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力推进创新实践教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主流趋势。高职院校应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促进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推进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创新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实施质量工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创新实践教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更好地与专业发展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过程紧密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创新技能培养模式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何克抗认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实践表明,转变教学理念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前提;构建多层次创新课程体系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基础 ;改革教学内容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关键;改变教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保障;实行个性化教育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
二、创新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践
1.优化课程体系,培养生产岗位需求人才
从经济社会发展看,高职人才培养要瞄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要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加大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学校教学的力度,构建“学校教师+企业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编写教材,承担教学任务,将企业真实的工作案列引入课堂。
教学要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倡导高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进校内实训室全方位开放,从组织、制度、经费、设备、师资等方面全方位保障技能培养工作开展。重视实训教材建设,鼓励根据专业课程要求和实训设备配套情况开展自编实训教材建设。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使学生有较强的职业转换能力和技能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意见建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对课程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全面客观地反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2.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高职学生技能要求要体现在一定的技术创新性方面,高职学生要会解决生产、服务一线的较复杂和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纪律及创业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充分发展、自由发展、创新发展的意识。
动手和实践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基础,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要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发扬顽强拼搏、刻苦训练、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勇于挑战、奋力拼搏的精神,从而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性强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就业意识,强化动手能力。
3.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创新技能培养模式
要办好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地区区域和经济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优先支持校企合作的技能培训和竞赛项目,鼓励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技能培训和比赛设计内容,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担任竞赛评委,企业技术人员全面参与技能竞赛过程,实现技能竞赛规则与企业标准相衔接,技能竞赛结果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的开展将促进校企之间的交流,以此来促进教学改革。在学生技能竞赛结束之后,学校可以举办校企技能人才供求对接会,展览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参展,并邀请企业的负责人到场参观学生的作品,使企业家们与学生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创新,不仅需要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总结和改进,以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基金项目:此文是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项目“高职学生创新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097402092012060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洪渊.实验教学是造就创造型人才的摇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8).
[2]彭万英.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5).
[3]白广梅.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
(作者简介:姚 佳(1980-),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关键词:创新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实施质量工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创新实践教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更好地与专业发展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过程紧密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创新技能培养模式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何克抗认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实践表明,转变教学理念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前提;构建多层次创新课程体系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基础 ;改革教学内容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关键;改变教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保障;实行个性化教育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
二、创新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践
1.优化课程体系,培养生产岗位需求人才
从经济社会发展看,高职人才培养要瞄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要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加大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学校教学的力度,构建“学校教师+企业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编写教材,承担教学任务,将企业真实的工作案列引入课堂。
教学要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倡导高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进校内实训室全方位开放,从组织、制度、经费、设备、师资等方面全方位保障技能培养工作开展。重视实训教材建设,鼓励根据专业课程要求和实训设备配套情况开展自编实训教材建设。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使学生有较强的职业转换能力和技能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意见建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对课程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全面客观地反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2.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高职学生技能要求要体现在一定的技术创新性方面,高职学生要会解决生产、服务一线的较复杂和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纪律及创业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充分发展、自由发展、创新发展的意识。
动手和实践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基础,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要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发扬顽强拼搏、刻苦训练、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勇于挑战、奋力拼搏的精神,从而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性强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就业意识,强化动手能力。
3.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创新技能培养模式
要办好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地区区域和经济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优先支持校企合作的技能培训和竞赛项目,鼓励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技能培训和比赛设计内容,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担任竞赛评委,企业技术人员全面参与技能竞赛过程,实现技能竞赛规则与企业标准相衔接,技能竞赛结果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的开展将促进校企之间的交流,以此来促进教学改革。在学生技能竞赛结束之后,学校可以举办校企技能人才供求对接会,展览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参展,并邀请企业的负责人到场参观学生的作品,使企业家们与学生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创新,不仅需要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总结和改进,以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基金项目:此文是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项目“高职学生创新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097402092012060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洪渊.实验教学是造就创造型人才的摇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8).
[2]彭万英.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5).
[3]白广梅.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
(作者简介:姚 佳(1980-),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