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模式多种多样。从实际情况来看,班主任采用最多的有两种管理方式,根据其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诸葛亮式管理”和“李世民式管理”。
所谓“诸葛亮式管理”,就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像诸葛亮一样事必躬亲,不分巨细地一一过问、安排。采用“诸葛亮式管理”的班主任,对班级事务无疑都要一无例外地仔细安排,大到班级的工作任务、目标及规章,小到学生胸卡的佩带方式,都要亲自决策,布置执行。采用这种模式的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时往往采用命令方式,规定该干什么和怎么干,同时制定相应措施以保证各项要求得以落实。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即使在班级成员还互不熟悉的时候,班级工作也能很快走上正道,从而让规范有序的班集体迅速形成。
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也很突出。从历史上看,蜀国在诸葛亮的管理下井然有序、四平八稳,但这种事无巨细皆由一人包揽、决断的管理,终使这位以管仲、乐毅自诩的政治军事天才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陨命于五丈原。更糟糕的是,他始终未能为蜀国培养出像样的人才,直落得“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悲惨境地。同样,作为管理者的班主任如果事事不敢放手、让权,包揽一切,就会透支体力,疲劳憔悴。这也是很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班主任喊苦叫累的一大原因。
另外,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班主任扮演的是权威者的角色,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唯班主任命令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会产生一种惰性:既然有班主任为我们决策,我们何必考虑太多呢?久而久之,他们会丧失参与班级管理的兴趣和热情,逐渐泯失作为班级主人翁的责任感,对与己无关的班级事务漠不关心,这让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
班主任事事插手,其实是一种越级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架空了班委会,使班干部很难得到锻炼,其劳而无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所以,采用“诸葛亮式管理”的班级,往往班干部更替少、变动小,无形中挫伤了班级其他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甚至使其产生一种“顺民”的隋性,对班级事务冷淡、漠视,成为班上“沉默的大多数”。
可以说,“诸葛亮式管理”是一种比较低效的管理模式,理应扬弃。所以,很多班主任,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班主任往往喜欢采用“唐太宗式管理”,以此克服“诸葛亮式管理”的种种弊端。
所谓“唐太宗式管理”,就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选好干部班子,然后放手让他们去“折腾”。相对于诸葛亮,唐太宗进行管理时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那就是强调“明刑弼教”,能“择天下贤才,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罚”,使他们不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力求做到“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怯者取其慎”。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班主任往往在组建班队委后,就将班级事务划分为若干条块,让班队干部分头负责、分工到人,并配上相应的奖勤罚懒的措施,不仅使干部尽心尽力,也使班干部在工作时“有法可依”。班主任基本退出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只负责班级“大政方针”的制定,通过干部班子对班级进行间接管理。
这种“唐太宗式管理”与现代管理理论相通。唐太宗深知,一个人不能包揽天下,须用人分治,认为“天下之广,四海之大,千段万绪,岂能独断于一人之虑”,所以他任贤用能,放手让权,使天下大治,开创了唐初盛世“贞观之治”。这种管理模式的一个优势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参与,有利于自我意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因为班主任的放权,形成了“管理空白”,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管理的兴趣和热情,使班干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管理模式的缺陷:它的“先期成本”过高。唐太宗可以在“马上得天下”之时逐步完成干部班子的搭建工作,治理天下时就有可能放手让权,而大部分班主任都缺乏这个缓冲时间,在匆忙中搭建的班子,其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旧时皇权独裁,唐太宗完全有能力“明刑弼教”,独控大局,班主任却不能一手遮天,如果匆忙放权,难免会使有的班干部不善用权,或滥用权力,由此引发诸多问题,导致班级局面失控。这时再来收拾“残局”,班主任耗费的时间精力就会相当大。
可见,无论是“诸葛亮式管理”,还是“唐太宗式管理”,都各有优势和局限性。为此,我们可以综合这两种模式的优势,创生一条最优化的管理思路。班集体初建之时,班主任可采用“诸葛亮式管理”,以命令的方式,亲自介入班级具体事务,深入了解班级成员,对班级成员提出明确要求,把班级工作做细做实;同时,班主任还要加紧对班级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不断完善干部班子。当班级成员之间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班集体有了初步的感情,干部班子也已组建得差不多了,班主任就要坚决退出日常事务的管理,下放权力,让班干部放手开展工作。这样,一方面班级能以最快的速度步入正轨,形成良好秩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作者单位:会宁县东关小学 甘肃白银730700)
