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角度教学环节的教学价值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bby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上,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不可能解决很多个问题,要花在2-3个环节的把握上,要设计2-3个能够使学生充分展开学习的教学环节。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具有现代教学价值的课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环节才具有教学价值呢?
  一、历尽天华成此景——教学环节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生的学习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形成的过程。就语文学习而言,主要就是感知、理解、迁移、内化四个步骤。这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环节的设计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次作文教学活动上,杭州外国语学校黄昊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十分精彩,这得益于他设计的教学环节:环节一:引出“幻”。老师以电影《盗梦空间》里的陀螺是真是幻为由头,引出作文的关键词“幻”。环节二:识“幻”。老师通过杜甫的《对雪》“炉存火似红”一句解析,让学生明白炉中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环节三:解“幻”。通过看短片《卖火柴的小女孩》讨论“幻”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功效。然后看短文《交易所的芦苇地》进一步讨论。环节四:用“幻”。老师根据现场的情形现拟了一个作文片段题:“春寒未尽,江南实验学校的礼堂里坐满了人。他们是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老师们。二十几只白炽灯将舞台照得通亮。老师在台上走来走去的讲课,学生在台上安安静静地坐着听。忽然,仿佛有一个魔法师挥动了一下魔杖‘哗!’?摇?摇?摇?摇。”
  纵观黄老师的几个环节设置,恰好符合学生逐步认知事物的规律。这样的环节设计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经过老师的课堂推进,使学生的认知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学环节应促进学生言语体验
  语文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体验活动。语文学习主要是对言语的体验,他具有亲历化特征和个性化特征。这种真切的体验一定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原有阅读经验而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形成的的个体体验。
  笔者执教《葡萄月令》一文时,设置了一个环节,按月概括葡萄的生长情况,要求学生填空:?摇?摇?摇?摇月,葡萄?摇?摇?摇?摇。多数月份,学生可以在课本中找到恰当的词语。个别月份需要学生自己概括,其中四月的原文是“葡萄浇水”,一个学生概括为“葡萄喝水”,我追问“原文不是说‘葡萄浇水’吗?你为什么用‘喝水’?”学生回答:“‘浇水’是从劳动者的角度说的,而‘喝水’是从葡萄角度说的。”这就是学生独特而真切的语言体验!关于九月的葡萄生长情况,原文没有概括:“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我们还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学生概括说好像女人坐月子。此时我追问“坐月子是为什么呢?”“休息,调养。”学生正是把握了葡萄的休养与少妇的坐月子的相似点,才很好地理解了文本内涵。这样的概括就是学生对文本语言体验后的提炼。
  学生的言语体验就是一种言语实践,学生言语体验的过程就是学生生活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凌云健笔意纵横——教学环节应激发学生言语内化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个体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言意互转”“精神和言语共生”的过程。
  笔者执教《五人墓碑记》时采用如此做法:“请同学们将自己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所思所感写成对联,表达对这五位义士的赞颂与缅怀。”学生写好后,我把一些好的对联在投影上和大家分享,修改。如同学们撰写的对联:义气凛然震天地,声名显赫传古今;五颗丹心献社稷,一腔热血报祖国;意气扬扬无视生死,鲜血滴滴伸张正义;抛头颅保正义赴汤蹈火,洒热血挥真心在所不辞;义士激昂大义赴黄泉,后人扼腕墓道叹壮举;五人行刑谈笑死,贤士买首含泪埋;当年逆阉按诛匹夫,今时豪杰拜泣义士;自鸣得意众爪牙献谄魏忠贤,意气风发数豪杰屈身五义士……课堂的凝重过后是学生自发的掌声。随后我又补充了一些对联的常识,然后请同学们适当的修改自己的对联。这样文本知识和对联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了,学生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
  学生从表层的“懂”到深层的“用”,强化了内容,内化了知识,固化了自己的感悟。教师设计言语内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一次次反复的言语实践中积淀、生成、夯实,从而习得语言运用的规律。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教学环节应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语文教学是各科教学的基础,担负着提高学生多种能力的重任。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培养,促进学生智慧的形成,让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老师没有直接问“这样朴素的坟墓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震撼?”而是问“假如托尔斯泰的坟墓很豪华,这会影响你对托尔斯泰的看法吗?为什么?”学生结合补充材料《托尔斯泰夫人的日记》,理解了托尔斯泰平民化理想的追求。
  “多元共生”渐渐成为教学的常态,我们的课堂也应该给学生多元解读的机会。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一次在执教《雷雨》时,我设置了一个思辨的环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的吗?学生紧跟文本,找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但是其他学生并不认同,形成了一种两峰对峙的辩论场景,但是那节课,学生真的是挖到了文本的角落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思辨能力提升往往只需教師一个平台的搭建。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附中。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改革中要践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注学生的生成。在课前要细致预设,课中等待生成;课上引导质疑,巧抓生成;注重个性解读,促进生成。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拥有了活力,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提高,高效课堂就会生成。  关键词:生成;促进;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193-02  DOI:10.16657/j.
从道德价值论的视角而言,法治应该是善法之治,法治进程是走向善治的动态过程。这种善法之治的有效达成取决于道德在法之运行各个阶段的积极作为:在法之创制阶段,为法律提供道
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目前广大教学工作者探讨的一个共性问题。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师必须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当堂落实,自主创新,全面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在备课上更要精细扎实。把课堂交给学生,“少教多学”,并不是解放教师,相反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哪些内容是学生
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选修课程,以人教版为例,包括《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苏教版中的"文化论著研读"有《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史记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积淀文化、学会理解、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交流?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应被字、词、句、篇等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应通过情境创设、
摘 要:高重铬酸钾硫酸回流法是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高,但该方法存在分析时间长,使用剧毒药品,二次污染严重等不足,难以在实验教学中予以推广。针对这些不足,教师应积极优化实验方案,从而缩短实验课程所需时间,降低教学成本。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COD;重铬酸钾;滴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3-0017-02  D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新形势,迅速提升教学效率成为了广大历史教师积极思考的重要课题。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自身素质能力;了解学生情况,明确教学目标;恰当运用教材中图文材料;创设良好氛围,做好师生交流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华书局本《苏轼文集》与《苏轼诗集》堪称苏轼诗、文整理成果的双璧,其中《苏轼文集》对考订苏轼生平尤为重要。《苏轼文集》源出于南宋《东坡外集》,其中"题跋"与"杂记"两类是
随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教学条件日益改善,多媒体手段成为常规课堂的宠儿。在为教学提供新手段,注入新活力的同时,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深遠影响。因此对语文课上课件、多媒体的作用、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对提高课堂效率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中的意义和作用  1.使讲授内容易于理解,强化刺激,利于记忆,培养学习兴趣。单靠教师讲解,很多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进而使他们
《宋集珍本丛刊》为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纂,从海内外收集而得的文献中精选而成,多为宋代文集珍稀版本。但是,其中胡舜陟(1083~1143)的《胡少师总集》,是由其裔孙胡培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