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越界而自由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raUnA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该书《死亡教育问答录》里,作者有这样一段话:
  我只是一名语文教师,无论是性教育、死亡教育、公民教育,都不是我的专业擅长。只是因目前此类教育的严重缺失而生的强烈焦灼感,使得我的课屡屡从语文越界,选择了似乎不属于语言文学的话题,意在引起更多专业人士的研讨与建设。
  让我会心一笑的,是“越界”这一词语。事实上,在这本书里,作者再三提到了“越界”。起初,他从语文越界;继而,他从课堂越界;而后,他从学校越界……他越界得太远,我甚至已经看不到他的背影,这个词语仿佛一卷胶带,光荣地记录着他十多年的教师生涯——我得说,他是有福的人,因越界而成长,因越界而独立,因越界而自由。
  为什么要越界?值此“活着就好”粉墨而为主义的年代,在禁锢如磐割地自封的教育王国里,以作者的智商与处事能力,他如果选择过一种常规的安稳的生活,他能轻而易举地活成任何一所以应试为宗旨的学校里的中坚教师,继而顺理成章活成饕餮学生与教育的风生水起的名师。然而,几乎是从教师生活的开始,他就走上了越界之路。为什么?越界岂止不容易,只是越界的第一步实质性行动,就会让绝大部分人落荒而逃。以头撞墙,把自己活成一枚一往无前撞击石头的鸡蛋,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与牺牲?更何况,他撞墙而过并非为了逃离,而是为了在界外更好地反戈一击!
  显然,一切世俗生存的常理在作者这里都失去了重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时时刻刻有着“强烈的焦灼感”!没有什么比这种无法驱遣的“焦灼感”更重要的了,用基尔克果与海德格尔的话来说,那就是“烦”与“畏”,是存在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人的一生,不过是一种非存在。作者有幸,在他职业生涯的开始,就听到了存在的召唤;作者不幸,他因为这“焦灼感”,不得不以渺小的血肉之躯对峙于高大坚固的青铜石墙面前。越界,因此成为他打开存在之路的战争,别无选择。当然,谈存在,如没有鱼之于水的一体感,便实在有些玄虚,我只能说,所谓“焦灼感”,就是有一个声音在你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对你“追命索魂”,它赋予你那见鬼的常识感、使命感、道义感、价值感,它告诉你没有理想与梦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一句话,就是有一种力量让你,非如此不得活!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并不是一本煽情之书,作者也并不是一个喜欢自我表达的人,他只是如实、简洁地记录了他关于教育的思考与行动,然而,所有的字里行间,我都看到了“焦灼”——为学生焦灼,他不能心安理得地看着如花一般的孩子们“夭折”;为教材焦灼,他不能忍受更不能顺随这些刻意虚假、有意放毒的东西;为自己焦灼,他不能容忍自己做清醒或糊涂的“三帮”奴才;为教育焦灼,他无法接受,这本该创生化育人与美、真与善的王国沦为规训与奴役的蛾摩拉之城……焦灼如生命之水,奔腾在这所有的文字里,还原了一个独立的人,一个越界的理想行动者,一个即使已经破墙而出仍要回头死叩墙石的梦想实践家。
  可是,越界实在太难,虽说愿望是良好的开端,但有愿望无能力而折戟沉沙者,当真是累累无尽,这些不在少数的发愿撞墙者,大都活成了空头理想主义者、口腔梦想家、夸夸其谈的精神分裂者。作者却最终因越界而独立,而自由了,他把自己勇敢地活成了一种卓越的示范。
  他示范了我们什么呢?他在该书的后记中说道:“我的信心和希望,来自《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十三节:‘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是的,倘若无爱,发愿越界是难的,行动越界更是不可能的。
