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改革的这一核心任务要求教师提高素质,转变角色,转换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关键词]转变角色 探究性学习 转换教学行为 更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19-01
新课改教学实施后,师生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新课改中去。新课程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下面就我对新课改后的反思,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片段]:
鲁教版第78页在探究不同气体样本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时,学生用矿泉水瓶采集到的树林、人流密集的商场、久未开启的地窖、教室、和自己或他人呼出的气体等不同气体样本做对照实验,当分别用注射器注入10毫升澄清的石灰水并震荡时,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
1.甲组采集到人流密集的商场、自己或他人呼出的气体样本都变浑浊了,而久未开启的地窖中的样本澄清的石灰水没变浑浊。
2.乙组久未开启的地窖中的样本澄清的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澄清。
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从样本采集方法、设计的实验方案、查找出现“反常”现象的原因,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对照实验,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有学生惊奇地发现: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时,先变浑浊,后来又变澄清了。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互相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结论:碳酸钙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变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这样,学生的疑问就消除了。有学生感叹:化学真是奇妙啊!
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高涨,就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实践,我个人体会到教师应具备以下新的教学观念。
1.学习观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理论,更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不仅要注重培养他们用科学方法去探究教材中人类己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生观
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大,具有许多发展的潜能,教师应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好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他们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他们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而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地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才能使他们走向成功!
3.教材觀
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师不应把教材当“圣经”,而应作为资源。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教材的研究者和创造使用者的角色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置身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加工和重新创造,使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多角度、多方向地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价值,为学生精心创造探究性的教学情景,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再把学活的知识与转化为学习能力。
4.实验观
教师要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性实验尽可能也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教师必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启发学生分析研究实验现象,从而作出科学假说和进行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他们做出的假说和猜测,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尹忠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2期.
[2]陈献忠,《化学教育》,2010年第11期.
[3]相佃国,《化学教育》[J],2011,(8):14.
[关键词]转变角色 探究性学习 转换教学行为 更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19-01
新课改教学实施后,师生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新课改中去。新课程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下面就我对新课改后的反思,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片段]:
鲁教版第78页在探究不同气体样本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时,学生用矿泉水瓶采集到的树林、人流密集的商场、久未开启的地窖、教室、和自己或他人呼出的气体等不同气体样本做对照实验,当分别用注射器注入10毫升澄清的石灰水并震荡时,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
1.甲组采集到人流密集的商场、自己或他人呼出的气体样本都变浑浊了,而久未开启的地窖中的样本澄清的石灰水没变浑浊。
2.乙组久未开启的地窖中的样本澄清的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澄清。
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从样本采集方法、设计的实验方案、查找出现“反常”现象的原因,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对照实验,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有学生惊奇地发现: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时,先变浑浊,后来又变澄清了。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互相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结论:碳酸钙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变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这样,学生的疑问就消除了。有学生感叹:化学真是奇妙啊!
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高涨,就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实践,我个人体会到教师应具备以下新的教学观念。
1.学习观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理论,更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不仅要注重培养他们用科学方法去探究教材中人类己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生观
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大,具有许多发展的潜能,教师应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好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他们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他们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而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地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才能使他们走向成功!
3.教材觀
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师不应把教材当“圣经”,而应作为资源。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教材的研究者和创造使用者的角色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置身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加工和重新创造,使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多角度、多方向地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价值,为学生精心创造探究性的教学情景,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再把学活的知识与转化为学习能力。
4.实验观
教师要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性实验尽可能也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教师必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启发学生分析研究实验现象,从而作出科学假说和进行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他们做出的假说和猜测,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尹忠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2期.
[2]陈献忠,《化学教育》,2010年第11期.
[3]相佃国,《化学教育》[J],20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