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常规作为一种教育途径,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 位,可以说独占鳌头,几乎没有人对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 过怀疑,正因为它的重要,就导致了它的泛滥,甚至以异化的 形式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影响教育功能的健康性 以及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
关键词:关于幼儿教育中常规异化现象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177
引言
小班幼儿刚从家庭步入集体生活,处于独 立适应外部社会的初步阶段。李勇在“幼儿自 我管理能力发展研究”中进行 spearman 相关分 析时发现,幼儿基本的自理能力与年龄显著相 关。同一幼儿在幼儿园小班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是最弱的。但比起中大班的幼儿,他们更易塑 造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其较强的规则意 识。而生活常规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在幼儿期形 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塑造良好的行为表现, 减少社会性冲突,降低危险情况的发生几率, 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因而小班进行生活常规教 育是至关重要的。
一、常规异化的实质探求
(一)“游戏化教学”理念的盲目实践
整合式是在理想的状态下所能达到的效果,但大多幼儿 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对其多停留于浅层理 解。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一味的在教学活动中加入游戏成分, 自认为实现了游戏与教学的融合,事实上却造成教学过程中 游戏泛滥,游戏与教学脱节,致使游戏成为教学的附庸。 此 外,“游戏化教学”注重评价与反思,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 程,幼儿教师对教学评价反思不够重视,评价反思内容流于 表面。
(二)利用常规限制幼儿的行为
常规教育既要有分寸感, 又要讲究艺术,而大多数教育者不顾一切,所有的活动都要扣 常规的帽子,竭尽全力强化常规教育,直截了当的限制这限制 那。老师要孩子做什么,怎么做,孩子就得做什么、怎么做, 因为是常规,不能不遵守。这样,管理体制中的制度摇身一变 成了常规教育,最终堂而皇之的落实到幼儿身上,成为幼儿发 展道路上的障碍。
(三)游戏实施的偏离
幼儿园中教师选取游戏的渠道较为单一,大多来源于教 材或者网络。 通常情况下,从教材上选取游戏主题省事又省 力,但游戏内容易脱离幼儿的真实生活。 此外,游戏活动具有 高结构化特征。 教材上的游戏活动多以教案的形式呈现,步 骤清晰,规则明确,但在实施过程难免存在指导难度大,幼儿 不感兴趣,活动偏易或偏难等意外情况,若教师执意按照教 材进行,游戏的效果及价值则无从体现。 最后,游戏指导缺乏 科学性。 游戏活动中教师的干预太过直接强硬,不问原因,不 计后果,虽然简便、易操作,但是却没有启发幼儿的思维方 式,没有拓展幼儿的游戏过程。
(四)把常规教育变成了“驯化”教育
自幼儿涉足到幼儿 园,事无巨细、无一例外的都要受到常规的悉心照料,一旦常 规的触角触摸到幼儿成长的每个角落,过于泛滥、苛刻的要求幼儿时,就被染上了很浓重的“驯化”色彩,幼儿的可塑性将 被绝对化和模式化。
二、如何正确对待常规教育
(一)切身体验法
生活常规有维持集体秩序,避免在琐碎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的作用。教师虽能直接根据教 学和生活经验预设大多数规则,但不宜专制地 直接向幼儿灌输规则,反之,应敢于放权,舍 得在前期投入时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幼 儿去体验缺乏秩序带来的不便,感受某些规则 的必要性。教师可让幼儿在直观感受、理解前 因后果后共同探讨,并共同梳理制定适宜的班 级生活规则。在深入理解规则,认可自己是规 则的制定者和受益者后,幼儿会更为自觉和主 动地牢记及遵守規则。例如,教师可选定一天, 在午餐取餐时每次请十名幼儿,并不对排队做 过多要求,然后在午点取餐时,每次请 5 个人 来排队,最后利用离园时间鼓励幼儿表达感受, 师幼共同制定和选择适宜的班级取餐规则。
(二)师幼协商,共同制定区域常规
