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谊兄弟制作总监陈国富第一次见乌尔善,与他讨论《画皮2》时,乌尔善还在粗剪《刀见笑》。“《刀见笑》花了多少钱?”“你看着觉得花了多少钱?”“两三千万。”
答案是800万。
3次见面后,乌尔善得到了1.2亿。
他只拍过两部商业电影,一部考他如何抠门儿,一部看他如何把大把的票子砸在合适的地方。
《刀见笑》,见笑
《刀见笑》多为夜景,因为剧组的布景在白天看起来惨不忍睹。取景框不能拉得太广,必须对着演员的脸拍,因为戏装只有领口做得细致,下面则一塌糊涂。群众演员二十来个,过足了戏瘾,轮番饰演各路侠客、大小太监、师兄师姐。跑龙套的都是“自己人”:好友宁浩开场露脸,一旁举刀的小侠客是摄影师的翻译,劈他的是制片人的助手,制片人余伟国在宁浩身边喊“我们赢啦”……
钱少,见笑。
就是如此,乌尔善还是聪明地讲了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在讲故事,故事内容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在讲故事……如果《刀见笑》只有这一半,绝对是部让人眩晕到呕吐的电影,但它的确还有另一半:从前有个和尚在庙里讲故事,庙在山巅。
在多伦多电影节,乌尔善没想到国外观众口味更重,对脏兮兮的场景和丑得匪夷所思的人物兴奋得很。
国内试片后,主流声音说乌尔善“审美奇怪”、“恶趣味”。“中国主流有审美吗?都不太美。美国比较好的类型电影,《加勒比海盗》里的强尼·德普,那么帅的帅哥仍然是烟熏眼、脏牙——海盗就是那样生活的。为什么《刀见笑》里的屠夫要干净?为什么电影不能给你一个真实体验?粉嘟嘟的不是电影,是电视剧。”
乌尔善早就知道大家对《刀见笑》的评价将会是两个极端,“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不是因为它的完美,而是因为它的勇敢。它就是一个混蛋小子,有很多毛病、弱点、残缺,但很有勇气,很有生命力。”
因为有勇气这样讲故事,2011年乌尔善获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而丑得不寻常的人物妆扮,让美术设计郝艺获同届金马奖最佳造型设计奖。
“搁餐桌上,它就是一锅乱炖。”乌尔善说。
《画皮2》,见效
《刀见笑》在北京试映后,被很多人定性为“B级片”——血腥、暴力、有趣。在北美,这部电影被划分为PG-13级,13岁以下儿童需由父母陪同观看
在好莱坞,从PG-13级跳跃至商业大片,大部分导演要用10年。乌尔善在这个“充满奇迹的地方”,只用了一部电影,两年时间。
几段粗剪的《刀见笑》,竟也让陈国富这样的业内老手,给出了两三千万的心理价位,这或许也是业内评价“他是未来能为中国电影的审美和视觉带来冲击的人”的缘由。
《画皮2》从2010年4月就定下由乌尔善执导,一年多的时间乌尔善一直在折腾剧本,他要把故事讲得很唯美。
即便是构想的魔幻电影,依旧要考据历史:《关于汉代军队编制以及边防驻军方面的资料》、《汉代和亲公主的故事》……乌尔善看了近三十万字。甚至就汉代公主出行礼仪中侍卫的位置,各阶层人面见公主的仪容幅度,送亲队伍的随行人员,嫁妆如何摆放这些细节,托人致信求教社科院历史所杨英教授。
影片中,天狼国的语言是古梵语,剧组请北大教授将台词翻译成梵语,拍成视频,让费翔每日练习;狐妖造型和裂变造型都是特效化妆,从美国请特效化妆师,一个镜头的妆要化上四五个小时。
成本决定风格。《刀见笑》如果是个化了妆的小丑,《画皮2》则是惊艳的待嫁新娘。乌尔善说:“《刀见笑》的时候资源少,成本低,又要拍一个类型电影,就得想一点胆子大的、主意怪的招。《画皮2》更老实,要在主流的类型电影中获得更广泛的观众,取得情感共鸣,讲故事的方式就要照顾到一般观众的理解能力。我特别希望大家能被感动。”
“大家”,指的是中国观众。
导演与观众就像厨子与食客
人物周刊:制片方与你见过3次就决定由你拍摄《画皮2》,有没有觉得自己很幸运?
