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杜甫诗歌中多处以"湿"字入诗的现象加以分析,力图从一个侧面揭示杜诗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 杜诗 湿
笔者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五杜甫诗歌《兵车行》鉴赏课时,我着重点出这首诗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中一个"湿",表明了杜甫当时极度忧郁悲愤的心情。一个听得非常入神的学生,无意中大声说了一句很萌很潮的话:"唉!杜甫的心情真的很湿呀!",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学生的这句话一下子激发了我的灵感,廓清了我的一些模糊意象。不是吗?我以前曾讲授或阅读过杜甫很多诗歌,在他的诗歌中确实用过很多"湿"字,例如我们耳熟能详一些诗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等等诗歌中都有一个"湿"字,杜甫的心情是不是真的很潮很湿?为什么在他诗歌常常提到这个字,是有意为之还是自然天成?
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二册在注《曲江对雨》中"林花着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两句诗时,引说了一则故事:王彦辅曰:"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曰’落’。觅集验之,乃’湿’字也,出于自然。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诗言志,信矣。" 而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里认为这个’湿’字用得并不突出,而用"润"、"老"、"嫩"、"落"反而比"湿"字更费工夫,更讲究练字。且照胡应麟《诗薮》里的说法,用"湿"字不算诗眼,而用"润"、"老"、"嫩"、"落"才算诗眼,故胡应麟认为该诗就是不用诗眼的一例 。
不管怎么说,其实,杜甫在诗中十分爱用"湿"字,而且每每用来,贴切入神,情至理达,倒是一个事实。笔者在教学之余,对杜诗中广泛运用"湿"字非常感兴趣,本人通过检索《杜诗全集》(张志烈编,天地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的电子书初步统计出,在其存诗一千四百五十多首中,用"湿"字入诗的诗句竟达四十七首之多,现摘录如下:
1."东风吹春水,泱漭后土湿。"(《送率府程录事还乡》)
2."长云湿褒斜,汉水饶巨石。"(《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3."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太平寺泉眼》)
4."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龙门镇》)
5."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桔柏渡》)
6."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7."气暍肠胃融,汗湿衣裳污。"(《雷》)
8."高鸟湿不下,居人门未开。"(《雨》)
9."南方草镇惨,沾湿赴远役。"(《雨二首》其二)
10."秋耕属地湿,山雨近甚匀。"(《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
11."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12."雨声飕飕催寒早,胡雁翅湿高飞难。"(《秋雨叹三首》其三)
13."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14."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筯未觉金盘空。"(《涭乡姜七少府设鱠戏赠长歌》)
15."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言》其五)
1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7."湿久飞迟半欲高,萦沙惹草细于毛。"(《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18."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遇雨二首》其二)
19."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白水明府舅宅喜雨》)
20."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
21."楼雨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晚出左掖》)
22."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端午日赐衣》)
23."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独立》)