  很多名师说,我也有爱,我爱我的学生们。我当然相信他们的话。只是,他们的爱有些是傲慢的大人之于小孩、上之于下、主体之于客体的爱,甚至进而异化为居心叵测的狼之于羊羔、老鼠之于大米、绑匪之于人质的爱,在这种爱所夯筑的基石之上,在这种爱的黏合胶固之下,牢不可破的青铜石墙耸累而起,无数弱小的生命被圈禁在里面,变异而为资源或奴才。
  作者的爱迥异于此,他的爱建基于信与望之上,因而他的爱是谦卑的、敬畏的、恭顺的、感恩的,因为他深知,任何一个小孩都比成人离天堂更近,因为他深知,在高天之上,有一双悲悯的眼睛看着他。有什么比谦卑更有力呢?有什么比敬畏更充盈呢?有什么比恭顺更理智呢?有什么比感恩更深情呢?为此爱而上路,勇气是无穷无尽的,能力是水到渠成的,行动因而也是决绝有力的。获得这种爱,并非只是获得了一种抽象的情感,这种爱,是虚伪的天敌,是专制的仇雠,是功利的苦手,有了这种爱,一切丑恶无耻下贱伪善都无所遁形,可见,因为这种爱,获得了洞若观火的能力、一双烛照一切阴暗与丑陋的火眼金睛,这应该是作者最大的示范吧。
  这种爱,使作者深深地懂得了生命。茫茫尘世里,什么样的生命才可能跨越那针眼一般的窄门,进入天堂呢?本书里,作者有一段话,委婉地回答了人生这一重大的问题。他说:“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两大缺失。漠视性教育,让人不懂得去爱自己的伴侣,影响的是今后的婚姻;漠视死亡教育,让人不懂得此生为人的珍贵与短暂,造成个体对生活的冷漠和生命的轻视。”同时,在本书中,他还多次申明了自己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可见,性教育不是目的,爱人如己才是目的;死亡教育不是目的,热爱、敬畏生命才是目的;而只有公民,才能把这对生命和他人的爱与珍视变成国家民族共同体里的历史正义与社会正义,进而抵达整体人类的人生正义。因为懂得,所以创造,作者全部的独立语文之旅,说到底,乃是追求生命正义的人生之旅。
  爱一旦抽象,爱就受到了否定甚至利用。爱必然是细节的,所谓细节,即细心、细致、细腻、细微,本质上是自我认知自我创造,并非指凡琐小事。因为爱总是目光如炬的,它能照彻一个人纤细、错杂、飘忽、隐匿的气质、个性、爱好、天赋与潜能,进而让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如何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把自己奉献于共同体的生活。
  在《一次对话:教师可以做研究?》一文里,作者非常清楚地阐明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教师得力于做一个研究者的自我定位。教师当然不只是可以做研究者,只不过作者的自我定位,基于其对自身的清醒认识与充分了解。我想,这也当是一种良好的示范。本书毫无疑问展示了作者作为一个优秀的研究者,如何从细节出发,创造出惊人的教育果实的。   他非常乐于也善于做一个资料搜集者。对一般人而言,这是一个琐碎到近乎乏味的工作,然而,作者却乐此不疲且甘之如饴。他在几十上百年前甚至遥远古代的故纸堆里翻扒,可能仅仅只是为了查找课文里某句话的出处与源流;他在无数本诗集或浩如烟海的歌词里逡巡,可能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句合乎某一微不足道的课堂环节的话语;他点破百度谷歌,可能仅仅是为了寻找同一文本尽可能多的版本……是不是似曾相识?这不就是一个两脚书橱或穷酸腐儒吗?然而,这种陈见固识完全不适用于作者,因为他从不愿做收藏家,更无意做没有思想的学者,他搜集是为了比较,比较是为了推陈出新或批判。比如,因为一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他找到了安徒生的《影子》;因为《巨人的花园》,他找到了《自私的巨人》;因为《画家与牧童》,他找到了《书戴嵩画牛》;因为一个关于明珠的比喻句,他找到了接近十个类似的文本……整本书,几乎每一篇文章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如蚂蚁一般爬梳在不同文本语句间的忙碌身影。