乌尔善:倒也没有。中国是个充满奇迹的地方,一切都有可能。我没有期待过这个东西,他愿意相信我,为什么我不相信自己呢?你只要相信我,我就展现一下我的能力。
人物周刊:一些看过预告片的人评论《画皮2》里的人物造型,尤其是费翔,像《哈利·波特》里面的人物。
乌尔善:可以理解,因为普通观众先看到的是《哈利·波特》,先入为主,但里面的很多文化元素都来自于东方。西方文化中没有光头使徒和圣者,光头绝对是西方电影从东方抄走的符号,根源就在于东方的佛教文化。我们看到的好莱坞电影都是在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吸取资源,非常开放。当大家在国外影片中先看到一些人物形象,回过头就说我们是抄的,实际上这是我们原来拥有的。我想做就是把东方文化作为可选择的元素,做一些原创的新形态出来。
人物周刊:你曾说“我在成长,《刀见笑》却永远停在那里了”。
乌尔善:我是个特别挑剔的人。拍电影带着一个想法,当自己能力不够时,得不断妥协和放弃,有一部分这种体验是很痛苦的。你没有做到最好,但你已经没有机会做到最好。电影一上映,这个过程就结束了,不可能对观众说“对不起,我改改”。
人物周刊:这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困境——不能完全吸引观众。
乌尔善:中国人对电影没有形成消费习惯。我小时候看电影是一种仪式,每周的露天电影院场面太壮观了,广场上成千上万人盯着银幕。现在中国人的娱乐太丰富了,去捏脚,去桑拿。大家知道在洗浴中心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去K歌能得到什么样的娱乐,但是去电影院看一部中国电影会有很多风险——有可能是个很棒的电影,也有可能很烂。如果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没有给中国电影形成质量保证,电影永远不会成为娱乐的第一选择。
人物周刊:好莱坞电影取得了中国观众的信任。
乌尔善:很多年轻观众能看美国电影就看美国电影,无论《黑衣人》还是《复仇者联盟》,也许故事老套,也许压根就没故事,但起码质量没问题,不会把故事讲得漏洞百出,制作也精良,幽默、惊险、很炫的特效……这都是电影作为娱乐最基本的。而大家到电影院里买中国电影的票时心里是很忐忑的,80元、60元不是随便花出去的。所以产业的安全感,建立电影对观众基本承诺这方面还是需要提升的,看一部中国电影,应该挺安全的,不会被骗,不会太失望,没有那么好,但也不差,能得到这个评价就不差了。但电影是否能超越卡拉OK,超越洗浴中心,超越麻将?
人物周刊:之前你做过广告导演,如何区分广告、电影和艺术?
乌尔善:拍广告是我的工作,但我的兴趣在纯艺术,装置、表演、影像都在做,越做这些,我越体会到电影的独特性。艺术可以是个人表达,商业电影必须不是个人表达,也不是个人创作。电影完成最终是在观众心里,不像画张画,无论有没有人看,梵高还是梵高,电影没人看就不是电影,它影印在观众的脑海里才能真正产生效应。
人物周刊:在你看来,电影首先是娱乐?
