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对小学道德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军人物,发挥着领导作用。校长应结合新时代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实践路径,以及教育原则上寻求新的突破,从而有效推进针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关键词】小学校长;德育工作;时代诉求
一、回应时代诉求:注意德育内容的时代性
(一)“仁爱”:仁者爱人,拒绝社会冷漠
小悦悦事件、路遇摔倒老人不扶等事件反映出这个社会群体部分人的冷漠化,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警惕与怀疑。社会冷漠对于一个社会的良好运行与协调发展是一种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因素,它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影响社会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道德机制的引入,可以消解社会冷漠现象。仁爱强调推己及人,由近及远,换言之,就是要体谅、宽容他人,互相关爱。当代的小学德育工作要突出强调仁爱的价值观教育,打破社会冷漠的现状。
让学生学会仁爱的价值观,教师首先要起到示范作用。校长应提醒教师在思想意识层面上明晰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实践上落实仁爱的理念。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问题学生是指那些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产生逆反心理导致经常违反校纪校规,违反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甚至犯有严重道德错误的学生。他们之所以让教师头疼,是因为他们难以管理。他们在不正常的心理驱使下,经常违反校级校规,惹出一些麻烦,常使老师和家长措手不及。作为教师,在教育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尊重和关爱。不要给他们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教师如果把经常违反纪律的孩子当另类看待,势必会引导其他学生也如此看待他们,导致的结果是问题学生破罐子破摔,违反校级校规便成了家常便饭。问题学生有超出常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和接纳。教师不应该因为他们常常违反纪律,就把他们的座位调到最后的角落,对他们的学习不闻不问,遭受冷漠的他们会制造更多的事端来回敬你。
(二)“和谐相处”:重塑生态伦理,关注环境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重塑生态伦理,关注环境问题也显得格外重要。在环境保护事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中小学开展基础环境教育,加强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如何推进保护环境的道德教育,实现学生与校园文化、家庭、自然的和谐统一,首先要做到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是学校的校园环境达到生态要求。学校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隐形课程,可以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环保的重要性。可以成立学生自建小组,或者流动文明岗,让学生在点滴中学会保护环境,尊重生态伦理建设。
(三)“爱国”与“文化优越感”:突出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
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碰撞背景下,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认同,以及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采取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参观爱国主题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升旗仪式,召开主题班会等。以召开主题班会为例,开展主题班可以通过回顾历史纪念,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激发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此外,在主题班会上,可以让同学们通过亲口讲述英雄故事、用PPT播放相关内容等形式,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含义。主题班会中穿插的讲述革命英雄舍己为人的事迹以及演唱革命歌曲,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及英雄们英勇无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的革命精神,使孩子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结合时代特点:创新道德教育路径
在完成学校的课程后小学生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一部分的时间,更好地发挥道德教育,也是值得学校探讨的话题。21世纪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小学生这个独特群体也活跃于互联网。互联网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互联网可以为小学生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但同时也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学校应注意到互联网的两面性,规避不良影响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开辟新的德育路径,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互联网已成为小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他们利用网络媒介,突破时空界限了解外界世界、与外界互动。但是互联网为小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同时,也会对小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学校在网络使用方面不加以引导,小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最终将不利于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创新道德教育的路径。如可以利用召开主题班会的契机,组织学生建立课外上网制度,促进学生们之间互相监督,文明使用网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规避了网络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学校也可以结合德育课程,设置相关的道德教育专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检索相关资料,同样可以实现文明上网和道德教育的双重目标。
总而言之,互联网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互联网可以为小学生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但同时也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学校应注意到互联网的两面性,规避不良影响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开辟新的德育路径,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原则
(一)关注儿童主体地位:适当选取同辈文化
道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关注儿童的主体地位,在价值观内容的选取上,除了要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教育需求,要也要满足小学生的主体需要。价值观教育应适当选取小学生同辈文化,反映小学生之间的友谊、童真童趣,让小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这样也有助于降低校园暴力、小学生自杀等事件的发生概率。
(二)利用最近发展区:优化德育主题编排模式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材应利用最近发展区的规律,合理安排编排的梯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安排不同的价值观内化任务。
(三)德育教材心理化:叙述上采用儿童话语
教材心理化是学生学习改善的重要途径,它致力于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有机统一,将教学法寓于教材之中,是教材不僅包括“教学”什么,还包括“怎样教学”,从而把传统的只有教师讲了之后才能明白的“教材”改造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之才”。教材的叙述应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将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心理逻辑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材的心理化,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内化教材所要传达的价值观。
四、结语
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军人物,发挥着领导作用。校长应结合新时代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首先,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回应时代诉求:突出强调仁爱的价值观教育,打破社会冷漠的现状;建生态道德教育,实现学生与校园文化、家庭、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认同,以及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结合时代特点,创新道德教育路径:注意到互联网的两面性,规避不良影响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开辟新的德育路径,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最后,坚持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原则:关注儿童主体地位:适当选取同辈文化;利用最近发展区:优化德育主题编排模式;开发校本道德教育课程与教材,努力实现德育教材心理化,叙述上采用儿童话语。
【参考文献】
[1]王志远.社会冷漠的博弈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96-102.
[2]戴敬凯.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基础环境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思考,干旱环境监测,2013(27):141-144.
[3]张建桥.教材心理化:理念、策略与行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60-64.
[4]吴翠玉.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62-63.
[5]李艳芬.浅析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J].学周刊,2018(02):51-52.
[6]刘鉴文.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基于广州市黄埔区15所重点小学的调研[J].科教导刊(下旬),2017(04):135-136.
