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断改变是Karl Lagerfeld的动力,85年来,他从未停下脚步,直引领着时装的节奏。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写道:“现代性,来自于捕捉那些瞬息万变的事物,生存在那些流变、转瞬即逝和可能性当中。”Karl Lagerfeld的时尚观亦是如此。
“与Crist6bal Balenciaga、Christian Dior甚至Coco Chanel不同,他对时装的贡献不在于全新轮廓的创造。”《纽约时报》的Vanessa Friedman在写Lagerfeld的讣闻时总结道。于这位德国设计师而言,大师级的成就从不来自设计上的革新,而是不断通过时装对“何为当下”这一概念进行审视。1979年,Lagerfeld在一部法国新闻纪录片中就已预测:“如今谈一个新的轮廓已不再摩登,50年代有A型、H型……而现在重要的是氛围,关于一种精神。”
他一生中的先锋之处不仅在于预测业内的每个新纪元,更是在改革袭来时,毫无畏惧、毫无眷恋地舍弃旧习。年轻时,Lagerfeld在彼时依然辉煌的高定世界受训,担任过Pierre Balmain的助理,后成为Jean Patou时装屋的设计总监;但在60年代初期,他意识到成衣即将取代高定成为产业的主流,便自愿“降级”,从一个“couturier”变为一名给成衣品牌 提供设计稿的“styliste”。
1963年,出来闯荡的Lagerfeld拿着一叠设计稿去拜见Gaby Aghion。當年,这位上流社会女子已成功将Chloe立为巴黎最早的成衣品牌之一,提供介于高定与其低端模仿品之间的高品质服饰。她一眼就看上了一款裸色裙装与黄色长袜的设计。“当时没有设计师会想到跟衣服一起搭配袜子,你看得出他已在诠释时装的完整形象。”Aghion在2006年出版的The Beautiful Fall中回顾道。Lagerfeld就这样从每季给Chloe提供两款设计,到1966年被任命为品牌的设计总监。
当他的竞争对手Yves SaintLaurent一心专注于奠定自己的风格体系之际,没有独家合约的Lagerfeld在随后的二十年里同时为Charles Jourdan、Repetto、Krizia、Ballantyne、Tiziana、Mario Valentino、Monoprix以及Fendi等一系列品牌提供设计。他一再重复,自己就是一个商业设计师。“你无法收买我,但可以’租借’我!”他在2014年的BOF采访中自我打趣道。
与他晚期每年制作的十几个时装系列相比,出任自由设计师的这段时间他也拥有同样惊人的产量。“设计如同呼吸一般,你不会想着要去呼吸,它会自然发生。”他曾在WWD采访中如此轻松地描述。在Lagerfeld的理解中,服装的创造不应该是一个纠结或备受煎熬的过程,它不能与艺术相提并论。同时,他的多重设计经历也是一种铺垫,让他在今日流行的“斜杠式”创意氛围中如鱼得水。
想必他早已意识到(也就是Saint Laurent所忽略的)作为设计师,拥有自己过于明确的风格所带来的危险。借用几句Chanel女士的话,时装的内在价值就是终归有一天会过时,潮流是瞬息的,而没有人能永无止境地创新。
在生活中,Karl Lagerfeld与1971年辞世的Gabrielle“Coco”Chanel并不相识。即便他们之前有同样奇特的共性——善于塑造与改编自己的人生故事,以及对回望过去的极度痛恨,但Lagerfeld曾坦陈,他感觉他们合不来。
当他受邀重返二十年前辞别的高定界,他眼中的这个品牌是一个正在“打鼾的睡美人”。可以说,他留给业界的最大革新就是——借用前法国版Vogue主编Joan Juliet Buck的比喻——开启了第一个成功的“拉撒路运动”,让一个沉溺于过去的时装屋起死回生。
Lagerfeld于1983年1月24日发布的首个Chanel高定系列反响并不热烈,但从中能够看到他对于这个品牌的愿景。一季接着一季,他开始将牛仔、皮裤、比基尼、迷你裙、嘻哈金链等流行元素引入时装屋的设计语境中。保守派将这喧哗的一切视为对励志让女性穿着得体的Chanel女士的大不敬,但如Lagerfeld所驳回的,时装不关乎致敬,时装只关乎时装。
同时,无论是摧毁、对抗还是借鉴,必须深谙传统才能勇往直前,真正的摩登只能诞生于历史的深渊。Lagerfeld不仅自己文化素养深厚(他精通德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四国语言,家中收藏了约三十万本书籍),对Chanel女士的成就更是了如指掌。斜纹软呢、方形夹克、2.55包袋、服饰珠宝、双C的logo,他的改革就是将她标志性的发明进行后现代化的处理,将之化为符号去任意挪用。