24,"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梅雨》)
2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26."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徐步》)
27."心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双燕》)
28."云霄遗暑湿,山谷进风凉。"(《台上得凉字》)
29."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对雨》)
30."莫令鞭湿地,再湿汉臣衣。"(《遗愤》)
31."晨钟云岸湿,胜地石堂烟。"(《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32."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草阁》)
33."滂沱朱槛湿,万里傍檐楹。(《西阁望雨》)
34."柴扉临野碓,半湿捣香秔。"(《雨四首》)
35."礎润休全湿,云晴欲半回。"(《朝二首》其二)
36."江雨銘旌湿,胡风井径秋。"(《重题》)
37."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
38."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示獠奴阿段》)
39."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黄草》)
40."身过花间沾湿好,醉于马上往来轻。"(《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应卢老夫见泥雨怯出必愆佳期走笔戏简》)
41."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即事》)
42."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罗衣。"(《雨不绝》)
43."碧窗宿雾濛濛湿,朱栱浮云细细轻。"(《江陵节度使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同作》)
44."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立秋雨院中有作》)
45."律比昆仑竹,音知燥湿弦。"(《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
46."暑雨留蒸湿,江风借夕凉。(《遣闷》)
47."爽携卑湿地,声拔洞庭湖。"(《北风》)
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出 ,杜甫多以"湿"字入诗描写秋雨、愁绪和人民生活的苦难,以及自己心中的潜在的苦闷,从而营造出一种凄苦惨淡、令人窒息的忧郁氛围。那么,杜甫为什么如此偏爱这个色彩灰暗,令人不快的"湿"字呢?正如晚唐诗人李商隐诗喜用"隔"字,表现自己坎坷终身、孤独无援的寂寞心态一样 。其实,这种表面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既有自己理想破灭后心中的烦闷,又有亲历"安史之乱"而产生的痛苦人生的体验;既有对苦于战乱的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又有自己以诗为精神寄托的认真不懈的艺术追求。所以我认为杜甫诗中频繁地以"湿"字入诗,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作者有意为之。下面,就此作简要分析。
一、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痛苦和失望
纵观杜甫一生,才华横溢而位居下僚,志存高远而终生失意。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杜甫,自矜于东晋名将杜预之后,并以儒家"治天下"之旨以立身,少有大志。不仅如此,他自幼聪敏而好学。诚如自己所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岁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幼小的心中,即自觉为"治国"而"修身",为"平天下"而勤奋学习。所以他熟读《文选》,以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詩看子健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的终生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可是,事实并非如他所愿,却好像总是在有意捉弄他。当他饱读诗书,胸怀韬略,以至"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欲以满腔热忱施展才能,报效国家之际,却碰上天宝六年权奸李林甫玩弄科举,而失去绝好的实现理想,施展抱负的机会。后来虽偶因赋三大礼表而略得小志,却不料随即"安史之乱"爆发。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直至客死他乡。