乌尔善:你想表达个人就做纯艺术,在美术馆里的都是艺术评论家、收藏家,大家喝点红酒,讨论艺术很好。在电影院,下了班的职员,逃课出来的学生,无所事事的街头游民带着女朋友谈恋爱购物吃饭,这么一些普通人,来到电影院,因为他们有需求,希望得到娱乐。如果你的创作不是针对这种心理和环境,可能都会有风险,因为你很可能把自己看作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师,要教育观众,或者把自己看成医生,要治疗别人。我认为电影首先要让大家得到快乐,然后我会把一些观点和对人性的表达放在里面,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到大家。更像一个厨师——我不是先拿出各种养料分析表、维生素ABCD,你都去吃吧——好的厨师是做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食客吃得开心时就告诉他,其实这里有维生素C,对你健康有好处。导演与观众像厨子和食客的关系,而不是医生和患者,否则大家会觉得枯燥,没有乐趣。
答案是800万。
3次见面后,乌尔善得到了1.2亿。
他只拍过两部商业电影,一部考他如何抠门儿,一部看他如何把大把的票子砸在合适的地方。
《刀见笑》,见笑
《刀见笑》多为夜景,因为剧组的布景在白天看起来惨不忍睹。取景框不能拉得太广,必须对着演员的脸拍,因为戏装只有领口做得细致,下面则一塌糊涂。群众演员二十来个,过足了戏瘾,轮番饰演各路侠客、大小太监、师兄师姐。跑龙套的都是“自己人”:好友宁浩开场露脸,一旁举刀的小侠客是摄影师的翻译,劈他的是制片人的助手,制片人余伟国在宁浩身边喊“我们赢啦”……
钱少,见笑。
就是如此,乌尔善还是聪明地讲了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在讲故事,故事内容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在讲故事……如果《刀见笑》只有这一半,绝对是部让人眩晕到呕吐的电影,但它的确还有另一半:从前有个和尚在庙里讲故事,庙在山巅。
在多伦多电影节,乌尔善没想到国外观众口味更重,对脏兮兮的场景和丑得匪夷所思的人物兴奋得很。
国内试片后,主流声音说乌尔善“审美奇怪”、“恶趣味”。“中国主流有审美吗?都不太美。美国比较好的类型电影,《加勒比海盗》里的强尼·德普,那么帅的帅哥仍然是烟熏眼、脏牙——海盗就是那样生活的。为什么《刀见笑》里的屠夫要干净?为什么电影不能给你一个真实体验?粉嘟嘟的不是电影,是电视剧。”
乌尔善早就知道大家对《刀见笑》的评价将会是两个极端,“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不是因为它的完美,而是因为它的勇敢。它就是一个混蛋小子,有很多毛病、弱点、残缺,但很有勇气,很有生命力。”
因为有勇气这样讲故事,2011年乌尔善获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而丑得不寻常的人物妆扮,让美术设计郝艺获同届金马奖最佳造型设计奖。
“搁餐桌上,它就是一锅乱炖。”乌尔善说。
《画皮2》,见效
《刀见笑》在北京试映后,被很多人定性为“B级片”——血腥、暴力、有趣。在北美,这部电影被划分为PG-13级,13岁以下儿童需由父母陪同观看
在好莱坞,从PG-13级跳跃至商业大片,大部分导演要用10年。乌尔善在这个“充满奇迹的地方”,只用了一部电影,两年时间。
几段粗剪的《刀见笑》,竟也让陈国富这样的业内老手,给出了两三千万的心理价位,这或许也是业内评价“他是未来能为中国电影的审美和视觉带来冲击的人”的缘由。
《画皮2》从2010年4月就定下由乌尔善执导,一年多的时间乌尔善一直在折腾剧本,他要把故事讲得很唯美。
即便是构想的魔幻电影,依旧要考据历史:《关于汉代军队编制以及边防驻军方面的资料》、《汉代和亲公主的故事》……乌尔善看了近三十万字。甚至就汉代公主出行礼仪中侍卫的位置,各阶层人面见公主的仪容幅度,送亲队伍的随行人员,嫁妆如何摆放这些细节,托人致信求教社科院历史所杨英教授。
影片中,天狼国的语言是古梵语,剧组请北大教授将台词翻译成梵语,拍成视频,让费翔每日练习;狐妖造型和裂变造型都是特效化妆,从美国请特效化妆师,一个镜头的妆要化上四五个小时。
成本决定风格。《刀见笑》如果是个化了妆的小丑,《画皮2》则是惊艳的待嫁新娘。乌尔善说:“《刀见笑》的时候资源少,成本低,又要拍一个类型电影,就得想一点胆子大的、主意怪的招。《画皮2》更老实,要在主流的类型电影中获得更广泛的观众,取得情感共鸣,讲故事的方式就要照顾到一般观众的理解能力。我特别希望大家能被感动。”
“大家”,指的是中国观众。
导演与观众就像厨子与食客
人物周刊:制片方与你见过3次就决定由你拍摄《画皮2》,有没有觉得自己很幸运?