Chanel女士曾把奢华定义为庸俗的对立面,但Lagerfeld却认为,在今日的社会“奢侈品正在庸俗化”。他预见到消耗时装的人群会突破欧美富贵阶层,展现愈发国际化、多样化的面貌。以往端庄的Chanel女性就此被他重塑为形形色色的女人,在他的憧憬里,一个Chanel女郎亦可是一个牛仔女郎或摇滚女郎,能骑着摩托车去越野,在沙滩上裸露性感曲线,或身着优雅礼服静坐在宫殿中。
“问题不断在变,我做这行就是因为没有一定的答案。”他在2007年的纪录片Lagerfeld Confidential中说道。
与此同时,通过极端自律的个人形象和细心打造的生活方式,Lagerfeld也成功地将自己符号化了。在大众眼里,他的那条有着18世纪风格的白色马尾发型、高领衬衫、墨镜、无指手套变得与围绕在他左右的那些明星一样有辨识度。“我是自己人生中的木偶,是一个娃娃,而非真人。”他曾在2004年的美国版Vogue采访中说道。无论是化作芭比娃娃还是装饰一听健怡可乐,“老佛爷”的卡通形象逐渐成为大众眼里最鲜明的时尚标签,以致他曾在法国安全驾驶广告中出镜。与Coco Chanel一样,Lagerfeld创造的最伟大的作品首先就是自己。 同时,无论是摧毁、对抗还是借鉴,必须深谙传统才能勇往直前,真正的摩登只能诞生于历史的深渊。Lagerfeld不仅自己文化素養深厚(他精通德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四国语言,家中收藏了约三十万本书籍),对Chanel女士的成就更是了如指掌。斜纹软呢、方形夹克、2.55包袋、服饰珠宝、双C的logo,他的改革就是将她标志性的发明进行后现代化的处理,将之化为符号去任意挪用。
Chanel女士曾把奢华定义为庸俗的对立面,但Lagerfeld却认为,在今日的社会“奢侈品正在庸俗化”。他预见到消耗时装的人群会突破欧美富贵阶层,展现愈发国际化、多样化的面貌。以往端庄的Chanel女性就此被他重塑为形形色色的女人,在他的憧憬里,一个Chanel女郎亦可是一个牛仔女郎或摇滚女郎,能骑着摩托车去越野,在沙滩上裸露性感曲线,或身着优雅礼服静坐在宫殿中。
“问题不断在变,我做这行就是因为没有一定的答案。”他在2007年的纪录片Lagerfeld Confidential中说道。
与此同时,通过极端自律的个人形象和细心打造的生活方式,Lagerfeld也成功地将自己符号化了。在大众眼里,他的那条有着18世纪风格的白色马尾发型、高领衬衫、墨镜、无指手套变得与围绕在他左右的那些明星一样有辨识度。“我是自己人生中的木偶,是一个娃娃,而非真人。”他曾在2004年的美国版Vogue采访中说道。无论是化作芭比娃娃还是装饰一听健怡可乐,“老佛爷”的卡通形象逐渐成为大众眼里最鲜明的时尚标签,以致他曾在法国安全驾驶广告中出镜。与Coco Chanel一样,Lagerfeld创造的最伟大的作品首先就是自己。
设计师也积极参与主流文化的变迁,无论是1973年,波普教父Andy Warhol执导的电影L’Amour,还是2012年美国嘻哈歌星Snoop Dogg的MV,他都有兴趣出镜。“Warhol对于艺术的意义,亦是Lagerfeld对于时装的。”超模Claudia Schiffer追思道。他熟知,并享受,流行文化更新换代的速度,而一代又一代青年偶像,从Keira Knightley到Blake Liely,从Lily Alln到Rihanna,陆续开始出入Chanel的秀场。
掌舵Chanel这三十余年(除了90年代短暂回归Chloe之外),Lagerfeld的长期时装合约只有自1965年开启的与Fendi的合作,以及于1984年创办的自己的同名品牌。逐渐,他“斜杠式”的创作精神被注入到其他领域——1987年,他因为Chanel拍摄公关材料而开启了摄影生涯。“我喜欢摄影的原因是它们代表一个不可被复制的瞬息,永不复返。”他在当年的纪录片中说道。Lagerfeld随后也将自己比时装还长久的爱好拓展成另一个创作领域,在1999年开设了7LParis书店和随后的出版社,并开始写书和绘制书中的插画。
步入21世纪,Lagerfeld已年逾七十,但家里遍地都是iPod,后来去哪儿都手握一个iPhone的他(即便他几乎不打电话)意识到网络科技以及社交媒体即将无限扩大时装的传播力在他的引领下,时装秀成了大众的娱乐节目,连他的宠猫Choupette都被打造成了社交媒体明星。从冰川到超市,火箭到餐厅,苏格兰高地到古巴街道,Chanel每场秀的规模与构思一次次地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2004年,Lagerfeld更是以自己的名义成为第一个与H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写道:“现代性,来自于捕捉那些瞬息万变的事物,生存在那些流变、转瞬即逝和可能性当中。”Karl Lagerfeld的时尚观亦是如此。