对于怀济世之才,而命途坎坷且终生不得志的杜甫来说,这真是太痛苦了,甚至简直是残酷的折磨。所以,当他经历屡次失败,理想一再受挫之后,总感觉自己虽然像只搏击长空的雄鹰,可这只雄鹰的翅膀却被时代的霪雨淋湿而不得展翅高飞。这种感受对杜甫来说,真是痛切而深刻。所以,这种情绪在诗中不时表露出来。如《秋雨叹》其三:"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这只胡雁其实就是杜甫自身的真实写照,作者望着在秋雨中徘徊低旋的大雁奋力向上却又不能高飞的情形,仿佛看到了自己狼狈的化身。又如《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湿久飞迟半欲高,萦沙惹草细于毛。"看作者眼中,连雨中落花也因受雨水沾湿而不的自由飘飞,使人顿生怜意。再如《雨峡云行清晓》:"高鸟湿不下,居人门未开。"在作者眼中的鸟,也多是被雨水打湿翅膀而不能凌空高飞的失路英雄的形象。
实际上,在杜甫心中,天宝六载李林甫的擅政科举,对自己来说,犹如一瓢冷水兜头浇下,无情地淋熄了从小升腾在心中的济世报国的希望之火;而当他进三大礼赋而奉命待制集贤院,政治命运即将出现转机之时,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又如一盆冷水迎面泼来,彻底浇灭了他心中希望的火种。所以,在杜甫一生中,这两件事犹如两盆冷水不但淋湿了杜甫的身体,更淋湿了杜甫火热的心灵。使他感到整个一生都如浴凉水,周身寒湿,冰冷透顶。
所以,他时时感到"湿"字萦绕在脑中,挥之不去,处处被阴湿之气所包围、笼罩。送客远行,他看到云气打湿了山谷:"长云湿褒斜,汉水饶巨石。"(《送李校书二十六韵》)逃难途中,他感到路湿难行:"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龙门镇》)梅雨季节,他心中烦闷,心忧如湿:"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梅雨》)
总之,政治理想的破灭,使杜甫深刻感到前途的渺茫,生活的黯淡,心情的沉郁。
二、对乱世生活的深切感受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敌势猖獗。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迫于形势,仓皇奔蜀,致使长安沦陷。全国上下,一片惊乱。这时,杜甫也不得不带着妻儿与广大百姓一起逃避战乱,颠沛流离。一个月后,当他得知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安顿好妻儿于鄜州羌村,只身奔赴。途中又不幸陷贼,而被押回长安,后冒死逃脱而得投奔凤翔行在。却又因吐蕃、回纥入侵,蜀中军相继作乱而被迫漂泊西南。其间,杜甫出生入死,漂泊流离,备尝人世艰辛。逃难路上,他看到了广大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惨状;也看到了远离亲人戍守边疆,同敌军作战的士兵们的艰苦辛劳;同时,以自己身为小吏而尚在难中不得自保,妻离子散的窘境,去感受普通广大人民更加困苦的生活。而其中更让他忧心的,是朝廷的昏聩,政治的腐败。为此,他看不到人民安宁生活的希望,看不到国家拨乱反正的曙光,心忧不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道出了他深藏心中的隐忧。他感到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就像长期处在水乡泽国,浑身湿透,何时才能回到干爽舒适的岸上?更叹息自己寄食于人,漂泊流离的生活何时才是尽头?所以,作者时常对雨尤其是秋雨特别敏感。在杜甫诗中,写苦雨的篇章亦不在少数,其原因大概即在此吧!而且每写雨,也多以"湿"字相伴。聊举几例:"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雨叹》其三)以霪雨不断,寓主上蔽于谗言而国事凋敝,兼叹自己抱负不得施展。"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对雨》)写自己欲由阆州回到梓州,为无休止的大雨所阻,因而想到此时在外淋雨戍守边防的士兵们的辛苦。"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罗衣"(《雨不绝》)则责为雨所阻而不得归的沮丧心情。"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立秋雨院中有作》),却又独立院中,对萧萧秋雨述说心中悲苦,感慨颇多。由上可知,杜甫因雨而愁,感湿而忧在其诗中已成明显印记。而且此类诗中所述之景,所写之情也多给人凄苦、忧伤、压抑之感。
此外,杜甫在漂泊西南,无家可归,生计了无着落而四处奔波之时,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更使他心境烦闷,精神颓唐。此时诗作,更抒发心中不快,多以忧郁之情写伤心之事。怨气极多,正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从而渲染出一种阴暗,潮湿,令人烦闷的意境。使人读后顿觉神情黯然,满心凄楚。诗中也仍多以"湿"暗示该种心情。途径龙门镇时,他看到的是"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龙门镇》)过桔柏渡口,他见到的是"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桔柏渡》)去通泉县的路上,他感受到"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而"南方草镇惨,沾湿赴远役"(《雨二首》)则因入蜀途中天多大雨且峡中多盗而念及远戍战士的辛苦。其《黄草》诗中"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更揭示了蜀中兵乱而人民不堪其苦的社会现实。
