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引领高效推进区域学校信息化建设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jyk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国家层面有“三通两平台”标准,上海市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中提出5项标准,涉及网络、教室多媒体装备、教师移动设备配置、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这一系列标准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的建设,提升了中小学普通教室的信息化配置,加强了中小学的网络和信息化安全规范化管理水平。随着这一系列标准的落地,区域学校的信息化环境改善显著,尤其是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应用标准,作为评价尺度,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项目申请等方面得到较好的支持。这些标准的制订和落实,弥补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短板,但在短板之上,如何更好地利用好现有的信息化基础,实现信息化在学校中的常态化、普遍化应用,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加速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等方面还需要有相应的推进机制。除了有“硬标准”,还需要针对学校信息化高效建设的软环境因素,如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项目孵化等,制订相应的标准。嘉定区探索应用数字素养学校标准,在国家、市级层面的信息化标准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数字素养标准,保障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高效有序推进。
  嘉定区数字素养学校标准共包括了《嘉定区中小学(幼儿园)数字素养学校建设等级标准》《嘉定区中小学(幼儿园)校长数字素养专业成长认定标准》《嘉定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专业成长认定标准》等。标准主要针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软环境”,以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为例,细分为校园组织、教育技术、课程建设、学习指导、空间创新五个维度。校园组织主要考察校(园)长信息化规划、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强调校(园)长应用信息化方式進行环境、网络平台、软件等的绩效评估,促进校(园)长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校园文化创设。教育技术主要指组织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应用信息化工具和管理手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程建设主要指编制学校课程计划,组织教师应用信息化平台和工具,编写、实施校本课程,改进学业评估方式,提高学业质量。学习指导主要指根据学生特点,优化学生信息化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升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空间创新考验的是校(园)长利用信息技术对人事财务、资产后勤、校园网络、安全保卫等日常校务管理,并逐步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学习过程的记录,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师生的能力水平,组织数字学习空间构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能力。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人。作为“软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嘉定区通过《校长数字素养专业成长认定标准》,明确了校长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责任。同时标准也帮助校长在组织管理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明确工作的重心,从基础设施的建设转移到制度建设、绩效评估、教师能力、课程建设、学生学习等方面。通过标准,校长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理解进一步深入,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上更清晰,内容上更丰富,体系上更完整。
  作为学校信息化的中间力量,教师数字素养决定了学校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品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主要分为五个项目两个维度。两个维度是“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确保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时,时刻关注“教与学”两个方面,关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五个项目分别是“技术与工具的应用”“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创造性与革新”“沟通与合作”“数字公民”,涵盖了教师信息技术技能、运用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运用技术教学能力、信息化环境下专业发展能力、信息技术伦理能力等方面。这些标准较为完整地将教师在学校信息化环境下运用的能力进行了概括,建立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标靶”。学校和教师个体可以对照“标靶”,检测能力的发展程度和均衡程度,为今后利用大数据、AI技术,促进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目前在这些维度的可观察、可测试、可量化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余地。
  《数字素养学校建设等级标准》,数字素养学校建设分为五个级别,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一级:关注校园环境,实现数字素养基础设施建设;二级: 关注教师发展,实现数字化“教与研”平台建设;三级:关注课堂教学,实现数字化“学与教”的常态化;四级:关注学生成长,实现家校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五级:关注创新实践,实现数字化“学与教”新模式。申请学校必须达到本级别数字素养学校建设、校长应用标准、教师应用标准,方可申请下一级别的数字素养学校等级。
  目前,嘉定区共认定数字素养学校53所,其中五级学校2所,四级学校1所,三级学校 21所,二级学校 25所,命名10所信息化应用实验学校。通过评定,引导学校科学规范制定信息化规划,围绕评定等级,聚焦重点,开展信息化环境建设、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共享优质资源、重构教师研训方式、变革教学与评价方式、探索学生学习个性化与自主性,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鼓励校本创新实践,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等级标准的评定,学校准确定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明确学校信息化的短期、中长期目标,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学校内驱效应显著。建立教育信息化“一把手”负责制,校(园)长负责校园信息化管理,各校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避免项目跟风,规避技术风险,提高学校信息化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升学校目标和区域目标的耦合度。
  《数字素养学校建设等级标准》《校长数字素养专业成长认定标准》《教师数字素养专业成长认定标准》在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高效有序推进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成本效益。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要发挥硬件基础的实效。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等是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重要的成本。避免出现服务器空转、电子白板闲置等状况,不是简单地布置使用记录考核就能完成。学校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发挥,“软环境”是其中最大的成本,尤其是在现有的标准体系下。嘉定区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探索中,通过校长和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建立和认证,促使学校提高对信息化建设成本的认识。校长、教师的数字素养的提升是学校信息化建设降本提效的重要保障。   二是社群效应(避险效应)。在对嘉定区学校“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审核中,我们发现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社群效应较为明显。学校在校务日常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资源平台选择上,有很强的类似性。学校会在社群中,通过信息共享,获取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信息,但这中间存在一定的技术选择风险。如“智慧教室项目”,对学校课程建设、教师能力等有很强的要求。一些2星、3星的学校在课程和相应的师资方面是欠缺的,只是因为社群效应,跟风选择。这类项目对于他们的风险较大。应用数字素养学校的等级划分,对涉及教育教学创新,即技术风险度较高的项目,限制5星学校申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群效应负面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我們也鼓励不同等级学校组成社群,进行项目辐射,帮助学校获得信息化项目实施的直接经验,发挥社群效应的正面作用。