“与Crist6bal Balenciaga、Christian Dior甚至Coco Chanel不同,他对时装的贡献不在于全新轮廓的创造。”《纽约时报》的Vanessa Friedman在写Lagerfeld的讣闻时总结道。于这位德国设计师而言,大师级的成就从不来自设计上的革新,而是不断通过时装对“何为当下”这一概念进行审视。1979年,Lagerfeld在一部法国新闻纪录片中就已预测:“如今谈一个新的轮廓已不再摩登,50年代有A型、H型……而现在重要的是氛围,关于一种精神。”
他一生中的先锋之处不仅在于预测业内的每个新纪元,更是在改革袭来时,毫无畏惧、毫无眷恋地舍弃旧习。年轻时,Lagerfeld在彼时依然辉煌的高定世界受训,担任过Pierre Balmain的助理,后成为Jean Patou时装屋的设计总监;但在60年代初期,他意识到成衣即将取代高定成为产业的主流,便自愿“降级”,从一个“couturier”变为一名给成衣品牌 提供设计稿的“styliste”。
1963年,出来闯荡的Lagerfeld拿着一叠设计稿去拜见Gaby Aghion。當年,这位上流社会女子已成功将Chloe立为巴黎最早的成衣品牌之一,提供介于高定与其低端模仿品之间的高品质服饰。她一眼就看上了一款裸色裙装与黄色长袜的设计。“当时没有设计师会想到跟衣服一起搭配袜子,你看得出他已在诠释时装的完整形象。”Aghion在2006年出版的The Beautiful Fall中回顾道。Lagerfeld就这样从每季给Chloe提供两款设计,到1966年被任命为品牌的设计总监。
当他的竞争对手Yves SaintLaurent一心专注于奠定自己的风格体系之际,没有独家合约的Lagerfeld在随后的二十年里同时为Charles Jourdan、Repetto、Krizia、Ballantyne、Tiziana、Mario Valentino、Monoprix以及Fendi等一系列品牌提供设计。他一再重复,自己就是一个商业设计师。“你无法收买我,但可以’租借’我!”他在2014年的BOF采访中自我打趣道。
与他晚期每年制作的十几个时装系列相比,出任自由设计师的这段时间他也拥有同样惊人的产量。“设计如同呼吸一般,你不会想着要去呼吸,它会自然发生。”他曾在WWD采访中如此轻松地描述。在Lagerfeld的理解中,服装的创造不应该是一个纠结或备受煎熬的过程,它不能与艺术相提并论。同时,他的多重设计经历也是一种铺垫,让他在今日流行的“斜杠式”创意氛围中如鱼得水。
想必他早已意识到(也就是Saint Laurent所忽略的)作为设计师,拥有自己过于明确的风格所带来的危险。借用几句Chanel女士的话,时装的内在价值就是终归有一天会过时,潮流是瞬息的,而没有人能永无止境地创新。
在生活中,Karl Lagerfeld与1971年辞世的Gabrielle“Coco”Chanel并不相识。即便他们之前有同样奇特的共性——善于塑造与改编自己的人生故事,以及对回望过去的极度痛恨,但Lagerfeld曾坦陈,他感觉他们合不来。
当他受邀重返二十年前辞别的高定界,他眼中的这个品牌是一个正在“打鼾的睡美人”。可以说,他留给业界的最大革新就是——借用前法国版Vogue主编Joan Juliet Buck的比喻——开启了第一个成功的“拉撒路运动”,让一个沉溺于过去的时装屋起死回生。
Lagerfeld于1983年1月24日发布的首个Chanel高定系列反响并不热烈,但从中能够看到他对于这个品牌的愿景。一季接着一季,他开始将牛仔、皮裤、比基尼、迷你裙、嘻哈金链等流行元素引入时装屋的设计语境中。保守派将这喧哗的一切视为对励志让女性穿着得体的Chanel女士的大不敬,但如Lagerfeld所驳回的,时装不关乎致敬,时装只关乎时装。
同时,无论是摧毁、对抗还是借鉴,必须深谙传统才能勇往直前,真正的摩登只能诞生于历史的深渊。Lagerfeld不仅自己文化素养深厚(他精通德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四国语言,家中收藏了约三十万本书籍),对Chanel女士的成就更是了如指掌。斜纹软呢、方形夹克、2.55包袋、服饰珠宝、双C的logo,他的改革就是将她标志性的发明进行后现代化的处理,将之化为符号去任意挪用。