总之,读这些诗,确能感受到一秋凄风苦雨迎面扑来,使人深深领略到整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
三、"为人性僻耽佳句"的创作态度
杜甫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执著的,虽一生不得志,但即使到了穷途暮年也没有彻底放弃。这种坚定而认真的性格同样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之中。他自幼聪敏,且勤学苦练,熟读《文选》,着意为诗。所以,他的诗作纯熟自然,朴实无华,为后人所推重。不仅如此,杜甫作诗还力求独树一帜,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的特殊诗才。因而,其诗用字和立意多有过人之处以标新立异于众多唐诗之中:在审美观点上,唐朝主流观点以丰腴肥胖为美,甚至画家画马也不能突破此法。而杜甫却反其道而行之,崇尚瘦硬风格,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在同时代诗人中,诗人多以描写社会的繁荣景象、个人闲适生活,以及流连山水和归隐生活为题材。而杜诗却淡化这些方面的内容,多以時局,国运,民生等现实内容为题材,虽记一草一木,状一颦一笑也莫不如此。所以,后人以"诗史"目之。杜诗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自然与杜甫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分不开,但也不能忽视其诗歌创作的独特视角和柔中有刚,暗中与他人也与自己较短论长的好胜精神,以及富于独创的个性因素。在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便是诗中对"湿"字的独到运用。所以,在遣词造句方面,杜甫也用功颇多,以至自己也坦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在其众多精美诗句中,对"湿"字的提炼可以说没少下工夫。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林花著雨燕脂湿"中之"湿",以及历来诗家争论不休的"晨钟云岸湿"中之"湿"。诸如此类,古来议之人多而驳之人少,已足见诗人练字的功力。除此二例外,杜诗中精到地运用"湿"字来摹情状绪的诗句也随处可见:"东风吹春水,泱漭后土湿"(《送率府程录事还乡》),一个"湿"字,滋润着主客双方深厚诚挚的友谊。"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言》其五),"枯树湿"隐寓自己年岁已高而无家可归,衣食无告的凄凉处境贴切传神。"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一个"湿"字,活画出了妻子在中秋之夜,月下久立,凝望丈夫归来的深情而美丽的形象。战乱之中,夫妻两地相思,令人揪心,非亲身经历不可道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中"红湿"则从视觉和触觉两个角度点染出春雨带给人的无穷希望和喜悦。后来宋代诗人极力推崇杜诗,并奉之为"一祖三宗"中之"一祖",当与杜诗中这种传神之笔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杜甫刻意练字,尤其是对"湿"字的运用,不但给后人遣词造句提供了榜样,也给后人推陈出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后代诗歌的发展。总而言之,杜甫广泛以"湿"字入诗,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又显示了一种文学现象。不仅体现了其作为一代"诗史"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展示了杜甫本人的才情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杜诗 湿
笔者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五杜甫诗歌《兵车行》鉴赏课时,我着重点出这首诗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中一个"湿",表明了杜甫当时极度忧郁悲愤的心情。一个听得非常入神的学生,无意中大声说了一句很萌很潮的话:"唉!杜甫的心情真的很湿呀!",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学生的这句话一下子激发了我的灵感,廓清了我的一些模糊意象。不是吗?我以前曾讲授或阅读过杜甫很多诗歌,在他的诗歌中确实用过很多"湿"字,例如我们耳熟能详一些诗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等等诗歌中都有一个"湿"字,杜甫的心情是不是真的很潮很湿?为什么在他诗歌常常提到这个字,是有意为之还是自然天成?
