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也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现在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那么怎样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知不觉的感悟数学的真谛呢?这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去学好数学。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把身边的问题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呢?
笔者主要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
下面笔者通过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1.实例一
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中,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道“走了多远?”的问题,在问题中首先规定从起点开始向左记为正,向右记为负,让每一位同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想走的方向和步数。
(学生A):我向左走了3步,再向右走2步,离起点有多远?
(学生B):我先向右走10步,再向左走10步,离起点有多远?同学们此时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这时笔者逐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和答案,写出加法算式,导出加法法则,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把本来沉闷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通过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2.实例二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整式的加减”一节中讲到“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问题,在讲课时,笔者拿出一小袋硬币。对同学们说:“谁能帮我数一数这一共有多少钱?”这时,学生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
学生一: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二分钟后)数出一共6.6元。
学生二: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三分钟后)数出一共6.6元。
学生三: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一分二十秒)数出也是6.6元。
这时,笔者及时的提出问题:如果这是满满的一大盒,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笔者又及时提问:“为什么?”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这时笔者就与同学们一起比较,从而自然的引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才能使学生获取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3.实例三
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实用型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可以利用多媒体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并分别配各种颠簸沉重的声音及轻快的声音。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然后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然后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这样制造了圆形轮子,轮子的形状与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可初步体会科学来源于实践又还源于实际生活的道理。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但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觉不到数学的作用。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应努力提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数学并非仅仅是一堆知识,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应把学数学作为一种过程。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思维能力也才能进一步发展。
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笔记本上,用在联欢会、文艺晚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等,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时,他们便发现需要数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抓住学习要点。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辅导支持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这个工具来进行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并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动的数学活动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数学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好的实际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很熟悉,数学知识离我们很近。
总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教师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设计优质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去学好数学。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把身边的问题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呢?
笔者主要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
下面笔者通过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1.实例一
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中,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道“走了多远?”的问题,在问题中首先规定从起点开始向左记为正,向右记为负,让每一位同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想走的方向和步数。
(学生A):我向左走了3步,再向右走2步,离起点有多远?
(学生B):我先向右走10步,再向左走10步,离起点有多远?同学们此时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这时笔者逐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和答案,写出加法算式,导出加法法则,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把本来沉闷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通过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2.实例二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整式的加减”一节中讲到“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问题,在讲课时,笔者拿出一小袋硬币。对同学们说:“谁能帮我数一数这一共有多少钱?”这时,学生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
学生一: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二分钟后)数出一共6.6元。
学生二: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三分钟后)数出一共6.6元。
学生三: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一分二十秒)数出也是6.6元。
这时,笔者及时的提出问题:如果这是满满的一大盒,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笔者又及时提问:“为什么?”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这时笔者就与同学们一起比较,从而自然的引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才能使学生获取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3.实例三
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实用型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可以利用多媒体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并分别配各种颠簸沉重的声音及轻快的声音。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然后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然后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这样制造了圆形轮子,轮子的形状与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可初步体会科学来源于实践又还源于实际生活的道理。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但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觉不到数学的作用。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应努力提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数学并非仅仅是一堆知识,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应把学数学作为一种过程。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思维能力也才能进一步发展。
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笔记本上,用在联欢会、文艺晚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等,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时,他们便发现需要数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抓住学习要点。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辅导支持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这个工具来进行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并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动的数学活动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数学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好的实际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很熟悉,数学知识离我们很近。
总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教师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设计优质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