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的有关生物学的重大发现和创造就是经历了反复的实验而获得的成果。因此,培养高中生生物探究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内容,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目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探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09-01
前言:生物实验探究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因此,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生物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素养,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新颖的教学手段,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细致地设计教学内容,从每一个教学环节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本文结合自身笔者教学经验,对培养高中生生物实验探究能力提出了具体策略,希望促进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实验探究兴趣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开始,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才会对生物科学实验探究产生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事实证明,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是科学实验类科目学习的重要前提。兴趣来源于自信,学生有了良好的自信心,故而也就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这种兴趣会不断激励着学生自觉地进行实践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例如,在探究“蛆叫在什么样的物体表而爬的快”一节实验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对蚯蚓的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在学生对蚯蚓的外形特征有所了解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将蚯蚓分别放在一块硬纸板和一块光滑的玻璃板上,学生通过观察蚯蚓在不同地面上的运动,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行比在光滑的硬纸板上爬行的速度要快很多,原因是蚯蚓借助硬纸板粗糙的表面,展开体节和刚毛,才能尽情地快速爬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学会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用科学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探索,通过运用生活化的探究性实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认真观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兴趣,对培养学生生物实验探究能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辅助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做辅助,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很大作用。通过多媒体的动态、声音、图像等逻辑链接,呈现给生动、具体、形象、丰富有趣的生物活动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等过程,清晰地理解了生物科学的规律和原理。多媒体教学的生动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比教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比如,“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很难在实验室里完成且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声音、图像等传输效果,使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于较抽象或难度较大的实验,或是实验室不能达到的都可以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生物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实验的乐趣,从而掌握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并养成乐于探究生物奥秘的兴趣和习惯
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领域中的任何重大发现和创造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探究之后才得出的结果。所以,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自身做好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首要条件。其次,鼓励学生利用科学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新的设计甚至改进。再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评价、交流、讨论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生物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的活动课和活动内容,这对教师开展探究性实验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将原来的鉴定生物组织性的实验改为检测生物组织的探究性实验,大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和探究性实验机遇,更加有利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性学习探究。即让学生自己去翻阅资料,自己选择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中有了进步和发现,就会更加热爱探究性实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四、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合理利用新课程改编下的教材内容,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探索,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探究兴趣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不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在教学应用中有计可施,并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科学素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吸引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探究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文宗.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生物学杂志,2001,(6):37-38.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探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09-01
前言:生物实验探究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因此,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生物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素养,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新颖的教学手段,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细致地设计教学内容,从每一个教学环节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本文结合自身笔者教学经验,对培养高中生生物实验探究能力提出了具体策略,希望促进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实验探究兴趣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开始,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才会对生物科学实验探究产生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事实证明,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是科学实验类科目学习的重要前提。兴趣来源于自信,学生有了良好的自信心,故而也就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这种兴趣会不断激励着学生自觉地进行实践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例如,在探究“蛆叫在什么样的物体表而爬的快”一节实验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对蚯蚓的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在学生对蚯蚓的外形特征有所了解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将蚯蚓分别放在一块硬纸板和一块光滑的玻璃板上,学生通过观察蚯蚓在不同地面上的运动,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行比在光滑的硬纸板上爬行的速度要快很多,原因是蚯蚓借助硬纸板粗糙的表面,展开体节和刚毛,才能尽情地快速爬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学会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用科学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探索,通过运用生活化的探究性实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认真观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兴趣,对培养学生生物实验探究能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辅助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做辅助,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很大作用。通过多媒体的动态、声音、图像等逻辑链接,呈现给生动、具体、形象、丰富有趣的生物活动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等过程,清晰地理解了生物科学的规律和原理。多媒体教学的生动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比教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比如,“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很难在实验室里完成且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声音、图像等传输效果,使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于较抽象或难度较大的实验,或是实验室不能达到的都可以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生物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实验的乐趣,从而掌握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并养成乐于探究生物奥秘的兴趣和习惯
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领域中的任何重大发现和创造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探究之后才得出的结果。所以,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自身做好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首要条件。其次,鼓励学生利用科学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新的设计甚至改进。再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评价、交流、讨论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生物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的活动课和活动内容,这对教师开展探究性实验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将原来的鉴定生物组织性的实验改为检测生物组织的探究性实验,大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和探究性实验机遇,更加有利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性学习探究。即让学生自己去翻阅资料,自己选择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中有了进步和发现,就会更加热爱探究性实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四、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合理利用新课程改编下的教材内容,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探索,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探究兴趣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不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在教学应用中有计可施,并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科学素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吸引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探究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文宗.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生物学杂志,2001,(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