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二册在注《曲江对雨》中"林花着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两句诗时,引说了一则故事:王彦辅曰:"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曰’落’。觅集验之,乃’湿’字也,出于自然。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诗言志,信矣。" 而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里认为这个’湿’字用得并不突出,而用"润"、"老"、"嫩"、"落"反而比"湿"字更费工夫,更讲究练字。且照胡应麟《诗薮》里的说法,用"湿"字不算诗眼,而用"润"、"老"、"嫩"、"落"才算诗眼,故胡应麟认为该诗就是不用诗眼的一例 。
不管怎么说,其实,杜甫在诗中十分爱用"湿"字,而且每每用来,贴切入神,情至理达,倒是一个事实。笔者在教学之余,对杜诗中广泛运用"湿"字非常感兴趣,本人通过检索《杜诗全集》(张志烈编,天地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的电子书初步统计出,在其存诗一千四百五十多首中,用"湿"字入诗的诗句竟达四十七首之多,现摘录如下:
1."东风吹春水,泱漭后土湿。"(《送率府程录事还乡》)
2."长云湿褒斜,汉水饶巨石。"(《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3."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太平寺泉眼》)
4."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龙门镇》)
5."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桔柏渡》)
6."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7."气暍肠胃融,汗湿衣裳污。"(《雷》)
8."高鸟湿不下,居人门未开。"(《雨》)
9."南方草镇惨,沾湿赴远役。"(《雨二首》其二)
10."秋耕属地湿,山雨近甚匀。"(《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
11."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12."雨声飕飕催寒早,胡雁翅湿高飞难。"(《秋雨叹三首》其三)
13."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14."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筯未觉金盘空。"(《涭乡姜七少府设鱠戏赠长歌》)
15."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言》其五)
1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7."湿久飞迟半欲高,萦沙惹草细于毛。"(《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18."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遇雨二首》其二)
19."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白水明府舅宅喜雨》)
20."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
21."楼雨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晚出左掖》)
22."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端午日赐衣》)
23."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独立》)
24,"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梅雨》)
2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26."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徐步》)
27."心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双燕》)
28."云霄遗暑湿,山谷进风凉。"(《台上得凉字》)
29."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对雨》)
30."莫令鞭湿地,再湿汉臣衣。"(《遗愤》)
31."晨钟云岸湿,胜地石堂烟。"(《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32."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草阁》)
33."滂沱朱槛湿,万里傍檐楹。(《西阁望雨》)
34."柴扉临野碓,半湿捣香秔。"(《雨四首》)
35."礎润休全湿,云晴欲半回。"(《朝二首》其二)
36."江雨銘旌湿,胡风井径秋。"(《重题》)
37."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
38."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示獠奴阿段》)
39."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黄草》)
40."身过花间沾湿好,醉于马上往来轻。"(《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应卢老夫见泥雨怯出必愆佳期走笔戏简》)
41."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即事》)
42."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罗衣。"(《雨不绝》)
43."碧窗宿雾濛濛湿,朱栱浮云细细轻。"(《江陵节度使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同作》)
