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题的不同方法,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
为了在数学教学中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崭新新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在备课中体现新理念
1、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课标”在具体课标中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知识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重(1)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为重要。它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最后才是一种结果。(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不等于能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数学知识转化成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环节。
2、深挖教材资源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在备课时要挖掘教材这一资源,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针对每一个层次学生可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出预设,以便课堂上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因为教材的编写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发展的顺序,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例如:在教学“倍数”时,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改变了教材的呈现顺序,先教学5的倍数特征,再教学2的倍数特征。因为5的倍数特征很容易发现,这样有了5 的倍数特征方法做基础,再研究2的倍数特征,就显得容易多了。所以,有时改变了呈现顺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1、导课新颖,以兴趣引发思维
所谓导课要新颖,就是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努力寻找一个新的着眼点,从一个新的角度,采用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个学生喜欢的故事,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中。这时这个故事实际上就为学生设置了解决问题的情景。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唐僧带着三个徒弟西天取经,有一天,孙悟空摘了一个大西瓜,要让师傅解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急得想抱西瓜吃,孙悟空大喝一声:“八戒,别着急,等我分完了由你选。”于是孙悟空第一块切了这个西瓜的1/4,第二块切了这个西瓜的2/8,第三块切了这个西瓜的4/16,剩下的为一块,然后让八戒选。这时我问同学们,你认为哪块大?你帮八戒选一块。通过这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学生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因此,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导入,要对数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也可以通过旧知导入,以旧引新,或生活导入,创设情境,或开展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要彻底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尽可能的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4、设计不同层次开放性练习题。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所有学生能得到相应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或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请同学们根据对身边的事物的了解情况设计一张统计表。这时,同学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了。有的独立设计,有的合作设计,有的搜集信息,有的整理数据,有的设计表格。有的是统计温度情况,有的是统计同年组各班人数情况,有的是统计全班期中考试成绩情况,有的是统计各班学生体育达标情况等等。使所有学生都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练习题,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启迪学生的思维。
为了在数学教学中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崭新新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在备课中体现新理念
1、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课标”在具体课标中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知识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重(1)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为重要。它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最后才是一种结果。(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不等于能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数学知识转化成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环节。
2、深挖教材资源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在备课时要挖掘教材这一资源,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针对每一个层次学生可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出预设,以便课堂上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因为教材的编写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发展的顺序,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例如:在教学“倍数”时,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改变了教材的呈现顺序,先教学5的倍数特征,再教学2的倍数特征。因为5的倍数特征很容易发现,这样有了5 的倍数特征方法做基础,再研究2的倍数特征,就显得容易多了。所以,有时改变了呈现顺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1、导课新颖,以兴趣引发思维
所谓导课要新颖,就是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努力寻找一个新的着眼点,从一个新的角度,采用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个学生喜欢的故事,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中。这时这个故事实际上就为学生设置了解决问题的情景。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唐僧带着三个徒弟西天取经,有一天,孙悟空摘了一个大西瓜,要让师傅解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急得想抱西瓜吃,孙悟空大喝一声:“八戒,别着急,等我分完了由你选。”于是孙悟空第一块切了这个西瓜的1/4,第二块切了这个西瓜的2/8,第三块切了这个西瓜的4/16,剩下的为一块,然后让八戒选。这时我问同学们,你认为哪块大?你帮八戒选一块。通过这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学生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因此,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导入,要对数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也可以通过旧知导入,以旧引新,或生活导入,创设情境,或开展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要彻底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尽可能的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4、设计不同层次开放性练习题。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所有学生能得到相应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或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请同学们根据对身边的事物的了解情况设计一张统计表。这时,同学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了。有的独立设计,有的合作设计,有的搜集信息,有的整理数据,有的设计表格。有的是统计温度情况,有的是统计同年组各班人数情况,有的是统计全班期中考试成绩情况,有的是统计各班学生体育达标情况等等。使所有学生都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练习题,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启迪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