  三是浪涌效应。标准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即降低学校信息化硬件基础的差异度。数字素养学校标准在保障了基础硬件达标的基础上,通过星级划分和认定,促进学校向信息化建设优质层级发展。通过短期目标的划分,对照标准,学校能有的放矢的加强建设,逐步提高数字学校星级。而提高星级,学校可以提出更具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有利于学校品质的提升。从一个学校的提升,到同等级学校提升,形成“后浪赶前浪”,倒逼高星级学校,形成浪涌效应,提高整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四是耦合效应。学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教学数据建设等方面承担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头任务。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终端,学校是一个单元,通过数字素养标准,将各个单元的目标和任务,耦合区域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和任务。以教育治理中的学校网络安全工作为例,通过数字素养学校标准认证,在确保所有学校完成网站信息安全备份基础上,对一些低星级学校网站,采用网站集群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标准,区校在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中的耦合度显著提高,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大大降低。
  嘉定区通过数字素养学校标准建设和认定,推动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全面推进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变革,满足学生数字素养养成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诚然,作为标准,数字素养学校标准体系在可观察性、可检测性、可量化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字素养学校标准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软环境”,结合国家、市级标准的“硬基础”,在推进嘉定区学校信息化高效有序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他文献
回顾新课程改革走过的10年,总觉得在普通高中开展的技术教育和所开设的技术课程都有点不伦不类,不尽人意;总觉得应该对技术课程进行整合,应该体现出技术教育的作用和价值。鉴于此,本文拟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现状、技术教育的作用和技术课程整合设想三方面来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不伦不类,其作用和价值未能得到体现,主要表现在技术课程虚大空、技术教育无特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教育者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巨大的挑战,能否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转变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未来人才,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  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具有突出地位,应该反映时代发展变化需求。电子教材的出现,使得传统教材的弊病日益凸显。传统纸质教材在走向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它所固有的稳定性、封闭性和静态性,与现
【摘 要】现代信息化教学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变革,借助浩瀚的网络资料、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可积累相关的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还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但在信息化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扬长避短,不可盲目一哄而上。作为教师,在提升自己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学基本功的锤炼。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
【本刊讯】2017年6月15日—16日,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北京教育新闻中心协办的“北京2017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以“教育督导信息化发展与应用”为主题,为各省、市搭建了区域教育督导交流协作平台,来自全国各省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领导、教育专家、督學等近260人参加会议,共同分享了教育督导信息化的实践
【摘 要】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普及,“班班通”工程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标志工程。对工程的评价也成为实践和研究的关注点。本文通过分析CIPP评价模式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内涵,尝试建立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班班通”工程评价框架。通过理论研究发现:评价基本能够全程、有效地对基础教育“班班通”工程进行过程监控并提供改进、决策依据。  【关键词】班班通;评价
身处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获取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渠道变得越来越广泛。大到一整套知识系统的传播,小到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可以从网上找到微课、微视频。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方式也许更易于接受。于是,总会出现这样的声音:今天的学生还需要自己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吗?阅读是否意味着低效?  阅读是一种运用文字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阅读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或者喜好,有意识地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样的一个故事
最近,网上流传一段名为《一个笨蛋和一群草根》的视频,讲述了广西柳州电教站黄宁老师和他的柳州课件研究中心组的故事。视频“通过凝练柳州市20多位基层草根教师的故事,展现了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基层教师们的酸甜苦辣,以及他们的坚持、努力、进取,他们所创造的常人往往看不到的价值,和他们内心享受的欣喜。由此展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推广过程中最为朴实的、微弱的力量和不懈的努力。”  这些草根教师的事迹让我深为感
“数字科学家”课程、“数字艺术家”课程、创客教育,信息技术课也可以这么上?没错。这些课程都是为北京景山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量身定制的。  回顾过去,景山学校曾肩负光荣与使命。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向景山学校赠送了一台苹果计算机。1983年9月15日,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景山学校肩负着这份光荣和使命,勇于实践与创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探索
【摘 要】发挥技术的数学教育价值,离不开技术与数学的深度融合。可以从情境创设、实验探究、流程再造三个方向探索融合途径。在可视化中理解数学本质,在数学活动中提升思维水平,在互动环境中变革学习方式。导数运算、复合函数等教学案例告诉我们,用与不用不一样,而HP Prime以其手持特点、符号计算优势、无线环境构建等,恰可彰显技术于数学教学的独有价值,正成为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学生视角可探索在
2016年中、高考已经结束,各地的招生录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如今的中高考已经成为每年社会、学校、家庭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类型,教育者应该理性看待中高考,还考试以本来的面目。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公民,本期,我们关注面向未来的教育评价改革。  我们关注教育评价改革,是因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2013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