44."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立秋雨院中有作》)
45."律比昆仑竹,音知燥湿弦。"(《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
46."暑雨留蒸湿,江风借夕凉。(《遣闷》)
47."爽携卑湿地,声拔洞庭湖。"(《北风》)
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出 ,杜甫多以"湿"字入诗描写秋雨、愁绪和人民生活的苦难,以及自己心中的潜在的苦闷,从而营造出一种凄苦惨淡、令人窒息的忧郁氛围。那么,杜甫为什么如此偏爱这个色彩灰暗,令人不快的"湿"字呢?正如晚唐诗人李商隐诗喜用"隔"字,表现自己坎坷终身、孤独无援的寂寞心态一样 。其实,这种表面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既有自己理想破灭后心中的烦闷,又有亲历"安史之乱"而产生的痛苦人生的体验;既有对苦于战乱的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又有自己以诗为精神寄托的认真不懈的艺术追求。所以我认为杜甫诗中频繁地以"湿"字入诗,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作者有意为之。下面,就此作简要分析。
一、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痛苦和失望
纵观杜甫一生,才华横溢而位居下僚,志存高远而终生失意。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杜甫,自矜于东晋名将杜预之后,并以儒家"治天下"之旨以立身,少有大志。不仅如此,他自幼聪敏而好学。诚如自己所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岁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幼小的心中,即自觉为"治国"而"修身",为"平天下"而勤奋学习。所以他熟读《文选》,以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詩看子健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的终生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可是,事实并非如他所愿,却好像总是在有意捉弄他。当他饱读诗书,胸怀韬略,以至"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欲以满腔热忱施展才能,报效国家之际,却碰上天宝六年权奸李林甫玩弄科举,而失去绝好的实现理想,施展抱负的机会。后来虽偶因赋三大礼表而略得小志,却不料随即"安史之乱"爆发。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直至客死他乡。
对于怀济世之才,而命途坎坷且终生不得志的杜甫来说,这真是太痛苦了,甚至简直是残酷的折磨。所以,当他经历屡次失败,理想一再受挫之后,总感觉自己虽然像只搏击长空的雄鹰,可这只雄鹰的翅膀却被时代的霪雨淋湿而不得展翅高飞。这种感受对杜甫来说,真是痛切而深刻。所以,这种情绪在诗中不时表露出来。如《秋雨叹》其三:"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这只胡雁其实就是杜甫自身的真实写照,作者望着在秋雨中徘徊低旋的大雁奋力向上却又不能高飞的情形,仿佛看到了自己狼狈的化身。又如《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湿久飞迟半欲高,萦沙惹草细于毛。"看作者眼中,连雨中落花也因受雨水沾湿而不的自由飘飞,使人顿生怜意。再如《雨峡云行清晓》:"高鸟湿不下,居人门未开。"在作者眼中的鸟,也多是被雨水打湿翅膀而不能凌空高飞的失路英雄的形象。
实际上,在杜甫心中,天宝六载李林甫的擅政科举,对自己来说,犹如一瓢冷水兜头浇下,无情地淋熄了从小升腾在心中的济世报国的希望之火;而当他进三大礼赋而奉命待制集贤院,政治命运即将出现转机之时,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又如一盆冷水迎面泼来,彻底浇灭了他心中希望的火种。所以,在杜甫一生中,这两件事犹如两盆冷水不但淋湿了杜甫的身体,更淋湿了杜甫火热的心灵。使他感到整个一生都如浴凉水,周身寒湿,冰冷透顶。
所以,他时时感到"湿"字萦绕在脑中,挥之不去,处处被阴湿之气所包围、笼罩。送客远行,他看到云气打湿了山谷:"长云湿褒斜,汉水饶巨石。"(《送李校书二十六韵》)逃难途中,他感到路湿难行:"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龙门镇》)梅雨季节,他心中烦闷,心忧如湿:"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梅雨》)
总之,政治理想的破灭,使杜甫深刻感到前途的渺茫,生活的黯淡,心情的沉郁。
二、对乱世生活的深切感受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敌势猖獗。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迫于形势,仓皇奔蜀,致使长安沦陷。全国上下,一片惊乱。这时,杜甫也不得不带着妻儿与广大百姓一起逃避战乱,颠沛流离。一个月后,当他得知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安顿好妻儿于鄜州羌村,只身奔赴。途中又不幸陷贼,而被押回长安,后冒死逃脱而得投奔凤翔行在。却又因吐蕃、回纥入侵,蜀中军相继作乱而被迫漂泊西南。其间,杜甫出生入死,漂泊流离,备尝人世艰辛。逃难路上,他看到了广大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惨状;也看到了远离亲人戍守边疆,同敌军作战的士兵们的艰苦辛劳;同时,以自己身为小吏而尚在难中不得自保,妻离子散的窘境,去感受普通广大人民更加困苦的生活。而其中更让他忧心的,是朝廷的昏聩,政治的腐败。为此,他看不到人民安宁生活的希望,看不到国家拨乱反正的曙光,心忧不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道出了他深藏心中的隐忧。