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要“巧提问”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知,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提问,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进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对于教师而言,物理教学中的提问也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好的课堂提问,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顺利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键词】物理教学 教师 学生 提问
  恰如其分地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巧提问”,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下述几种提问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于无疑处,巧提问
  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新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后,知道了“F=-F”。针对学生对其理解不深,欣欣然忘乎所以的痹症。可向学生提出:“定律中隐含着“三同”“两异”“四个无关”,同学们能发现吗?”这样在好似无疑的地方提出这么多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归纳思考,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对定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二、联系生活,巧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实例,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互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如在学完了牛顿第一定律后,很多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在公路上会慢慢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一段距离后停下来。这与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不符,产生疑惑。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提出这样三个问题:1.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现象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上面两个现象,虽然我们眼睛看不见它们与地面的摩擦力,但它们有没有作用在物体上?3.如果摩擦力消失,上面两个例子中的汽车和足球将会是什么运动状态?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心中的疑惑自然消失,歧路变通途。
  三、设悬念,巧提问
  有“疑”才有“思”;思而不解才有“究”,才有所得。在进行物理教学时,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紧扣学习的课题,针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指引求知方向,为教学作好知识准备。如在学习《动能和势能》一节时,教师先叙述了这样的史实:1960年,一架“子爵”号客机,在美国伊利奥特市上空与一只天鹅相撞,客机立即坠毁,其中17人丧生。1980年,一架英国“鹞式”战斗机在威夫士地区上空与一只秃鹰相撞,飞机坠毁,飞行员跳伞逃生。在同学们的一片惊叹声中,紧接着教师提出疑问:“一只小小的天鹅或秃鹰质量只不过2kg,何以能有如此大的力量撞毁以200m/s的速度高速飞行的飞机呢?带着这样的悬念,同学们急于追根究底,于是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态,思维必然高度集中于教师的新授内容,听课自然认真了。
  四、巧提问、降难度
  教师的课堂提问,倘若难度过高,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就会难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当然难度太低、太简单、浅显的提问,根本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只有当教师的提问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难度适中时,学生关于怎么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真正被激活。例如,关于“沸腾”这一节的教学,课前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三个问题:①水沸腾前和沸腾后都有气泡产生,它们有什么不同(准备请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②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水沸腾图象(准备请基础一般的同学画);③水沸腾的过程中,必须从外界环境中吸收到热,可温度却没再继续升高,而是保持不变,那么沸水吸收来的热用来干什么了(准备请基础较好的同学来回答)?这里,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
  五、更换角度,巧提问
  对于一些物理概念性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这个时候教师应巧妙地更换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相应的知识。如在讲授“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节内容时,描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学生难以想象分子的“大量”性,思维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不便理解知识点。如果变换方式提问:“1立方厘米水中含有的分子个数如果要全世界60亿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来数这些分子,需要17万年。大家说17万年的时间长不长?1立方厘米里含有的分子多不多?”通过教师的变式提问,学生不由得惊叹物质的“大量”性,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六、巧提问,调整范围、化大题为小题
  一般来说,范围过大或概括性过强的问题,容易使学生手足无措、无从下手,从而在诱导他们的思维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范围较小或具体化的问题则相反。因此,在课堂提问中,当发现提问所及的范围过大、概括性过强、学生思维难以启动时,就应该及时地改变问题的范围,甚至化大题为小题,借以有效地诱导学生的思维的正常发展。
  七、环环相扣,巧连问
  一些较难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往往并不是一两次提问学生就能掌握和理解,学生系统的思路运演和磨炼往往也有赖于教师不断的刺激。这就需要教师摒弃课堂提问零碎性,而应注意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有计划地设置内在联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提问,以使学生的思路在教师的诱导下,沿着正确的轨道直逼事物的内核。如讲重力一节时,在拓展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知识时候,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认识两位科学家:
  问 1:“比较重物A和轻物B 哪个下落得快? (实验得出的结果,重物A下落得快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认识相符合,不会产生歧义。 )
  问2:比较一张纸片和半纸片捏成的纸团哪个下落得快? (实验结果得出: 比较轻的纸团下落得快,让学生产生矛盾,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 )
  问 3:究竞哪个物体下落得快呢?
  学生展开讨论,从提问、实验、矛盾中受到启示,并最终解决问题。
  八、诱发想象,巧设问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幻想。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多设计这方面的提问,可激发学生思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声现象”时,学生对一些动物发出的声音是由什么振动有兴趣,很想知道各种乐器是如何发声的。又如学习光的知识,对光产生浓厚兴趣,光到底是什么?光速怎么这么大?光为什么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怎么那么神奇?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必然充分发挥,课堂气氛必然达到炙热状态,教师教学必然事半功倍。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根据不同的课题、课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巧提问”,以创设更良好的问题氛围,强化刺激培养情趣,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梁旭.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3).
  [3]丁红.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分析[J].数理化学习.2012(10).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天空阳光灿烂。乌龟陶陶正坐在她那舒适的小洞前,从从容容地吃着车前草的叶子。她的头顶上是一棵古老的橄榄树。母鸽苏莱卡正在树上梳理着自己闪闪发光的
河北省滦县泡石淀乡成校为群众服务坚持“四个不” :1.不讲报酬。靠感情服务 ,温暖群众心 ,使群众感到成校就像自己的家。搞服务能不收费则不收。组织群众到外地考察 ,到外地替
(一)当建筑师进入创作状态,对建筑的本质和深层背景进行感悟和表现时,建筑文化作为背景,发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面对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面对复杂的多层次现实需求,面对变幻莫测的未
学完电功率知识后,我知道了电功率的大小可以用P=W/t、P=UI、P=U2/R、P=I2R等方法得出。P=I2R告诉我们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P=U2/R告诉我们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到底电阻的大
阅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费时也最多,但是,学生在阅读理解上仍有很多问题。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这也是语文教学是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专家指出:“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只有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激发他们表达、交流的欲望,才能使学生
小学品德课程作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日趋成熟的新课程改革中,正逐步改变“过去时态”的呆板僵硬,正充盈着游子寻梦般的美好愿景。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我仅从个人的视角,分三个方面谈谈当下品德课程建设的方向。    一、“第一要务”——教师质量是课程建设的重心    笔者认为提高品德课程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品德课程建设的第一要务,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文化思维使品德课程从边界处回归
通过对Y两优9918再生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出再生稻大棚育秧、两次晒田、后退单边机收等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促进了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我国在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农业发展进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农业思想具有群众性、科学性、批判性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