Chanel女士曾把奢华定义为庸俗的对立面,但Lagerfeld却认为,在今日的社会“奢侈品正在庸俗化”。他预见到消耗时装的人群会突破欧美富贵阶层,展现愈发国际化、多样化的面貌。以往端庄的Chanel女性就此被他重塑为形形色色的女人,在他的憧憬里,一个Chanel女郎亦可是一个牛仔女郎或摇滚女郎,能骑着摩托车去越野,在沙滩上裸露性感曲线,或身着优雅礼服静坐在宫殿中。
“问题不断在变,我做这行就是因为没有一定的答案。”他在2007年的纪录片Lagerfeld Confidential中说道。
与此同时,通过极端自律的个人形象和细心打造的生活方式,Lagerfeld也成功地将自己符号化了。在大众眼里,他的那条有着18世纪风格的白色马尾发型、高领衬衫、墨镜、无指手套变得与围绕在他左右的那些明星一样有辨识度。“我是自己人生中的木偶,是一个娃娃,而非真人。”他曾在2004年的美国版Vogue采访中说道。无论是化作芭比娃娃还是装饰一听健怡可乐,“老佛爷”的卡通形象逐渐成为大众眼里最鲜明的时尚标签,以致他曾在法国安全驾驶广告中出镜。与Coco Chanel一样,Lagerfeld创造的最伟大的作品首先就是自己。 同时,无论是摧毁、对抗还是借鉴,必须深谙传统才能勇往直前,真正的摩登只能诞生于历史的深渊。Lagerfeld不仅自己文化素養深厚(他精通德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四国语言,家中收藏了约三十万本书籍),对Chanel女士的成就更是了如指掌。斜纹软呢、方形夹克、2.55包袋、服饰珠宝、双C的logo,他的改革就是将她标志性的发明进行后现代化的处理,将之化为符号去任意挪用。
Chanel女士曾把奢华定义为庸俗的对立面,但Lagerfeld却认为,在今日的社会“奢侈品正在庸俗化”。他预见到消耗时装的人群会突破欧美富贵阶层,展现愈发国际化、多样化的面貌。以往端庄的Chanel女性就此被他重塑为形形色色的女人,在他的憧憬里,一个Chanel女郎亦可是一个牛仔女郎或摇滚女郎,能骑着摩托车去越野,在沙滩上裸露性感曲线,或身着优雅礼服静坐在宫殿中。
“问题不断在变,我做这行就是因为没有一定的答案。”他在2007年的纪录片Lagerfeld Confidential中说道。
与此同时,通过极端自律的个人形象和细心打造的生活方式,Lagerfeld也成功地将自己符号化了。在大众眼里,他的那条有着18世纪风格的白色马尾发型、高领衬衫、墨镜、无指手套变得与围绕在他左右的那些明星一样有辨识度。“我是自己人生中的木偶,是一个娃娃,而非真人。”他曾在2004年的美国版Vogue采访中说道。无论是化作芭比娃娃还是装饰一听健怡可乐,“老佛爷”的卡通形象逐渐成为大众眼里最鲜明的时尚标签,以致他曾在法国安全驾驶广告中出镜。与Coco Chanel一样,Lagerfeld创造的最伟大的作品首先就是自己。
设计师也积极参与主流文化的变迁,无论是1973年,波普教父Andy Warhol执导的电影L’Amour,还是2012年美国嘻哈歌星Snoop Dogg的MV,他都有兴趣出镜。“Warhol对于艺术的意义,亦是Lagerfeld对于时装的。”超模Claudia Schiffer追思道。他熟知,并享受,流行文化更新换代的速度,而一代又一代青年偶像,从Keira Knightley到Blake Liely,从Lily Alln到Rihanna,陆续开始出入Chanel的秀场。
掌舵Chanel这三十余年(除了90年代短暂回归Chloe之外),Lagerfeld的长期时装合约只有自1965年开启的与Fendi的合作,以及于1984年创办的自己的同名品牌。逐渐,他“斜杠式”的创作精神被注入到其他领域——1987年,他因为Chanel拍摄公关材料而开启了摄影生涯。“我喜欢摄影的原因是它们代表一个不可被复制的瞬息,永不复返。”他在当年的纪录片中说道。Lagerfeld随后也将自己比时装还长久的爱好拓展成另一个创作领域,在1999年开设了7LParis书店和随后的出版社,并开始写书和绘制书中的插画。
步入21世纪,Lagerfeld已年逾七十,但家里遍地都是iPod,后来去哪儿都手握一个iPhone的他(即便他几乎不打电话)意识到网络科技以及社交媒体即将无限扩大时装的传播力在他的引领下,时装秀成了大众的娱乐节目,连他的宠猫Choupette都被打造成了社交媒体明星。从冰川到超市,火箭到餐厅,苏格兰高地到古巴街道,Chanel每场秀的规模与构思一次次地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2004年,Lagerfeld更是以自己的名义成为第一个与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