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还存在着教师语言霸权现象,“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还采取极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行政命令式的教学方式,搞“牛不喝水强按头”。使这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往往处于被动应付、消极防范的状态。为了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必须终结教师的语言霸权,倡导思政教学模式的新理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促人发展、让人成才”的新理念——教学目标创新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这就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的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就不得不理性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输和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学校、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主体转移”,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和权益主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学生的“人的科学”。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地从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特点出发,在教学目标上往往片面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采取命令式压服式的教育,结果适得其反,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能形成良好的信任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奏效,不能较好的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为此,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促人发展、让人成才”的新理念,在现实中就是要树立“学生第一”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和权益主体。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前提,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的现实状况、精神需求和价值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依据,把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贴合学生的需求。要加强对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树立育人观念,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通过隐性课程的建设,实施人文校园工程。其次,以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为核心。不仅要关注学生生活、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更要关注学生的素质提高、人格完善、价值实现等社会需要;不仅要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而且还要致力于学生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提高;不仅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目前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计划地制定及课程安排,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发育需要;既要考虑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考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地提高。避免合班教学,避免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节假日教学。再次,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和方略,都应以学生的成才为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应以此为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价值更应以此为衡量标准。
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思想观念,倡导主导教育与多元需求的辩证统一——教育内容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坚持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但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对象、条件场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老生常谈,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我们必须进行内容创新,努力克服教育内容单一化、简单化、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弊病,把主导内容的方向性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思想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思政教育中要关注社会、学生中的热难点问题,对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要回避,要正面解释,积极引导,要让他们正确对待,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坚持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注意区分不同层次。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多样性,在扩大学生视域的同时,使其通过选择对比自觉跟上主旋律教育的节拍。需要注意的是自2001年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后,高校在校生的年龄有了一定的差异,不同的人生阅历,使他们的思想状况也有了差异,思政教育的内容在他们之中就应该区别对待,不能千篇一律,教学中若条件许可,应采取分班教学,以达到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和适应这种需要我们就必须加强思政教育队伍的业务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建立科学的业绩考评制度,完善职称晋升、津贴分配及其他福利制度,倾斜科研经费,加强科研、教学管理,促进教师互相交流,使他们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三、终结话语霸权,倡导平等对话,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起平坐”的教育理念,实现单向灌输与立体互动的有机结合——教育方法创新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也是增强政治理论课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民主原则和疏导方针,切实改变过去那种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搞压服式说理教育的那样一种话语霸权式的做法。
首先要确立一种“平起平坐”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在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引导时,坚持民主平等、互为主客体原则,运用柔性的教育方法,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平等式教育的特点是:教育过程要民主,无论是讲课还是做思想工作,都要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要让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要保证学生有发表、流露和保留自己观点的权利;教育者要体现温情和柔性,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忌用逼迫的、硬性的手段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在中央电视台刚一推出便“粉丝如云”,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吸引如此庞大的观众群体,这在学术界极为少见。笔者认为,易中天教授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他能够实践民主平等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观众和读者。
其次,由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平等式教育模式后,我们还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实现由他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变,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热情。第二,实现由强制向自觉地转变。我们教师不仅以“教育者”的身份,更要以“引导者”或者“合作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加强与学生的接触和了解,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启发学生的理性自觉,提高学生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人。第三,实现由外化向内化的转变。深入研究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提升两个规律之间的同构度,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转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
再次,我们还必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艺术感染力。第一,要有“学生意识”。要知道学生最喜欢是“实话实说”,我们必须用“学生的语言”讲述“学生的故事”,引导“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政治理论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把理论性太强的话、官话、大话“翻译”成学生的大白话 ,把“假、大、空”清出课堂。第二,要有独到的见解。向学生传授知识一定要有独到的见解,这是做思想工作的必备的功夫。人云亦云、照本宣科是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的。第三,精彩细节。在政治理论课堂上离不开讲故事、举例子。而好的故事或者例子必然有动人的细节,精彩的细节会让平淡地讲解充满动感;也可以使抽象的说教变得妙趣横生,撼人心魄;还可以让学生跟随演讲者的思绪进入情景,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教育。
最后,思政教育还必须重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进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使他们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得以验证,让他们对所学理论感到心服口服。为此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一,建立专职的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专门负责思政课实践教学,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这支队伍的来源可以从思政课理论教师中分离一部分,也可以从学生管理人员中抽调一些,也可以从社会上聘任一部分兼职人员。第二,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中的热难点问题及具体的实践内容,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明确考核标准。第三,实践教学的时间应该是: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组织参加校内外社团及课外活动,勤工俭学,自主创业,寒假、暑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入学教育,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工厂、农村等进行社会调查等。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管向群.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作者简介:魏东斌(1969.4-)男,河南洛阳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法学硕士。)
