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由教育部“高师教改计划”项目JS130B课题组组织的一项关于“语文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语文教育的症结主要在阅读。学生厌倦语文。阅读普遍处于被动、低效状态,教学效果不明显。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该如何解决呢?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的,渐次推进的思维过程。包括语言、心理、文化三个维度。首先,读者通过复杂的语言活动,把文本的外在语言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语言,同时,这一复杂的转化过程还伴随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因此必须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提供必要的相关文化背景支持。所以,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感知(字、词、句、篇)——理解(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也称文章中“走来回”)——评价(个人看法或鉴赏)——创造(独到见解或新的发现)。这其中,阅读主体的感知、联想、想象必不可少。由此观之,阅读情趣的培养、联想想象能力的发挥,对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的原则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和研究某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而中学生往往对新奇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使熟悉的课文陌生化,是阅读教学探索的问题。
陌生化的原则基于两个理论前提。一是戈登1937年的“形成熟悉的陌生”原理;二是文学作品欣赏中的“完形心理”。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在课文导入、欣赏、评价环节运用陌生化原则,也可借助作品本身的“空白”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让学生带着探究的心理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
阅读的方法
现今社会书籍种类繁多,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就语文的阅读方法的探讨,不妨参考下面几种方法:
(一)精读与略读双管齐下法
精读,即逐句循诵,努力钻研,务求对全文从困勉达到解悟。
略读,即通过精读得出种种经验,并能借此自行研读其他作品。
根据教材的编排,我们不妨把课文分为两大版块: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其中现代阅读再划分为“精读”、“泛读”、“比较阅读”、“快速阅读”四个部分进行训练;而文言文阅读则分为诵读训练、浏览训练、复背训练三个分支。
在此方法的操作过程中,必须紧扣以下思路:“以读为主”抓熟读,落实语言的训练——“以思伴读”抓精思,进行思维的训练——“以情促读”抓情趣,重视情感的体验。
(二)吟诵法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如能纯熟地掌握此法,则能使阅读达到一种可贵的境界,终生受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侧重让学生掌握高低、强弱、缓急三种语调的客观规律,尽量让学生在对文章了解、体会的前提下,合于规律甚而纯熟地使用这三类语调。
(三)文学符号标记法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就是阅读中的文字批注法。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思想火花,也给下一次的阅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在语文常规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使用常用的批注符号,如用“O”圈出生字词,用“——”画出关键词句,用“”表示同步练习题的答案根据,用“?”表示疑难问题等。符号文字不要求统一,只要符合个人的需要就行了。
(四)换位设疑导读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站在考试命题者的角度,用命题者的心理和眼光去审视和阅读材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启发、指导学生解疑,最终使学生透彻理解教材。当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后,也可让学生以命题者的身份大胆设疑、合作解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为了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其阅读量,在阅读课内文段的基础上,不妨开设课外阅读课。有限的课内精读是为大量感性阅读开道的。大量的感性的积累,甚至包括对尺牍式材料的堆垒,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的任务。
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教师可精选不同体裁、题材、风格的阅读材料,把它们放在“文学精品屋”里。接着把文章题目印发给学生,向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学生根据题目选一篇感兴趣的,在阅读前根据题目传达的信息,提出至少三个自己想从文中了解的问题,书面记录后自行阅读,再自行回答、写收获。在准备、阅读两个阶段,教师应对学生的提问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上工作完成后,安排“阅读成果展示会”,在生生、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己见,勇于争辩,教师则主要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错误给予纠正,不宜多讲,尽量让学生感受阅读多元化的乐趣。当学生达到—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推荐精妙文章,让学生体味更多的阅读乐趣。
当然,现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完全可借助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如纸本阅读、屏幕阅读、网上阅读等。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本功。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尽力提高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这是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殷切期望。
单位:广东增城市华侨中学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的,渐次推进的思维过程。包括语言、心理、文化三个维度。首先,读者通过复杂的语言活动,把文本的外在语言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语言,同时,这一复杂的转化过程还伴随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因此必须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提供必要的相关文化背景支持。所以,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感知(字、词、句、篇)——理解(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也称文章中“走来回”)——评价(个人看法或鉴赏)——创造(独到见解或新的发现)。这其中,阅读主体的感知、联想、想象必不可少。由此观之,阅读情趣的培养、联想想象能力的发挥,对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的原则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和研究某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而中学生往往对新奇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使熟悉的课文陌生化,是阅读教学探索的问题。
陌生化的原则基于两个理论前提。一是戈登1937年的“形成熟悉的陌生”原理;二是文学作品欣赏中的“完形心理”。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在课文导入、欣赏、评价环节运用陌生化原则,也可借助作品本身的“空白”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让学生带着探究的心理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
阅读的方法
现今社会书籍种类繁多,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就语文的阅读方法的探讨,不妨参考下面几种方法:
(一)精读与略读双管齐下法
精读,即逐句循诵,努力钻研,务求对全文从困勉达到解悟。
略读,即通过精读得出种种经验,并能借此自行研读其他作品。
根据教材的编排,我们不妨把课文分为两大版块: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其中现代阅读再划分为“精读”、“泛读”、“比较阅读”、“快速阅读”四个部分进行训练;而文言文阅读则分为诵读训练、浏览训练、复背训练三个分支。
在此方法的操作过程中,必须紧扣以下思路:“以读为主”抓熟读,落实语言的训练——“以思伴读”抓精思,进行思维的训练——“以情促读”抓情趣,重视情感的体验。
(二)吟诵法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如能纯熟地掌握此法,则能使阅读达到一种可贵的境界,终生受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侧重让学生掌握高低、强弱、缓急三种语调的客观规律,尽量让学生在对文章了解、体会的前提下,合于规律甚而纯熟地使用这三类语调。
(三)文学符号标记法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就是阅读中的文字批注法。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思想火花,也给下一次的阅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在语文常规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使用常用的批注符号,如用“O”圈出生字词,用“——”画出关键词句,用“”表示同步练习题的答案根据,用“?”表示疑难问题等。符号文字不要求统一,只要符合个人的需要就行了。
(四)换位设疑导读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站在考试命题者的角度,用命题者的心理和眼光去审视和阅读材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启发、指导学生解疑,最终使学生透彻理解教材。当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后,也可让学生以命题者的身份大胆设疑、合作解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为了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其阅读量,在阅读课内文段的基础上,不妨开设课外阅读课。有限的课内精读是为大量感性阅读开道的。大量的感性的积累,甚至包括对尺牍式材料的堆垒,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的任务。
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教师可精选不同体裁、题材、风格的阅读材料,把它们放在“文学精品屋”里。接着把文章题目印发给学生,向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学生根据题目选一篇感兴趣的,在阅读前根据题目传达的信息,提出至少三个自己想从文中了解的问题,书面记录后自行阅读,再自行回答、写收获。在准备、阅读两个阶段,教师应对学生的提问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上工作完成后,安排“阅读成果展示会”,在生生、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己见,勇于争辩,教师则主要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错误给予纠正,不宜多讲,尽量让学生感受阅读多元化的乐趣。当学生达到—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推荐精妙文章,让学生体味更多的阅读乐趣。
当然,现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完全可借助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如纸本阅读、屏幕阅读、网上阅读等。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本功。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尽力提高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这是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殷切期望。
单位:广东增城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