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思维也比较活跃,学生思维的最高境界开始向创新性的思维发展,而创新思维的前提重在发散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是从思维的积极性、开放性、灵活性和联想性等入手,抓住这些特征进行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一、动手操作,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是发散思维的催化剂。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时,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撕面粘叠,证明长方体对应面的面积相等,折框架比铰验证长方体对应棱长度相等,再将折撕的长方体框架还其原貌。通过撕、折、装一系列操作活动,学生在动态的教学中,既有兴趣又能够很自然地认识和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动脑、动口、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开拓了学生的认识领域,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在教学中,还可以设计新颖的导语吸引学生,直观、精巧的投影片来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只要注意趣味性,深入浅出,学生的思维就能进入活跃状态之中。
二、开放性习题与问题,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全面而客观地看问题,抓住问题的基本特征,从问题的各种联系和关系中全面地考察问题,解决问题。有些开放型问题,答案不唯一,需要学生动脑思考,进行探究。这类习题能激活思维,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105页第7题:有30个核桃,最少拿出几个后,就可以正好分给7个同学?这是一道封闭性习题,答案唯一,不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将题中“最少”去掉,就变成了开放型习题,能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说出4种答案。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个抒己见,在辩论中获取新的信息,得出不同的结论,再根据不同的思维归纳出统一规律。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我在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27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是0.270。学生展开了争议,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学生说“错”,并都说出自己的见解。有一个学生说:“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这道题是对的,如果说没有要求保留三位小数是错误的。”另一个学生说:“根据小数的性质,为了书写简便,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一位同学说:“在问题中没有具体要求时,根据小数的性质来判断也是对的。”在这样一个有疑问,有争论的课堂上,激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三、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例如:计算“1+2+3+4+……+10=?”这道题学生进行广阔思维,会发现四种解法:
解法一:从左往右依次算;
解法二:用凑十法计算,5个10再加5得55;
解法三:用首尾相加法進行计算,5个11也是55;
解法四:7+8=156+9=155+10=151+2+3+4=10结果也是55。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选择其中较简单的一种解法,同时,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典型地训练。只要反复训练,学生就会进入广阔的思维佳景。
四、练中点拔,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训练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教师要通过广阔的思维训练,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手段。
如,用简便方法计算41×17/43,学生观察许久,一时找不到简算方法,接着教师请学生先算43×17/43,学生很快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把两道题联系起来思考,并展开联想,学生很快把41改写成(43-2),即41×17/43=(43-2)×17/43=17-34/43.
这样通过引导点拔训练,学生遇到新问题就会马上联想到与它有关的知识,增强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总之,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问题与习题,采出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促进思维的发展,多给学生留些创新机会的空间,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动手操作,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是发散思维的催化剂。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时,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撕面粘叠,证明长方体对应面的面积相等,折框架比铰验证长方体对应棱长度相等,再将折撕的长方体框架还其原貌。通过撕、折、装一系列操作活动,学生在动态的教学中,既有兴趣又能够很自然地认识和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动脑、动口、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开拓了学生的认识领域,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在教学中,还可以设计新颖的导语吸引学生,直观、精巧的投影片来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只要注意趣味性,深入浅出,学生的思维就能进入活跃状态之中。
二、开放性习题与问题,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全面而客观地看问题,抓住问题的基本特征,从问题的各种联系和关系中全面地考察问题,解决问题。有些开放型问题,答案不唯一,需要学生动脑思考,进行探究。这类习题能激活思维,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105页第7题:有30个核桃,最少拿出几个后,就可以正好分给7个同学?这是一道封闭性习题,答案唯一,不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将题中“最少”去掉,就变成了开放型习题,能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说出4种答案。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个抒己见,在辩论中获取新的信息,得出不同的结论,再根据不同的思维归纳出统一规律。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我在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27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是0.270。学生展开了争议,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学生说“错”,并都说出自己的见解。有一个学生说:“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这道题是对的,如果说没有要求保留三位小数是错误的。”另一个学生说:“根据小数的性质,为了书写简便,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一位同学说:“在问题中没有具体要求时,根据小数的性质来判断也是对的。”在这样一个有疑问,有争论的课堂上,激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三、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例如:计算“1+2+3+4+……+10=?”这道题学生进行广阔思维,会发现四种解法:
解法一:从左往右依次算;
解法二:用凑十法计算,5个10再加5得55;
解法三:用首尾相加法進行计算,5个11也是55;
解法四:7+8=156+9=155+10=151+2+3+4=10结果也是55。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选择其中较简单的一种解法,同时,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典型地训练。只要反复训练,学生就会进入广阔的思维佳景。
四、练中点拔,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训练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教师要通过广阔的思维训练,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手段。
如,用简便方法计算41×17/43,学生观察许久,一时找不到简算方法,接着教师请学生先算43×17/43,学生很快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把两道题联系起来思考,并展开联想,学生很快把41改写成(43-2),即41×17/43=(43-2)×17/43=17-34/43.
这样通过引导点拔训练,学生遇到新问题就会马上联想到与它有关的知识,增强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总之,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问题与习题,采出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促进思维的发展,多给学生留些创新机会的空间,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