乌尔善:倒也没有。中国是个充满奇迹的地方,一切都有可能。我没有期待过这个东西,他愿意相信我,为什么我不相信自己呢?你只要相信我,我就展现一下我的能力。
人物周刊:一些看过预告片的人评论《画皮2》里的人物造型,尤其是费翔,像《哈利·波特》里面的人物。
乌尔善:可以理解,因为普通观众先看到的是《哈利·波特》,先入为主,但里面的很多文化元素都来自于东方。西方文化中没有光头使徒和圣者,光头绝对是西方电影从东方抄走的符号,根源就在于东方的佛教文化。我们看到的好莱坞电影都是在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吸取资源,非常开放。当大家在国外影片中先看到一些人物形象,回过头就说我们是抄的,实际上这是我们原来拥有的。我想做就是把东方文化作为可选择的元素,做一些原创的新形态出来。
人物周刊:你曾说“我在成长,《刀见笑》却永远停在那里了”。
乌尔善:我是个特别挑剔的人。拍电影带着一个想法,当自己能力不够时,得不断妥协和放弃,有一部分这种体验是很痛苦的。你没有做到最好,但你已经没有机会做到最好。电影一上映,这个过程就结束了,不可能对观众说“对不起,我改改”。
人物周刊:这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困境——不能完全吸引观众。
乌尔善:中国人对电影没有形成消费习惯。我小时候看电影是一种仪式,每周的露天电影院场面太壮观了,广场上成千上万人盯着银幕。现在中国人的娱乐太丰富了,去捏脚,去桑拿。大家知道在洗浴中心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去K歌能得到什么样的娱乐,但是去电影院看一部中国电影会有很多风险——有可能是个很棒的电影,也有可能很烂。如果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没有给中国电影形成质量保证,电影永远不会成为娱乐的第一选择。
人物周刊:好莱坞电影取得了中国观众的信任。
乌尔善:很多年轻观众能看美国电影就看美国电影,无论《黑衣人》还是《复仇者联盟》,也许故事老套,也许压根就没故事,但起码质量没问题,不会把故事讲得漏洞百出,制作也精良,幽默、惊险、很炫的特效……这都是电影作为娱乐最基本的。而大家到电影院里买中国电影的票时心里是很忐忑的,80元、60元不是随便花出去的。所以产业的安全感,建立电影对观众基本承诺这方面还是需要提升的,看一部中国电影,应该挺安全的,不会被骗,不会太失望,没有那么好,但也不差,能得到这个评价就不差了。但电影是否能超越卡拉OK,超越洗浴中心,超越麻将?
人物周刊:之前你做过广告导演,如何区分广告、电影和艺术?
乌尔善:拍广告是我的工作,但我的兴趣在纯艺术,装置、表演、影像都在做,越做这些,我越体会到电影的独特性。艺术可以是个人表达,商业电影必须不是个人表达,也不是个人创作。电影完成最终是在观众心里,不像画张画,无论有没有人看,梵高还是梵高,电影没人看就不是电影,它影印在观众的脑海里才能真正产生效应。
人物周刊:在你看来,电影首先是娱乐?
乌尔善:你想表达个人就做纯艺术,在美术馆里的都是艺术评论家、收藏家,大家喝点红酒,讨论艺术很好。在电影院,下了班的职员,逃课出来的学生,无所事事的街头游民带着女朋友谈恋爱购物吃饭,这么一些普通人,来到电影院,因为他们有需求,希望得到娱乐。如果你的创作不是针对这种心理和环境,可能都会有风险,因为你很可能把自己看作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师,要教育观众,或者把自己看成医生,要治疗别人。我认为电影首先要让大家得到快乐,然后我会把一些观点和对人性的表达放在里面,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到大家。更像一个厨师——我不是先拿出各种养料分析表、维生素ABCD,你都去吃吧——好的厨师是做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食客吃得开心时就告诉他,其实这里有维生素C,对你健康有好处。导演与观众像厨子和食客的关系,而不是医生和患者,否则大家会觉得枯燥,没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