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旧的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明显暴露出来,部分教师只是观念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改变,同时他们在教学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理解,教材的分析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现将存在的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问题
(一)新课程标准不能很好的把握
课程具体目标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老师们都已参加过培训学习,可仍有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重视程度不高,对其要求不清楚,在具体地教学中常常忽视课程标准规定。如小学教学中“元、角、分”的认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是“了解”的学习水平,可见大部分教师仍按原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不能透彻地进行教材分析
1、客观上把握不准。据调查极少教师分析教材是教一节分析一节,从未系统地将整册教材进行分析,过分拘泥于教材的做法,依赖于“教参”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运用教材。对学段或相邻段的教材进行客观分析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
2、教材内容理解不透。
教师是将知识、能力、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编写的,不同的章节侧重点不同,部分教师对学科的性质,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单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去分析教材。
(三)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采用“灌输式”教学,把教学看作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满堂灌”、“满堂问”现象也明常有之,让学生死记硬背,更有的教师认为若按新改的要求去做,势必影响学习成绩。
(四)课堂评价问题
当前,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缺乏完整的认识,评价比较笼统、单一,没有真正地体现面对全体学生。
(五)“教”与“学”关系问题
长期以来,“教”“学”的关系一直被人们忽视,教师只注重了教,没有注重学生的“学”,“教”与“学”的关系时常不到位,教师只为“教”而“教”。
二、分析原因
(一)由于受旧教学大纲影响,教师未对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作深入仔细地比较,导致课程标准把握上出现了偏差,随意提高或降低了教学要求。因此教师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相应的教学。
(二)教材分析不透彻主要是对教材整體把握不够。要弄清教材编写意图,做到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须对教材进行客观准确地把握。若教师不了解教材整体思路,没有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就有可能在低年级讲授时把高年级的知识点也渗透了,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做整体分析,了解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前后之间的联系。
(三)“应试教育”影响过深。在应试教育主导下人们簇往把升学率作为判断一个学校的优劣,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心投入对学生进行升学教育和训练,试题战述,对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无暇顾及,教师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材和新的教学思路,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阻碍了课程的改革。
(四)在教学中部分老师对课堂评价没有按照课程标准去评价,随意拔高或降低要求,在教学中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而对全体学生,在面向大多学生的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作兽行的学生同样给予关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片面理解。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想试图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言,回答一下问题,分几个小组讨论就认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用用,只追求表面现象,不注重实效,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度”,控制好学习上的难易度,保障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情绪终处以积极、热情活跃的氛围中。
总而言之,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可能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付出智慧和精力,舍弃陈旧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在发现问题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力求发展,把课改引向深入。
一、问题
(一)新课程标准不能很好的把握
课程具体目标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老师们都已参加过培训学习,可仍有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重视程度不高,对其要求不清楚,在具体地教学中常常忽视课程标准规定。如小学教学中“元、角、分”的认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是“了解”的学习水平,可见大部分教师仍按原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不能透彻地进行教材分析
1、客观上把握不准。据调查极少教师分析教材是教一节分析一节,从未系统地将整册教材进行分析,过分拘泥于教材的做法,依赖于“教参”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运用教材。对学段或相邻段的教材进行客观分析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
2、教材内容理解不透。
教师是将知识、能力、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编写的,不同的章节侧重点不同,部分教师对学科的性质,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单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去分析教材。
(三)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采用“灌输式”教学,把教学看作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满堂灌”、“满堂问”现象也明常有之,让学生死记硬背,更有的教师认为若按新改的要求去做,势必影响学习成绩。
(四)课堂评价问题
当前,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缺乏完整的认识,评价比较笼统、单一,没有真正地体现面对全体学生。
(五)“教”与“学”关系问题
长期以来,“教”“学”的关系一直被人们忽视,教师只注重了教,没有注重学生的“学”,“教”与“学”的关系时常不到位,教师只为“教”而“教”。
二、分析原因
(一)由于受旧教学大纲影响,教师未对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作深入仔细地比较,导致课程标准把握上出现了偏差,随意提高或降低了教学要求。因此教师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相应的教学。
(二)教材分析不透彻主要是对教材整體把握不够。要弄清教材编写意图,做到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须对教材进行客观准确地把握。若教师不了解教材整体思路,没有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就有可能在低年级讲授时把高年级的知识点也渗透了,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做整体分析,了解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前后之间的联系。
(三)“应试教育”影响过深。在应试教育主导下人们簇往把升学率作为判断一个学校的优劣,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心投入对学生进行升学教育和训练,试题战述,对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无暇顾及,教师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材和新的教学思路,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阻碍了课程的改革。
(四)在教学中部分老师对课堂评价没有按照课程标准去评价,随意拔高或降低要求,在教学中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而对全体学生,在面向大多学生的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作兽行的学生同样给予关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片面理解。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想试图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言,回答一下问题,分几个小组讨论就认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用用,只追求表面现象,不注重实效,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度”,控制好学习上的难易度,保障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情绪终处以积极、热情活跃的氛围中。
总而言之,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可能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付出智慧和精力,舍弃陈旧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在发现问题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力求发展,把课改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