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课堂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作业的设计上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
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呢?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二、数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情境生活化,人教版的实验教材,几乎每一節都有情境主题图.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境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教学情境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
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的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境图的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做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新课程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乘法教学中关于电影院座位的计算,由于学生进电影院次数有限(农村学生则更少),相对来说,结合学校实际,算一算学校教室座位、多媒体教室的座位等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术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快乐的、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
三、教学手段生活化
说到教学手段,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的确,多媒体教学手段内容充实形象,有“声”有“色”,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使原有的模式化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然而,每一次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后,都未能完全摈弃原先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可见教学手段的作用各有千秋,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之从生活化入手,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改变教学手段使用观念为“需用才用”,而不是“为用而用”.
四、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作业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可知,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重要目标,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
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呢?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二、数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情境生活化,人教版的实验教材,几乎每一節都有情境主题图.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境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教学情境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
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的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境图的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做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新课程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乘法教学中关于电影院座位的计算,由于学生进电影院次数有限(农村学生则更少),相对来说,结合学校实际,算一算学校教室座位、多媒体教室的座位等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术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快乐的、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
三、教学手段生活化
说到教学手段,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的确,多媒体教学手段内容充实形象,有“声”有“色”,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使原有的模式化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然而,每一次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后,都未能完全摈弃原先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可见教学手段的作用各有千秋,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之从生活化入手,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改变教学手段使用观念为“需用才用”,而不是“为用而用”.
四、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作业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可知,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重要目标,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