科学的区域常规要求能够让幼儿获得更好的活动环境。在 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牢记一点,那就是要做好师幼协商。所 谓师幼协商就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出一套合适的区域常规要 求,“协商”的主体仍是幼儿,教师需要把幼儿的思路往正确的方 向上引,比如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合理在什么地方,如何按照常 规要求开展角色扮演游戏等等。同时,教师都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区域常规要求既是针对幼儿的,也是针对自己的,幼 儿要遵守的教师自己必须要遵守,做到一视同仁,切勿让幼儿产 生“不公平”想法。
(三)常规应尊重幼儿的“自治”
无论动物还是人类,生 来就有一种秩序感,如果老师注意观察,不难发现,幼儿在小 班时就表现出一种自然秩序感,如在认识了自己的水杯时,从 不乱拿别人的水杯,从不会走错教室,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在教 室里走来走去,能避免与同伴相撞,看到有的玩具别人在玩可 能自动放弃,能在协商中交换玩具、互换位置等,这些表现让我们相信幼儿有能力对常规进行“自治”,就是出现争吵、冲突, 也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新的秩序,所以我们说,积极的常规 是不靠成人的强制而形成,如把幼儿限制在座位上和在整齐的 队伍中,也不靠成人的说教而形成,如老师经常强调队伍不能 乱、不能吵。而是幼儿在活动中一种自然悟性,当他们的一切 活动愿望得到满足并在活动中悟到常规的自由和方便时,他们 会自觉的遵守常规,也只有“自治”的常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可操作的常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常规是在保证自由的前提下设立的,有一定的 灵活性和应变性,而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硬性规定,常规也应 该是,为幼教打开方便之门,为幼儿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 使教育目的从幼儿自身的特点出发,过分强调禁止和控制,就 成为常规的异化形态,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何小丽.幼儿学前教育的异化与治理——兼谈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J].亚太教育,2016(09):5-6.
[2]次旦.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西藏科技,2015(03):47-48.
[3]袁燕梅. 浅谈如何建立小班幼儿教育常规[N]. 林芝报(汉),2012-05-29(003).
关键词:关于幼儿教育中常规异化现象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177
引言
小班幼儿刚从家庭步入集体生活,处于独 立适应外部社会的初步阶段。李勇在“幼儿自 我管理能力发展研究”中进行 spearman 相关分 析时发现,幼儿基本的自理能力与年龄显著相 关。同一幼儿在幼儿园小班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是最弱的。但比起中大班的幼儿,他们更易塑 造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其较强的规则意 识。而生活常规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在幼儿期形 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塑造良好的行为表现, 减少社会性冲突,降低危险情况的发生几率, 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因而小班进行生活常规教 育是至关重要的。
一、常规异化的实质探求
(一)“游戏化教学”理念的盲目实践
整合式是在理想的状态下所能达到的效果,但大多幼儿 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对其多停留于浅层理 解。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一味的在教学活动中加入游戏成分, 自认为实现了游戏与教学的融合,事实上却造成教学过程中 游戏泛滥,游戏与教学脱节,致使游戏成为教学的附庸。 此 外,“游戏化教学”注重评价与反思,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 程,幼儿教师对教学评价反思不够重视,评价反思内容流于 表面。
(二)利用常规限制幼儿的行为
常规教育既要有分寸感, 又要讲究艺术,而大多数教育者不顾一切,所有的活动都要扣 常规的帽子,竭尽全力强化常规教育,直截了当的限制这限制 那。老师要孩子做什么,怎么做,孩子就得做什么、怎么做, 因为是常规,不能不遵守。这样,管理体制中的制度摇身一变 成了常规教育,最终堂而皇之的落实到幼儿身上,成为幼儿发 展道路上的障碍。
