学、客观的分析。
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同时它与地球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紧密联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由大气、海洋、岩石、生物、冰雪等多个圈层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每一个部分都处在变化之中,一些变化缓慢而温和,另一些变化短暂而剧烈。剧烈变化所形成的巨大能量瞬间爆发。形成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和地震、火山等。继而导致灾害。由于地球系统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非常复杂和多样,各类自然灾害都会不同程度的通过地球系统的子系统如大气、海洋等进行衍生和叠加。火山地震会导致海啸和气候变化,暴雨会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干旱容易引起森林草原火灾等,这就使得防御自然灾害成为人类一项长期不得不面对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2006年我国自然灾害较多、较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强度偏强。例如暴雨、大暴雨出现的频率比以往增加。台风强度增强、登陆台风的破坏性增强、移动路径异常。加之与其他天气系统配合。容易导致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强降雨。引发严重的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二是2006年冬春季和初夏气候系统的异常。冬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偏高,使得东亚季风活动加强,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强。从而增加了向我国大陆输送的水汽,同时诱导台风频繁发生,并增加了登陆和西行的几率。然而。虽然2006年我国遭受的自然灾害比常年同期偏重。但并不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年份。截至目前。台风造成的灾害损失虽然是自1997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但1996年的台风损失和死亡人数都比2006年严重得多。此外。暴雨洪涝造成的影响范围与造成的损失也远比1998年要小。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地认识地球、认识自然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由浅入深的过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我们就能够不断揭示自然变化的规律。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面对自然灾害,如果不是依靠科学的力量,而是寄希望于迷信和巫术或者伪科学。人类只能愈受其害。只有科学地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探索其发生的规律,人类才能够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胡锦涛同志指出。防御自然灾害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共同问题。严重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科学应对。积极防御。
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虽然台风、暴雨、地震、火山等的强度、频次并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但是灾害造成的损失大小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以及社会制度相关的防灾减灾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都充分表明,经济越发展,综合国力越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综合实力就越强。重特大自然灾害的人员伤亡程度就越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我国先后发射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建成了由近百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000多个自动气象站组 成的先进气象监测系统,我国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中期数值预报可用时效达到6天,气候与气候变化预测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台风路径的预报。预报误差半径比以前显著减小,预报时效也明显增加。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也取得巨大成就。在全国建立了先进的地震数据信息通信网络。近年来,又建设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大江大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水利设施在抗击严重洪涝灾害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家10多个部委联合成立了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建立了包括灾前预报预防、灾中救援以及灾后重建措施等相对比较完备的应急预案,极大地提高了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和响应能力。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在逐渐下降,因灾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持续下降。从长期来看,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加大在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预报预测、防灾减灾措施等方面的科技研发投入,加快交通、通信、电力基础设施特别是与减灾密切相关的海防、堤坝、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以有效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
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必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事实证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加重了自然灾害。特别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化石能源燃烧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逐渐增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淡水资源日益匮乏,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平面上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设,节约资源能源。要尊重自然规律,调整工业特别是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工程建设布局。要未雨绸缪,加强规划。科学设计。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
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研究、监测、预报和预警水平。用不断发展的科学认识自然。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防灾减灾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我国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极端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当前,科学水平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能力距离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仍有差距,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并且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预警信息传递仍然是广大农村、山区、海岛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研究,发展先进的天基、空基、海基和地基探测技术和地球系统预测预报模式系统。通过对地球系统各个圈层的实时监测。收集大气、海洋、陆面、冰雪、植被等演变的信息,进一步强化信息共享。提高和改进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灾害的监测预测预报能力。必须加快建设更加快速有效的应急体系,加强预警信息传播。尽最大努力使灾害预警实时到达所有受灾害影响的群众。为防御自然灾害,挽救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要在全社会广泛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既要切实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也要避免“天灾迷信”造成的社会恐慌。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先后主持了《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迄今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12部。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
地球上大气、海洋、陆地和冰冻圈构成了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源。同时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抗御自然灾害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各种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应对灾害。有效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近些年,全球频繁出现重特大自然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十分严重。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底地震引发海啸,瞬间致使从印度尼西亚到非洲东部沿海的印度洋周边地区30多万人死亡,造成14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05年。强台风“卡特里娜”登陆美国。造成了11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50亿美元。2005年10月。巴基斯坦的强烈地震又造成8万多人死亡。
