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墨与空白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dogl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聆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对联课《晨读对韵》,课文如下:
  晨读对韵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
  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
  狗尾草,鸡冠花。
  白鹭对乌鸦。
  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这是一篇对仗工整,文质兼美的短文,学生在老师巧妙的点拨下,学得轻松活泼,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就在快要下课时,一位女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你在课前对我们说‘前’对‘后’、‘里’对‘外’,可短文里的第五句(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为什么‘前’对‘里’而不是‘后’呢?”这是学生在读完全文后的自主体验,连台下的听课教师也为这位女同学的探究意识暗暗叫好。遗憾的是,执教老师回答说用“前”对“里”,比“前”对“后”或“里”对“外”更准确些。至于为什么会“更准确些”?却没解释清楚,没能及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
  “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这是国画的一种绘画技法——写意。用笔不求工细,重在神态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也一样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必刻意去追求详尽周密,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处处求全、面面俱到,而应适当留些“空白”,带些“写意”,运用阅读期待、模糊教学等技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探究空间。那样,我们才能凭借教材而跳出教材,才能引领学生的思路,顺应学生的心理,随机调控,灵感迭出,学生才会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主动展开“学”的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做到这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学会等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要求我们拥有宽厚的期待,转变教学理念,明确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以标准答案,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在自主的学习中发展思维。如上面的案例中,当时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不立刻解答,可以把“前”与“后”,“里”与“外”在句子中替换,再让学生去比较、朗读、品味。教师应学会等待,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从探究中明白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待,是对自己的信任,更是对学生的信任;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中的“写意”。“等待”激起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一种自学、自为的心理态势,激起的是学生主体能动的探究精神。
  第二,要学会装糊涂。《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后,我故作不解地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上叹号?”话音一落,学生便忙开了,或读书,或沉思,或讨论……一段时间后,学生纷纷抢着发言,有的说,“这叹号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深赞叹,至于是否是完整的句子并不重要”;有的说“情到深处话不多”,作者被大榕树的美陶醉了,他眼中只有树了,发出这样的感叹是情深所致……这样的教学“糊涂”是虚,“引导”是实,巧借“糊涂”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责任解除老师的疑惑,让他们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寻求自学的动力,获得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要有模糊教学的理念。汉字的精妙之处常常在于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必要求学生回答问题面面俱到,感悟体会说得明明白白。意境优美的文章以读代讲悟意韵;抽象概括的内容引导想象展个性;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提供资料帮助理解……至于学生能够感悟多少,理解多少,答案是否符合要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种“模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激起他们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填补文本的空白。
  在教学进程中,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教学设计上的“空白”、阅读教学中的“写意”,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还给学生,把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也还给他们,给他们提供尽量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让他们在“着墨处”读懂文本的内容,更在“空白处”品悟语言的魅力,布局的巧妙,作者的情致……如果我们给学生多一点自由的阳光,他们个个都会灿烂夺目。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紫薇小学)
其他文献
诵读是出声地朗读,不过它跟朗读相比,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呢?朱熹对此也有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清新、精致而优美的目录会紧紧吸引我们的眼球,它凝聚着教材编者的匠心和智慧,富有童真童趣,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对它视而不见,见而不教,放在教材前面的目录最终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一、 认知目录  从一年级学生入学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目录,知道什么是目录,目录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比方,深入浅出地让一年级的学生明白其中的奥
同学们,你有没有哭过?这还用问?谁没有哭过呢。或者哇哇大哭,或者小声抽泣;有时当着别人的面,有时躲在小角落里。这“哭”里有多少的小秘密呀!不信的话,读读下面这些小诗,你就会发现,原
一、 概念界定  1. 班级读书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的阅读活动。它是由教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或主题相关的丛书),共同阅读,进行讨论和延伸活动。  2. 有效讨论:指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师生围绕共同的话题畅所欲言,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并能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然后与同学交换看法,并深入探究,将自己阅读时个人的思考变成群体合作分享。  3. 小学班级读书会有效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高校校园电视遇到强有力的挑战.在新的形势面前,本文就高校校园电视如何在宣传和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队伍建设、提
【案例1】 这是一堂面向全区的公开课——《乡下孩子》。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是默读课文,想想乡下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在课文中用横线画出来,在小组中说一说。学生读完课文后,在小组交流时出现了几种情况:第一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你指我,我指你,最终没人愿意说;第二种,小组成员的目光同时聚焦在一个学生身上,那个学生便开始侃侃而谈,其他学生则洗耳恭听;第三种,小组说笑,游离于所学内容之外
一、思考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本组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人生、思考人生,懂得与他人分享是一种快乐,知道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能够引起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尝试用借物抒情的方式来写一
课文《普罗米修斯》的人文教育与情感熏陶方面的教学目标,一般都是单一地指向引导学生了解其思想、行为与受难经历,感知其悲天悯人、义无反顾、坚强不屈的形象特点,对这位人类伟大的朋友、伟大的英雄产生赞美和敬佩之情。  然而一次教学中,一位学生初读质疑时,竟“冒失”地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我们用的火真的是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下来的吗?”细读到火神劝普罗米修斯向宙斯认错,普罗米修斯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名师们的课堂教学常常因其精巧独特的设计,热烈融洽的气氛和扎实显著的效果而受到一线教师的追捧与膜拜。他们在感叹名师课堂“气象万千,浑然天成”的同时,也在一心一意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