  可能马上有人会说,这有什么难的?这又有什么意义?谁还不会找这些东西?我不过是懒得找罢了,有啥用呢?这种武断的结论几乎我们每个人都会下,我们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罢了。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懒惰是爱的沼泽,是创造的深渊,正是在这种自以为是的懒惰中,我们绝大部分人失去了自我认识与自我创造的机会与可能,因而无法成人,也无法成人之美,而是成了平庸的类人孩。
  作者却从自我认可的勤奋蚂蚁慢慢脱胎换骨创生而为思想与创造的巨人。所以,他能在《画家与牧童》和《书戴嵩画牛》的文本比较中,发现模仿与创造的差别,进而引导学生进入艺术鉴赏与创造的殿堂,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这样的课堂,播下了远离平庸的种子。所以,他能在《巨人的花园》与《自私的巨人》的文本比较中,展示平庸与天才的差别,引导学生进入灵境与爱域,从而播下自由与爱的种子。可见,教材批判始终不是他的目的。稍有智识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教材何其平庸、虚假、错乱、霸道,郭初阳总是能以其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视角,对教材点“金”成铁,从而抵达对爱、自由、平等、灵性、创造等等的拨乱反正,而后给予歌颂和流布。这才是他的根本目的。不仅如此,这样的课堂,他本人就是一种教育,他示范了勤奋、精确、广博、思考、自然等等优秀的品质,同时也展现了所有这些品质所凝聚的伟大人格魅力与超凡人生气象,其化育之功实可想见!
  当然,研究有无数种方式,教育也有无数种方式,但肯定只有一种最适合自己,这正有待于其基于爱、望、信的自我认知,继而才能自我发展与创造,接着才能参赞化育我们的时代与共同体。显然,作者做到了,但愿他的示范,也能惠及我们。
  读完本书,作者的所谓独立之旅,历历如在目前。首先是身份的独立,他破体制而出,自办学校,自编教材,自创教法,他因而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孩子们。其次是思想的独立,整本书绝大部分文章都通过文本比较进行辩驳与质疑,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新见锐识不绝于目。再次是方法的独立,他娴熟而又恰如其分地运用着知识考古学、新批评主义、文化比较等学术方法,提升了语文教育的品位,使得中小学语文教育进化为正当正大的学术研究创造与文化文学研究创造。而后是课堂对象的独立,他让孩子们比较,他引导孩子们思考,他把独立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们。然而,他的所谓语文之旅,却可能会令绝大部分如我这般为饭碗的教书匠大不以为然。这怎么可能是语文呢?怎么可以没有字词句的理解?怎么可以质疑教材?怎么可以不需要教学计划?这不独不是语文教育,这甚至不是教育!可是,这偏偏就是语文之旅。为什么说这就是语文之旅呢?作者回答了这个问题:“所谓语文,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研习与谈论(口头或书面),让人获得教养,成为一个温和文雅的人。语文教会一个人说什么(关注世界也关注内心),也教会他怎么说(在不同场合使用得体的形式),自然也教会他尊重别人,安静地倾听。”谁能说,我们的语文教育其终极目的,不就是如此呢?这岂止是语文之旅,这根本就是本质意义上的语文之旅!
  毫无疑问,《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是一本越界之书。作为体制外教师,作者成功越界了,他的课堂超越了传统中小学语文课堂的程式化壁垒,他的思考超越了中小学教师的僵化教条,他的方法超越了中小学教师的无知之幕……他超越教育抵达了文明的化育与创造,他因此获得了自由,也流布了自由。因而,看这本书,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具体操作方式和文本解读的学习或模仿,是可怜也可悲的。
  归根到底,这是一本示范之书,一个人的精彩旅程里有人生正义存焉!