他感到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就像长期处在水乡泽国,浑身湿透,何时才能回到干爽舒适的岸上?更叹息自己寄食于人,漂泊流离的生活何时才是尽头?所以,作者时常对雨尤其是秋雨特别敏感。在杜甫诗中,写苦雨的篇章亦不在少数,其原因大概即在此吧!而且每写雨,也多以"湿"字相伴。聊举几例:"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雨叹》其三)以霪雨不断,寓主上蔽于谗言而国事凋敝,兼叹自己抱负不得施展。"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对雨》)写自己欲由阆州回到梓州,为无休止的大雨所阻,因而想到此时在外淋雨戍守边防的士兵们的辛苦。"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罗衣"(《雨不绝》)则责为雨所阻而不得归的沮丧心情。"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立秋雨院中有作》),却又独立院中,对萧萧秋雨述说心中悲苦,感慨颇多。由上可知,杜甫因雨而愁,感湿而忧在其诗中已成明显印记。而且此类诗中所述之景,所写之情也多给人凄苦、忧伤、压抑之感。
此外,杜甫在漂泊西南,无家可归,生计了无着落而四处奔波之时,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更使他心境烦闷,精神颓唐。此时诗作,更抒发心中不快,多以忧郁之情写伤心之事。怨气极多,正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从而渲染出一种阴暗,潮湿,令人烦闷的意境。使人读后顿觉神情黯然,满心凄楚。诗中也仍多以"湿"暗示该种心情。途径龙门镇时,他看到的是"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龙门镇》)过桔柏渡口,他见到的是"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桔柏渡》)去通泉县的路上,他感受到"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而"南方草镇惨,沾湿赴远役"(《雨二首》)则因入蜀途中天多大雨且峡中多盗而念及远戍战士的辛苦。其《黄草》诗中"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更揭示了蜀中兵乱而人民不堪其苦的社会现实。
总之,读这些诗,确能感受到一秋凄风苦雨迎面扑来,使人深深领略到整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
三、"为人性僻耽佳句"的创作态度
杜甫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执著的,虽一生不得志,但即使到了穷途暮年也没有彻底放弃。这种坚定而认真的性格同样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之中。他自幼聪敏,且勤学苦练,熟读《文选》,着意为诗。所以,他的诗作纯熟自然,朴实无华,为后人所推重。不仅如此,杜甫作诗还力求独树一帜,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的特殊诗才。因而,其诗用字和立意多有过人之处以标新立异于众多唐诗之中:在审美观点上,唐朝主流观点以丰腴肥胖为美,甚至画家画马也不能突破此法。而杜甫却反其道而行之,崇尚瘦硬风格,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在同时代诗人中,诗人多以描写社会的繁荣景象、个人闲适生活,以及流连山水和归隐生活为题材。而杜诗却淡化这些方面的内容,多以時局,国运,民生等现实内容为题材,虽记一草一木,状一颦一笑也莫不如此。所以,后人以"诗史"目之。杜诗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自然与杜甫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分不开,但也不能忽视其诗歌创作的独特视角和柔中有刚,暗中与他人也与自己较短论长的好胜精神,以及富于独创的个性因素。在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便是诗中对"湿"字的独到运用。所以,在遣词造句方面,杜甫也用功颇多,以至自己也坦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在其众多精美诗句中,对"湿"字的提炼可以说没少下工夫。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林花著雨燕脂湿"中之"湿",以及历来诗家争论不休的"晨钟云岸湿"中之"湿"。诸如此类,古来议之人多而驳之人少,已足见诗人练字的功力。除此二例外,杜诗中精到地运用"湿"字来摹情状绪的诗句也随处可见:"东风吹春水,泱漭后土湿"(《送率府程录事还乡》),一个"湿"字,滋润着主客双方深厚诚挚的友谊。"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言》其五),"枯树湿"隐寓自己年岁已高而无家可归,衣食无告的凄凉处境贴切传神。"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一个"湿"字,活画出了妻子在中秋之夜,月下久立,凝望丈夫归来的深情而美丽的形象。战乱之中,夫妻两地相思,令人揪心,非亲身经历不可道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中"红湿"则从视觉和触觉两个角度点染出春雨带给人的无穷希望和喜悦。后来宋代诗人极力推崇杜诗,并奉之为"一祖三宗"中之"一祖",当与杜诗中这种传神之笔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杜甫刻意练字,尤其是对"湿"字的运用,不但给后人遣词造句提供了榜样,也给后人推陈出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后代诗歌的发展。总而言之,杜甫广泛以"湿"字入诗,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又显示了一种文学现象。不仅体现了其作为一代"诗史"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展示了杜甫本人的才情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