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高考;教材;母题;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2(B)—0039—02
一年一度的高考决定着千万考生的前途和命运,也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望子成龙的父母为了能给孩子们更多的帮助,不惜重金搜寻与高考有关的“秘题”、资料,真是煞费苦心,从所谓的“高考宝典”火暴热销便可见一斑。而与此种现象相对应的却是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漠视或者“消化不良”。作为长期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师,我深切地为这一现象感到忧虑。其实,在我们现行的课本教材中处处都有高考题的影子,例如: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四节习题: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其所表示的各原子组中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是()
A.10与19B.6与16
C.11与17D.14与8
※2008年理综全国卷Ⅰ第9小题: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的稳定化合物的是()
A.3和17B.1和8
C.1和6D.7和12
这两道题的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完全一样,它们唯一不同的只是:后者仅要求物质中的原子数量,而前者要求化学键类型为离子键。类似题目其实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用心发掘了。
另外,高考题目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察的同时又特别注意了对考生基本能力的考查,所以高考题目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创新性——“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好教材,深挖教材中“母题”的潜在价值,并为之设计适宜能力发展的“阶梯”,便可完全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面两题为例:
例1.将4 g NaOH固体溶于水中配成250 ml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
例2.常温下,将m g露置的金属钠投入到a L水中,充分反应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V L气体,将此气体用电火花引燃后恢复至标准状况,气体体积为V1 L。同时得常温下密度为d g/cm3的溶液,请计算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例1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的习题,属于难度较小的基础题。而例2则是一次期末化学考试的附加题,难度较大。大多数学生无法做到这种难度的跨越,得分率很低。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母题”,精心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系数的练习,让学生顺利地从单纯解决基础题向征服高难度题过渡。
在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套练习题:
1.见例1。
2.将23 g金属钠投入水中配成250 ml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
3.将23 g金属钠投入250 ml水中配成常温下密度为1.05 g/cm3的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这三个题都是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题,只需在第三题中提示水的体积≠溶液的体积即可。)
4.将23 g表面被氧化的金属钠投入水中充分反应后配成250 ml溶液,并收集到V L氢气(标况),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
(题目改变后的焦点是金属钠被氧化可生成Na2O及Na2O2,因题中只收集到氢气,故无Na2O2。可由反应关系式求出金属钠的质量后,利用mNa和mNa2O算出nNaOH。)
5.将23 g表面被氧化的金属钠投入250 ml水中配成常温下密度为1.05 g/cm3的溶液,并收集到V L氢气(标况),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
(这个变化与2到3 的变化相仿。)
6.将23 g表面被氧化的金属钠投入250 ml水中配成常温下密度为1.05 g/cm3的溶液,并收集到V L气体(标况),用电火花引燃,恰好完全反应。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
(关键点:气体能用电火花引燃说明表面被氧化的金属钠中含有Na2O2,恰好完全反应则说明生成的H2和O2的体积比为2∶1。
VH2→mNa→n1,VO2→mNa2O2→n2,23- mNa - mNa2O2 = mNa2O →n3。)
7.见例2。
踏着前面习题形成的阶梯,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已有一定提高,这时只需提醒学生注意思考,剩余的V1 L气体是什么就不难得出正确的分析了:
(1)若V1为氢气,则VO2= (V-V1),VH2=V1+(V-V1);
(2)若V1为氧气,则VH2= (V-V1),VO2=V1+ (V-V1),其余同6。
将这个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升华过程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他们像欣赏“蛹化蝴蝶”一样感受这道基础“母题”的“羽化”过程,便可圆满地突破这个难点,以及让学生体会开拓思路、举一反三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使同学们在攀登化学高峰之余再增添几分学习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2(B)—0039—02
一年一度的高考决定着千万考生的前途和命运,也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望子成龙的父母为了能给孩子们更多的帮助,不惜重金搜寻与高考有关的“秘题”、资料,真是煞费苦心,从所谓的“高考宝典”火暴热销便可见一斑。而与此种现象相对应的却是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漠视或者“消化不良”。作为长期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师,我深切地为这一现象感到忧虑。其实,在我们现行的课本教材中处处都有高考题的影子,例如: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四节习题: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其所表示的各原子组中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是()
A.10与19B.6与16
C.11与17D.14与8
※2008年理综全国卷Ⅰ第9小题: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的稳定化合物的是()
A.3和17B.1和8
C.1和6D.7和12
这两道题的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完全一样,它们唯一不同的只是:后者仅要求物质中的原子数量,而前者要求化学键类型为离子键。类似题目其实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用心发掘了。
另外,高考题目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察的同时又特别注意了对考生基本能力的考查,所以高考题目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创新性——“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好教材,深挖教材中“母题”的潜在价值,并为之设计适宜能力发展的“阶梯”,便可完全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面两题为例:
例1.将4 g NaOH固体溶于水中配成250 ml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
例2.常温下,将m g露置的金属钠投入到a L水中,充分反应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V L气体,将此气体用电火花引燃后恢复至标准状况,气体体积为V1 L。同时得常温下密度为d g/cm3的溶液,请计算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例1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的习题,属于难度较小的基础题。而例2则是一次期末化学考试的附加题,难度较大。大多数学生无法做到这种难度的跨越,得分率很低。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母题”,精心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系数的练习,让学生顺利地从单纯解决基础题向征服高难度题过渡。
在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套练习题:
1.见例1。
2.将23 g金属钠投入水中配成250 ml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
3.将23 g金属钠投入250 ml水中配成常温下密度为1.05 g/cm3的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这三个题都是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题,只需在第三题中提示水的体积≠溶液的体积即可。)
4.将23 g表面被氧化的金属钠投入水中充分反应后配成250 ml溶液,并收集到V L氢气(标况),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
(题目改变后的焦点是金属钠被氧化可生成Na2O及Na2O2,因题中只收集到氢气,故无Na2O2。可由反应关系式求出金属钠的质量后,利用mNa和mNa2O算出nNaOH。)
5.将23 g表面被氧化的金属钠投入250 ml水中配成常温下密度为1.05 g/cm3的溶液,并收集到V L氢气(标况),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
(这个变化与2到3 的变化相仿。)
6.将23 g表面被氧化的金属钠投入250 ml水中配成常温下密度为1.05 g/cm3的溶液,并收集到V L气体(标况),用电火花引燃,恰好完全反应。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
(关键点:气体能用电火花引燃说明表面被氧化的金属钠中含有Na2O2,恰好完全反应则说明生成的H2和O2的体积比为2∶1。
VH2→mNa→n1,VO2→mNa2O2→n2,23- mNa - mNa2O2 = mNa2O →n3。)
7.见例2。
踏着前面习题形成的阶梯,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已有一定提高,这时只需提醒学生注意思考,剩余的V1 L气体是什么就不难得出正确的分析了:
(1)若V1为氢气,则VO2= (V-V1),VH2=V1+(V-V1);
(2)若V1为氧气,则VH2= (V-V1),VO2=V1+ (V-V1),其余同6。
将这个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升华过程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他们像欣赏“蛹化蝴蝶”一样感受这道基础“母题”的“羽化”过程,便可圆满地突破这个难点,以及让学生体会开拓思路、举一反三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使同学们在攀登化学高峰之余再增添几分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