[7]刘丹丹.基于小学德育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77):229-230.
【关键词】小学校长;德育工作;时代诉求
一、回应时代诉求:注意德育内容的时代性
(一)“仁爱”:仁者爱人,拒绝社会冷漠
小悦悦事件、路遇摔倒老人不扶等事件反映出这个社会群体部分人的冷漠化,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警惕与怀疑。社会冷漠对于一个社会的良好运行与协调发展是一种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因素,它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影响社会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道德机制的引入,可以消解社会冷漠现象。仁爱强调推己及人,由近及远,换言之,就是要体谅、宽容他人,互相关爱。当代的小学德育工作要突出强调仁爱的价值观教育,打破社会冷漠的现状。
让学生学会仁爱的价值观,教师首先要起到示范作用。校长应提醒教师在思想意识层面上明晰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实践上落实仁爱的理念。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问题学生是指那些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产生逆反心理导致经常违反校纪校规,违反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甚至犯有严重道德错误的学生。他们之所以让教师头疼,是因为他们难以管理。他们在不正常的心理驱使下,经常违反校级校规,惹出一些麻烦,常使老师和家长措手不及。作为教师,在教育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尊重和关爱。不要给他们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教师如果把经常违反纪律的孩子当另类看待,势必会引导其他学生也如此看待他们,导致的结果是问题学生破罐子破摔,违反校级校规便成了家常便饭。问题学生有超出常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和接纳。教师不应该因为他们常常违反纪律,就把他们的座位调到最后的角落,对他们的学习不闻不问,遭受冷漠的他们会制造更多的事端来回敬你。
(二)“和谐相处”:重塑生态伦理,关注环境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重塑生态伦理,关注环境问题也显得格外重要。在环境保护事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中小学开展基础环境教育,加强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如何推进保护环境的道德教育,实现学生与校园文化、家庭、自然的和谐统一,首先要做到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是学校的校园环境达到生态要求。学校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隐形课程,可以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环保的重要性。可以成立学生自建小组,或者流动文明岗,让学生在点滴中学会保护环境,尊重生态伦理建设。
(三)“爱国”与“文化优越感”:突出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
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碰撞背景下,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认同,以及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采取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参观爱国主题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升旗仪式,召开主题班会等。以召开主题班会为例,开展主题班可以通过回顾历史纪念,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激发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此外,在主题班会上,可以让同学们通过亲口讲述英雄故事、用PPT播放相关内容等形式,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含义。主题班会中穿插的讲述革命英雄舍己为人的事迹以及演唱革命歌曲,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及英雄们英勇无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的革命精神,使孩子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结合时代特点:创新道德教育路径
在完成学校的课程后小学生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一部分的时间,更好地发挥道德教育,也是值得学校探讨的话题。21世纪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小学生这个独特群体也活跃于互联网。互联网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互联网可以为小学生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但同时也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学校应注意到互联网的两面性,规避不良影响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开辟新的德育路径,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互联网已成为小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他们利用网络媒介,突破时空界限了解外界世界、与外界互动。但是互联网为小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同时,也会对小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学校在网络使用方面不加以引导,小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最终将不利于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创新道德教育的路径。如可以利用召开主题班会的契机,组织学生建立课外上网制度,促进学生们之间互相监督,文明使用网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规避了网络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学校也可以结合德育课程,设置相关的道德教育专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检索相关资料,同样可以实现文明上网和道德教育的双重目标。
总而言之,互联网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互联网可以为小学生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但同时也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学校应注意到互联网的两面性,规避不良影响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开辟新的德育路径,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原则
(一)关注儿童主体地位:适当选取同辈文化
道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关注儿童的主体地位,在价值观内容的选取上,除了要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教育需求,要也要满足小学生的主体需要。价值观教育应适当选取小学生同辈文化,反映小学生之间的友谊、童真童趣,让小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这样也有助于降低校园暴力、小学生自杀等事件的发生概率。
(二)利用最近发展区:优化德育主题编排模式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材应利用最近发展区的规律,合理安排编排的梯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安排不同的价值观内化任务。
(三)德育教材心理化:叙述上采用儿童话语
教材心理化是学生学习改善的重要途径,它致力于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有机统一,将教学法寓于教材之中,是教材不僅包括“教学”什么,还包括“怎样教学”,从而把传统的只有教师讲了之后才能明白的“教材”改造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之才”。教材的叙述应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将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心理逻辑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材的心理化,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内化教材所要传达的价值观。
四、结语
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军人物,发挥着领导作用。校长应结合新时代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首先,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回应时代诉求:突出强调仁爱的价值观教育,打破社会冷漠的现状;建生态道德教育,实现学生与校园文化、家庭、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认同,以及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结合时代特点,创新道德教育路径:注意到互联网的两面性,规避不良影响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开辟新的德育路径,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最后,坚持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原则:关注儿童主体地位:适当选取同辈文化;利用最近发展区:优化德育主题编排模式;开发校本道德教育课程与教材,努力实现德育教材心理化,叙述上采用儿童话语。
【参考文献】
[1]王志远.社会冷漠的博弈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96-102.
[2]戴敬凯.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基础环境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思考,干旱环境监测,2013(27):141-144.
[3]张建桥.教材心理化:理念、策略与行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60-64.
[4]吴翠玉.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62-63.
[5]李艳芬.浅析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J].学周刊,2018(02):51-52.
[6]刘鉴文.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基于广州市黄埔区15所重点小学的调研[J].科教导刊(下旬),2017(04):135-136.
[7]刘丹丹.基于小学德育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77):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