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有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合作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阅读理解 思辨合作 综合归纳 学习能力
人类社会的知识浩如烟海,当今我们更是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已成了我们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要让学生以有限的记忆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教育教学就不能停留于让学生机械地学习和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才能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自主学习,才能学到老用到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注意力、观察力、阅读力、理解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思辨力、想象力、综合力、创造力等。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我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合作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应引导他们学会自学。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有意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体会进行阅读,然后把阅读中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其阅读理解能力就会自然提高。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学,我们千万不能“放羊”,任由学生在课堂上毫无目的地自由看书阅读。要让学生掌握教学中的知识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上课之前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要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阅读,要求他们阅读后思考问题、解答问题。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在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长征的原因、胜利的原因及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能会与教师的期望不一致,当学生自主阅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结合长征示意图概括地说出长征的经过,结合课本第一段引导学生概括出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长征中的转折点,最后明白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学生在阅读和讲述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思考与分析,若长期有意地进行训练,其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合作能力。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但是仅靠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课堂教学氛围难免单调、枯燥,课堂教学的效果难于增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除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必须进行讲解和分析之外,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充分讨论或辩论一些具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在辩论中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学生讨论或辩论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必要的诱导或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辩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问学生: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用无畏牺牲的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艰难之路,为什么中国工农红军要长征?假如你是毛泽东在会议上针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节节失利的原因,你会做怎样的发言。学生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理解,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最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大家的发言,总结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在课堂教学结束前,还可以向学生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征一课,你从中能获得哪些认识?学生发表了很多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我们应该学习红军长征中发扬的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有的说:中国革命经历了艰难、曲折、漫长的过程;有的说:说明了中国的革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是不行的。中国的革命要想胜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有的说:把长征中博古与毛泽东军事指挥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指挥和战略战术运用是否得当,一定程度上决定战争的胜负。虽然说法不一,但不能说这些回答都没有道理。学生们不但说出了自己的体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从多方面分析了问题、理解了问题,使认识得到了更好的补充和完善,思辨合作能力也在教学中得到了培养。
三、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历史教学不能简单地向学生指明教学中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我们善于帮助学生把繁杂的琐碎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知识点,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不同,在学习过程难免会有不同的认识或意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学会从不同中得出共同点,从表面的不同中归纳出其相同的本质。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中,当学生们对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等问题进行辩论时,尽管各自的表述有不同之处,但经过引导启发,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还是能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
综合归纳能力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历史学科中的分类总是从现象向本质的分类发展。能够自觉地将历史现象或概念进行合理分类,就能够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分析,从而为解决历史问题奠定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引导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总结出历史结论,这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仅通过一两个教学活动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可以说,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点。但是每一节也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刻牢记这一目标,而且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阅读理解 思辨合作 综合归纳 学习能力
人类社会的知识浩如烟海,当今我们更是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已成了我们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要让学生以有限的记忆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教育教学就不能停留于让学生机械地学习和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才能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自主学习,才能学到老用到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注意力、观察力、阅读力、理解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思辨力、想象力、综合力、创造力等。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我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合作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应引导他们学会自学。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有意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体会进行阅读,然后把阅读中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其阅读理解能力就会自然提高。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学,我们千万不能“放羊”,任由学生在课堂上毫无目的地自由看书阅读。要让学生掌握教学中的知识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上课之前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要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阅读,要求他们阅读后思考问题、解答问题。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在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长征的原因、胜利的原因及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能会与教师的期望不一致,当学生自主阅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结合长征示意图概括地说出长征的经过,结合课本第一段引导学生概括出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长征中的转折点,最后明白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学生在阅读和讲述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思考与分析,若长期有意地进行训练,其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合作能力。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但是仅靠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课堂教学氛围难免单调、枯燥,课堂教学的效果难于增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除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必须进行讲解和分析之外,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充分讨论或辩论一些具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在辩论中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学生讨论或辩论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必要的诱导或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辩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问学生: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用无畏牺牲的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艰难之路,为什么中国工农红军要长征?假如你是毛泽东在会议上针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节节失利的原因,你会做怎样的发言。学生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理解,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最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大家的发言,总结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在课堂教学结束前,还可以向学生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征一课,你从中能获得哪些认识?学生发表了很多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我们应该学习红军长征中发扬的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有的说:中国革命经历了艰难、曲折、漫长的过程;有的说:说明了中国的革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是不行的。中国的革命要想胜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有的说:把长征中博古与毛泽东军事指挥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指挥和战略战术运用是否得当,一定程度上决定战争的胜负。虽然说法不一,但不能说这些回答都没有道理。学生们不但说出了自己的体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从多方面分析了问题、理解了问题,使认识得到了更好的补充和完善,思辨合作能力也在教学中得到了培养。
三、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历史教学不能简单地向学生指明教学中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我们善于帮助学生把繁杂的琐碎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知识点,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不同,在学习过程难免会有不同的认识或意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学会从不同中得出共同点,从表面的不同中归纳出其相同的本质。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中,当学生们对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等问题进行辩论时,尽管各自的表述有不同之处,但经过引导启发,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还是能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
综合归纳能力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历史学科中的分类总是从现象向本质的分类发展。能够自觉地将历史现象或概念进行合理分类,就能够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分析,从而为解决历史问题奠定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引导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总结出历史结论,这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仅通过一两个教学活动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可以说,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点。但是每一节也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刻牢记这一目标,而且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