责任编辑余志全
所谓“诸葛亮式管理”,就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像诸葛亮一样事必躬亲,不分巨细地一一过问、安排。采用“诸葛亮式管理”的班主任,对班级事务无疑都要一无例外地仔细安排,大到班级的工作任务、目标及规章,小到学生胸卡的佩带方式,都要亲自决策,布置执行。采用这种模式的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时往往采用命令方式,规定该干什么和怎么干,同时制定相应措施以保证各项要求得以落实。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即使在班级成员还互不熟悉的时候,班级工作也能很快走上正道,从而让规范有序的班集体迅速形成。
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也很突出。从历史上看,蜀国在诸葛亮的管理下井然有序、四平八稳,但这种事无巨细皆由一人包揽、决断的管理,终使这位以管仲、乐毅自诩的政治军事天才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陨命于五丈原。更糟糕的是,他始终未能为蜀国培养出像样的人才,直落得“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悲惨境地。同样,作为管理者的班主任如果事事不敢放手、让权,包揽一切,就会透支体力,疲劳憔悴。这也是很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班主任喊苦叫累的一大原因。
另外,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班主任扮演的是权威者的角色,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唯班主任命令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会产生一种惰性:既然有班主任为我们决策,我们何必考虑太多呢?久而久之,他们会丧失参与班级管理的兴趣和热情,逐渐泯失作为班级主人翁的责任感,对与己无关的班级事务漠不关心,这让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
班主任事事插手,其实是一种越级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架空了班委会,使班干部很难得到锻炼,其劳而无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所以,采用“诸葛亮式管理”的班级,往往班干部更替少、变动小,无形中挫伤了班级其他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甚至使其产生一种“顺民”的隋性,对班级事务冷淡、漠视,成为班上“沉默的大多数”。
可以说,“诸葛亮式管理”是一种比较低效的管理模式,理应扬弃。所以,很多班主任,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班主任往往喜欢采用“唐太宗式管理”,以此克服“诸葛亮式管理”的种种弊端。
所谓“唐太宗式管理”,就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选好干部班子,然后放手让他们去“折腾”。相对于诸葛亮,唐太宗进行管理时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那就是强调“明刑弼教”,能“择天下贤才,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罚”,使他们不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力求做到“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怯者取其慎”。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班主任往往在组建班队委后,就将班级事务划分为若干条块,让班队干部分头负责、分工到人,并配上相应的奖勤罚懒的措施,不仅使干部尽心尽力,也使班干部在工作时“有法可依”。班主任基本退出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只负责班级“大政方针”的制定,通过干部班子对班级进行间接管理。
这种“唐太宗式管理”与现代管理理论相通。唐太宗深知,一个人不能包揽天下,须用人分治,认为“天下之广,四海之大,千段万绪,岂能独断于一人之虑”,所以他任贤用能,放手让权,使天下大治,开创了唐初盛世“贞观之治”。这种管理模式的一个优势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参与,有利于自我意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因为班主任的放权,形成了“管理空白”,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管理的兴趣和热情,使班干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管理模式的缺陷:它的“先期成本”过高。唐太宗可以在“马上得天下”之时逐步完成干部班子的搭建工作,治理天下时就有可能放手让权,而大部分班主任都缺乏这个缓冲时间,在匆忙中搭建的班子,其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旧时皇权独裁,唐太宗完全有能力“明刑弼教”,独控大局,班主任却不能一手遮天,如果匆忙放权,难免会使有的班干部不善用权,或滥用权力,由此引发诸多问题,导致班级局面失控。这时再来收拾“残局”,班主任耗费的时间精力就会相当大。
可见,无论是“诸葛亮式管理”,还是“唐太宗式管理”,都各有优势和局限性。为此,我们可以综合这两种模式的优势,创生一条最优化的管理思路。班集体初建之时,班主任可采用“诸葛亮式管理”,以命令的方式,亲自介入班级具体事务,深入了解班级成员,对班级成员提出明确要求,把班级工作做细做实;同时,班主任还要加紧对班级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不断完善干部班子。当班级成员之间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班集体有了初步的感情,干部班子也已组建得差不多了,班主任就要坚决退出日常事务的管理,下放权力,让班干部放手开展工作。这样,一方面班级能以最快的速度步入正轨,形成良好秩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作者单位:会宁县东关小学 甘肃白银730700)
责任编辑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