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数学思考?顾名思义,指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和原料的思维活动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中把培养数学思考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四大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在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能够自觉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并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摘 要]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或因过于追求热闹而缺乏深度,或因教学手段的单一使课堂没有趣味性,或因教学过程匆忙使学生无法积累足够的活动经验,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课堂没有厚度,无法使教学效率最大化。从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让教师修炼“外功”,从而打造有“厚度”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存在问题 厚度 外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为了让数学课堂体现数学的思维价值,为了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以“圆的认识”的概念教学为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素材,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本质。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本质;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14-02 特级教
[摘 要]教师若只是简单铺垫后就推出定律、公式等,只重视结论的得出而不重视其形成过程,学生将很难理解。教师在传授重要定律、公式时,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其形成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握知識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形成过程;乘法分配律;证明;价值;发现;表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34-01
[摘 要]“疑”能产生动力,孕育着发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关乎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提升,关乎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甚至关乎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应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导学案”为依托,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益终身。 [关键词]导学案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综合素养 能力 图形 放大 缩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知识要点是学生将来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的重要基础。教师要依托教学情境,让学生借助多重操作感知“垂直线段”和长度测量,从而正确建构对于“距离”的认识。 [关键词]情境;点;直线;距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82-02 【教学内容】四年级“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目标】 1
[摘 要] 一年级“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是以“用数学”为主,这种纯图画式和半图半文的解决问题方式看起来很简单,但学生作业或练习却错误率很高。在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典型错误入手,引导学生从图到文,认真仔细做题,从而准确读懂题意,厘清数量关系,扫除思维障碍,形成解题策略。 [关键词]解决问题;典型错误;一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 要]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因此,教师应重视概念教学,通过数形结合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明晰所学的概念,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概念教学 平均数 思维冲突 价值 几何直观 意义 内涵 特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32 对概念清晰而又深刻的理解是学好数学
[摘 要]解决问题的复习课一直被视为复习课中较有难度的课型,因为解决问题情境很丰富,即使是对同一类型的题目的描述也是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教学应该重视数学建模,学生只有建立了清晰的分数问题的数学模型,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利用相应的方法解题。以第二学段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对如何在解决问题复习课中引入“数学建模”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分数解决问题;复习课;关
[摘 要]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形成的动力定型,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长期的严格要求和反复训练。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保障。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耐心,不急于求成,长期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与进行反复的训练,还要通过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算理 学习习惯 数学素养 计算习惯 思维习惯 审题习惯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