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性” 跟“理性”是相对的,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 形象思维是人头脑中运用形象来进行的思维. 人类发现掌握事物的本质,首先是从思维开始的.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
一、把握形象思维和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表象、联想和想象. 表象是对过去知觉过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映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形象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等影响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因素表象、想象和联想,形象思维在小学生思维活动中占有较大比例,教学时,教师如能把抽象知识“物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操作,有感觉,能在头脑中产生映象,就有利于学生学习.
如: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个圆形的硬纸板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把一条绳子平均分成5份,再分别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与其余各份一一比较. 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并对操作中知觉过的东西进行概括,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的形象. 有了这个形象,就可以明白分数概念.
二、演一演,丰富表象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
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笔盒、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 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铅笔盒……),通过感知实物,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边观察模型,边看书本,从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及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十二条棱及互相平行的棱长相等的特点;通过观察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和相交于这个顶点的三条棱长,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模型的平放、侧放、直立三种形态,来说明长、宽、高相对说来是固定不变的,把知识讲“活”,这样学生在动口、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清晰深刻的表象,为思维的理性化提供了条件.
三、画一画,经历发现
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说,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问题画出来”,形象地展现了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借助形象的支持,就很容易找到解题途径. 讲三角形的“高”和“底”,如果离开图形来讲解,是很难讲清楚的,即使学生听懂了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 而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亲自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学生对“高”和“底”的理解就会深刻得多.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作图:(1)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和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2)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和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3)给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作一条过顶点和顶点所对的边垂直的线段. 在大量作图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学生就能概括出“高”和“底”的概念. 新课程理念倡导发现学习,通过作图来概括“高”和“底”的概念的知识,实际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在作图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个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和“底”本质属性.
四、摆一摆,调整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让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会对问题的解决有强烈的印象.
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11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5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人,每名同学可以分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形成表象. 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清晰的表象,正确的思维才有牢固的基础.
五、多媒体,大显身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进行辅助教学,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轴对称图形”图形教学片断:
1. 以疑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森林里的一个小动物站在大树后面只露出身体的一半.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2. 合作探究,掌握新知
(1) 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片让学生观察,“你们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吗?”小组合作交流.
(2)将课本115页的三幅图剪下. 剪下后,问:“这三个图形对称吗?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讨论后,同桌合作,把这三个图形对折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 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拿出一张纸,先在半张纸上用水彩画出一个图形,再折印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并让学生说说对称轴在哪儿.
4.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后给予适当评价.
课件播放:动物、植物、窗花、彩虹和古今中外的世界著名建筑. 欣赏之后,提问: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感受?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建筑是对称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把握形象思维和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表象、联想和想象. 表象是对过去知觉过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映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形象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等影响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因素表象、想象和联想,形象思维在小学生思维活动中占有较大比例,教学时,教师如能把抽象知识“物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操作,有感觉,能在头脑中产生映象,就有利于学生学习.
如: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个圆形的硬纸板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把一条绳子平均分成5份,再分别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与其余各份一一比较. 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并对操作中知觉过的东西进行概括,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的形象. 有了这个形象,就可以明白分数概念.
二、演一演,丰富表象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
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笔盒、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 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铅笔盒……),通过感知实物,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边观察模型,边看书本,从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及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十二条棱及互相平行的棱长相等的特点;通过观察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和相交于这个顶点的三条棱长,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模型的平放、侧放、直立三种形态,来说明长、宽、高相对说来是固定不变的,把知识讲“活”,这样学生在动口、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清晰深刻的表象,为思维的理性化提供了条件.
三、画一画,经历发现
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说,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问题画出来”,形象地展现了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借助形象的支持,就很容易找到解题途径. 讲三角形的“高”和“底”,如果离开图形来讲解,是很难讲清楚的,即使学生听懂了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 而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亲自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学生对“高”和“底”的理解就会深刻得多.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作图:(1)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和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2)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和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3)给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作一条过顶点和顶点所对的边垂直的线段. 在大量作图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学生就能概括出“高”和“底”的概念. 新课程理念倡导发现学习,通过作图来概括“高”和“底”的概念的知识,实际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在作图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个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和“底”本质属性.
四、摆一摆,调整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让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会对问题的解决有强烈的印象.
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11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5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人,每名同学可以分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形成表象. 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清晰的表象,正确的思维才有牢固的基础.
五、多媒体,大显身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进行辅助教学,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轴对称图形”图形教学片断:
1. 以疑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森林里的一个小动物站在大树后面只露出身体的一半.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2. 合作探究,掌握新知
(1) 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片让学生观察,“你们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吗?”小组合作交流.
(2)将课本115页的三幅图剪下. 剪下后,问:“这三个图形对称吗?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讨论后,同桌合作,把这三个图形对折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 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拿出一张纸,先在半张纸上用水彩画出一个图形,再折印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并让学生说说对称轴在哪儿.
4.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后给予适当评价.
课件播放:动物、植物、窗花、彩虹和古今中外的世界著名建筑. 欣赏之后,提问: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感受?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建筑是对称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