(三)游戏实施的偏离
幼儿园中教师选取游戏的渠道较为单一,大多来源于教 材或者网络。 通常情况下,从教材上选取游戏主题省事又省 力,但游戏内容易脱离幼儿的真实生活。 此外,游戏活动具有 高结构化特征。 教材上的游戏活动多以教案的形式呈现,步 骤清晰,规则明确,但在实施过程难免存在指导难度大,幼儿 不感兴趣,活动偏易或偏难等意外情况,若教师执意按照教 材进行,游戏的效果及价值则无从体现。 最后,游戏指导缺乏 科学性。 游戏活动中教师的干预太过直接强硬,不问原因,不 计后果,虽然简便、易操作,但是却没有启发幼儿的思维方 式,没有拓展幼儿的游戏过程。
(四)把常规教育变成了“驯化”教育
自幼儿涉足到幼儿 园,事无巨细、无一例外的都要受到常规的悉心照料,一旦常 规的触角触摸到幼儿成长的每个角落,过于泛滥、苛刻的要求幼儿时,就被染上了很浓重的“驯化”色彩,幼儿的可塑性将 被绝对化和模式化。
二、如何正确对待常规教育
(一)切身体验法
生活常规有维持集体秩序,避免在琐碎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的作用。教师虽能直接根据教 学和生活经验预设大多数规则,但不宜专制地 直接向幼儿灌输规则,反之,应敢于放权,舍 得在前期投入时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幼 儿去体验缺乏秩序带来的不便,感受某些规则 的必要性。教师可让幼儿在直观感受、理解前 因后果后共同探讨,并共同梳理制定适宜的班 级生活规则。在深入理解规则,认可自己是规 则的制定者和受益者后,幼儿会更为自觉和主 动地牢记及遵守規则。例如,教师可选定一天, 在午餐取餐时每次请十名幼儿,并不对排队做 过多要求,然后在午点取餐时,每次请 5 个人 来排队,最后利用离园时间鼓励幼儿表达感受, 师幼共同制定和选择适宜的班级取餐规则。
(二)师幼协商,共同制定区域常规
科学的区域常规要求能够让幼儿获得更好的活动环境。在 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牢记一点,那就是要做好师幼协商。所 谓师幼协商就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出一套合适的区域常规要 求,“协商”的主体仍是幼儿,教师需要把幼儿的思路往正确的方 向上引,比如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合理在什么地方,如何按照常 规要求开展角色扮演游戏等等。同时,教师都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区域常规要求既是针对幼儿的,也是针对自己的,幼 儿要遵守的教师自己必须要遵守,做到一视同仁,切勿让幼儿产 生“不公平”想法。
(三)常规应尊重幼儿的“自治”
无论动物还是人类,生 来就有一种秩序感,如果老师注意观察,不难发现,幼儿在小 班时就表现出一种自然秩序感,如在认识了自己的水杯时,从 不乱拿别人的水杯,从不会走错教室,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在教 室里走来走去,能避免与同伴相撞,看到有的玩具别人在玩可 能自动放弃,能在协商中交换玩具、互换位置等,这些表现让我们相信幼儿有能力对常规进行“自治”,就是出现争吵、冲突, 也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新的秩序,所以我们说,积极的常规 是不靠成人的强制而形成,如把幼儿限制在座位上和在整齐的 队伍中,也不靠成人的说教而形成,如老师经常强调队伍不能 乱、不能吵。而是幼儿在活动中一种自然悟性,当他们的一切 活动愿望得到满足并在活动中悟到常规的自由和方便时,他们 会自觉的遵守常规,也只有“自治”的常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可操作的常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常规是在保证自由的前提下设立的,有一定的 灵活性和应变性,而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硬性规定,常规也应 该是,为幼教打开方便之门,为幼儿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 使教育目的从幼儿自身的特点出发,过分强调禁止和控制,就 成为常规的异化形态,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何小丽.幼儿学前教育的异化与治理——兼谈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J].亚太教育,2016(09):5-6.
[2]次旦.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西藏科技,2015(03):47-48.
[3]袁燕梅. 浅谈如何建立小班幼儿教育常规[N]. 林芝报(汉),2012-05-2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