  (作者系湖北省仙桃中学语文教师,在《天涯》《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小说、随笔多篇。代表作长篇小说《成人之美兮》,曾入选《南方周末》2010年度书单)
其他文献
【摘 要】《花谢旧金山》一文因其有献媚之嫌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从一线教师的角度,不难发现当前小学生的习作中也多多少少地存在着这种不良倾向。这种倾向显然是违背了习作教学的宗旨,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如何避免这种倾向?教师可以从“意义解读”和“事实叙述”这两个方面对现有的习作教学作进一步的审视。  【关键词】习作 意义解读 事实叙述  “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李清照的作品婉曲动人,清俊疏朗,深得人们的喜爱。对她的作品风格历来评价不一,多数人认为她的作品属婉约风格,甚至有人称她为“婉约之祖”,说她的作品多沉郁伤感。然细读她的作品,你会感到她绝少婉约的浮饰雕琢。她的词有如一道清流,汩汩出胸臆,清爽化自然。无论是前期快乐的生活,还是后期颠沛的老境,都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四基”之一,内涵丰富,构成复杂,但不管哪种数学活动经验,其形成与积累都离不开重要的载体——数学实践活动。  苏教版小学数学从四年级上册起就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旨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促进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中,教材编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借
1.填表前请登录江苏教育新闻网(www.jsenews.com),登录报名系统,按要求填写作者信息,并获取“论文编号”。电子信息与本表内容要求完全相同。  2.此表复印无效,正文不得出现任何个人和学校信息,否则不予参评。  3.读者可于5月30日之前补订本期杂志(15本起订)。联系人:杨老师,025-86275739。
我又一次坐在电脑前,双眸无神地对着屏幕,回想当初。  “青春,仅是回忆吗?”我问自己,回忆数不胜数,安放在脑子里都嫌多。  我真的不想用韩寒那种调侃,甚至带点反讽的笔调去书写,那会让很多人难堪,而我的本意只是想让很多人清醒一下。  青春是每个人都该享有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每个人都一样重要。  我回忆童年,自己属于那种经常在书店里打磨时光的小孩,没有介入利欲的纷争,安安静静地待在一个人的领地,享受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因此,中国梦也是教育梦。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用四个词描绘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十六个字,任重而道远。带领师生追寻心中的“教育梦”,是校长的历史使命。  梦想,必须着眼于未来,扎根于现实。“教育梦”不是空中楼阁的幻象,不是豪气干云的誓言,而是清晰可见的愿景。怀揣着梦想,我们更要脚踏实地,以激情导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芸芸众“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特征、认知起点和表达方式。如何源自儿童需要又创造儿童需要?如何基于儿童现实又发展儿童可能?如何使得学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需要教师始终坚守儿童立场,从“童心”出发,用“童眼”观照,让学习过程顺应儿童的思维,帮助其实现通向未来发展的多样性、广阔性及无限可能的生长。2014年9月下旬,苏州市教科院举行了苏州市小学数学“使用新教材、建构新课
连日雨后 天欲放晴  你不敢抬头望  那光线 太迷茫  广玉兰的酒杯里  仍有昨日的雨水  滴落  此刻 你捧一本詩集  此刻 你应当读到  枇杷黄后杨梅紫  小满已过枣花落  榴花开欲然  苦菜秀 靡草衰 麦秋至  小满三候 是否与你有关  你已岁月过半  麦秋至 心荒凉  夏至未至 小满未满  花未全开 月未圆  该以此心 且待来日方长
1月27日,201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13年全省教育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研究部署了2014年全省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沈健作工作报告。  一、2013年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沈健在报告中指出,2013年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具体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推进部省共建,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启新征程。省政府召
【摘 要】校长形成教育思想,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实践中提升是一条重要的可行路径,这样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张力,并且这一实践中生成的教育思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与提升。  【关键词】生命教育 教育思想 实践生成  拿破仑认为:世界上有两种最有力量的东西,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对于校长来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抬头看路比埋头拉车更重要。思想从哪里来?教育学是一门实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