项目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创建立体式思政教学模式。(编号:zk09—00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促人发展、让人成才”的新理念——教学目标创新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这就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的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就不得不理性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输和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学校、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主体转移”,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和权益主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学生的“人的科学”。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地从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特点出发,在教学目标上往往片面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采取命令式压服式的教育,结果适得其反,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能形成良好的信任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奏效,不能较好的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为此,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促人发展、让人成才”的新理念,在现实中就是要树立“学生第一”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和权益主体。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前提,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的现实状况、精神需求和价值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依据,把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贴合学生的需求。要加强对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树立育人观念,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通过隐性课程的建设,实施人文校园工程。其次,以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为核心。不仅要关注学生生活、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更要关注学生的素质提高、人格完善、价值实现等社会需要;不仅要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而且还要致力于学生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提高;不仅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目前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计划地制定及课程安排,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发育需要;既要考虑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考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地提高。避免合班教学,避免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节假日教学。再次,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和方略,都应以学生的成才为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应以此为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价值更应以此为衡量标准。
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思想观念,倡导主导教育与多元需求的辩证统一——教育内容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坚持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但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对象、条件场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老生常谈,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我们必须进行内容创新,努力克服教育内容单一化、简单化、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弊病,把主导内容的方向性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思想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思政教育中要关注社会、学生中的热难点问题,对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要回避,要正面解释,积极引导,要让他们正确对待,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坚持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注意区分不同层次。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多样性,在扩大学生视域的同时,使其通过选择对比自觉跟上主旋律教育的节拍。需要注意的是自2001年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后,高校在校生的年龄有了一定的差异,不同的人生阅历,使他们的思想状况也有了差异,思政教育的内容在他们之中就应该区别对待,不能千篇一律,教学中若条件许可,应采取分班教学,以达到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和适应这种需要我们就必须加强思政教育队伍的业务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建立科学的业绩考评制度,完善职称晋升、津贴分配及其他福利制度,倾斜科研经费,加强科研、教学管理,促进教师互相交流,使他们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三、终结话语霸权,倡导平等对话,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起平坐”的教育理念,实现单向灌输与立体互动的有机结合——教育方法创新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也是增强政治理论课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民主原则和疏导方针,切实改变过去那种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搞压服式说理教育的那样一种话语霸权式的做法。
首先要确立一种“平起平坐”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在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引导时,坚持民主平等、互为主客体原则,运用柔性的教育方法,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平等式教育的特点是:教育过程要民主,无论是讲课还是做思想工作,都要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要让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要保证学生有发表、流露和保留自己观点的权利;教育者要体现温情和柔性,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忌用逼迫的、硬性的手段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在中央电视台刚一推出便“粉丝如云”,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吸引如此庞大的观众群体,这在学术界极为少见。笔者认为,易中天教授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他能够实践民主平等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观众和读者。
其次,由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平等式教育模式后,我们还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实现由他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变,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热情。第二,实现由强制向自觉地转变。我们教师不仅以“教育者”的身份,更要以“引导者”或者“合作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加强与学生的接触和了解,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启发学生的理性自觉,提高学生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人。第三,实现由外化向内化的转变。深入研究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提升两个规律之间的同构度,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转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
再次,我们还必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艺术感染力。第一,要有“学生意识”。要知道学生最喜欢是“实话实说”,我们必须用“学生的语言”讲述“学生的故事”,引导“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政治理论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把理论性太强的话、官话、大话“翻译”成学生的大白话 ,把“假、大、空”清出课堂。第二,要有独到的见解。向学生传授知识一定要有独到的见解,这是做思想工作的必备的功夫。人云亦云、照本宣科是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的。第三,精彩细节。在政治理论课堂上离不开讲故事、举例子。而好的故事或者例子必然有动人的细节,精彩的细节会让平淡地讲解充满动感;也可以使抽象的说教变得妙趣横生,撼人心魄;还可以让学生跟随演讲者的思绪进入情景,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教育。
最后,思政教育还必须重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进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使他们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得以验证,让他们对所学理论感到心服口服。为此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一,建立专职的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专门负责思政课实践教学,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这支队伍的来源可以从思政课理论教师中分离一部分,也可以从学生管理人员中抽调一些,也可以从社会上聘任一部分兼职人员。第二,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中的热难点问题及具体的实践内容,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明确考核标准。第三,实践教学的时间应该是: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组织参加校内外社团及课外活动,勤工俭学,自主创业,寒假、暑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入学教育,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工厂、农村等进行社会调查等。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管向群.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作者简介:魏东斌(1969.4-)男,河南洛阳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法学硕士。)
项目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创建立体式思政教学模式。(编号:zk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