2006年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自然灾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月下半月,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频繁发生暴风雪和寒流。其中仅在欧洲地区就造成300多人死亡。2~5月。全球许多国家均遭强度不同的暴雨袭击。一些地区还引发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其中2月17日菲律宾东部因连续暴雨诱发严重泥石流灾害致1800多人丧生。4月下旬巴基斯坦中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9.5℃,高温热浪造成至少137人死亡。5月15日。印尼首都雅加达以东约400千米的墨拉比火山开始爆发。7月上旬,美国加利福尼亚洲持续高温热浪,141人死亡。并造成严重的电力和能源紧张。7月17日,印尼爪哇岛南部海岸海底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袭击爪哇南部沿海一带,导致668人遇难,287人失踪。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国气候异常多变,灾害频发,与去年同期相比。除干旱面积偏小外。暴雨、雷电、台风、沙尘暴、低温冻害、雪灾、酸雨均偏重。截至目前。因上述各种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泥石流等衍生灾害已造成138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亿元。由于持续干旱少雨。2006年5月下旬我国东北林区发生了多起特大森林火灾,持续时间长,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特别是7月中旬以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国接连两次遭受强台风袭击,其中今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引发的洪涝灾害造成612人死亡。208人失踪。台风“格美”又使得福建、江西、广东、安徽、湖南出现暴雨洪涝、山洪和山地灾害。严重且频发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特别是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一些地区的自然灾害为什么又会在一段时期内集中发生。这都需要科学、客观的分析。
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同时它与地球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紧密联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由大气、海洋、岩石、生物、冰雪等多个圈层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每一个部分都处在变化之中,一些变化缓慢而温和,另一些变化短暂而剧烈。剧烈变化所形成的巨大能量瞬间爆发。形成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和地震、火山等。继而导致灾害。由于地球系统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非常复杂和多样,各类自然灾害都会不同程度的通过地球系统的子系统如大气、海洋等进行衍生和叠加。火山地震会导致海啸和气候变化,暴雨会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干旱容易引起森林草原火灾等,这就使得防御自然灾害成为人类一项长期不得不面对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2006年我国自然灾害较多、较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强度偏强。例如暴雨、大暴雨出现的频率比以往增加。台风强度增强、登陆台风的破坏性增强、移动路径异常。加之与其他天气系统配合。容易导致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强降雨。引发严重的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二是2006年冬春季和初夏气候系统的异常。冬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偏高,使得东亚季风活动加强,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强。从而增加了向我国大陆输送的水汽,同时诱导台风频繁发生,并增加了登陆和西行的几率。然而。虽然2006年我国遭受的自然灾害比常年同期偏重。但并不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年份。截至目前。台风造成的灾害损失虽然是自1997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但1996年的台风损失和死亡人数都比2006年严重得多。此外。暴雨洪涝造成的影响范围与造成的损失也远比1998年要小。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地认识地球、认识自然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由浅入深的过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我们就能够不断揭示自然变化的规律。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面对自然灾害,如果不是依靠科学的力量,而是寄希望于迷信和巫术或者伪科学。人类只能愈受其害。只有科学地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探索其发生的规律,人类才能够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胡锦涛同志指出。防御自然灾害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共同问题。严重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科学应对。积极防御。
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虽然台风、暴雨、地震、火山等的强度、频次并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但是灾害造成的损失大小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以及社会制度相关的防灾减灾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都充分表明,经济越发展,综合国力越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综合实力就越强。重特大自然灾害的人员伤亡程度就越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我国先后发射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建成了由近百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000多个自动气象站组 成的先进气象监测系统,我国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中期数值预报可用时效达到6天,气候与气候变化预测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台风路径的预报。预报误差半径比以前显著减小,预报时效也明显增加。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也取得巨大成就。在全国建立了先进的地震数据信息通信网络。近年来,又建设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大江大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水利设施在抗击严重洪涝灾害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家10多个部委联合成立了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建立了包括灾前预报预防、灾中救援以及灾后重建措施等相对比较完备的应急预案,极大地提高了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和响应能力。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在逐渐下降,因灾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持续下降。从长期来看,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加大在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预报预测、防灾减灾措施等方面的科技研发投入,加快交通、通信、电力基础设施特别是与减灾密切相关的海防、堤坝、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以有效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
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必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事实证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加重了自然灾害。特别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化石能源燃烧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逐渐增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淡水资源日益匮乏,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平面上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设,节约资源能源。要尊重自然规律,调整工业特别是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工程建设布局。要未雨绸缪,加强规划。科学设计。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
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研究、监测、预报和预警水平。用不断发展的科学认识自然。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防灾减灾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我国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极端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当前,科学水平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能力距离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仍有差距,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并且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预警信息传递仍然是广大农村、山区、海岛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研究,发展先进的天基、空基、海基和地基探测技术和地球系统预测预报模式系统。通过对地球系统各个圈层的实时监测。收集大气、海洋、陆面、冰雪、植被等演变的信息,进一步强化信息共享。提高和改进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灾害的监测预测预报能力。必须加快建设更加快速有效的应急体系,加强预警信息传播。尽最大努力使灾害预警实时到达所有受灾害影响的群众。为防御自然灾害,挽救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要在全社会广泛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既要切实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也要避免“天灾迷信”造成的社会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